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生物发酵茶饮料是一种新兴的保健茶饮料.茶叶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可以增加许多微生物代谢活性物质,产生新的茶叶风味.本文对细菌发酵茶饮料、酵母菌发酵茶饮料、霉菌发酵茶饮料、药食用真菌发酵茶饮料、其他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我国对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研究进行应用的还较少,将茶叶生产技术与食品工程技术结合,才能推动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茶饮料提取技术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军峰 《中国茶叶》2006,28(1):9-10
茶饮料提取一般是指以水为主要溶剂将茶叶中的各种有效成分溶出的过程。茶叶提取液是茶饮料后续加工的基础,是茶饮料品质好坏的关键,因此,茶饮料提取工序是茶饮料生产中最关键的作业之一。  相似文献   

3.
茶饮料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茶浓缩液或速溶茶为主要原料,经过滤、调配、杀菌、灌装等加工工序制成的含有一定量的茶叶有效成分且具茶叶风味的液态制品的统称。它包括茶汤饮料、果汁(味)茶饮料、碳酸茶饮料、奶味茶饮料等。 在21世纪初,振兴茶业、促进茶叶消费和茶叶产业化的根本在于深加工产品的开发,而茶饮料的开发为茶叶产业化树立了成功典范,表现在:茶饮  相似文献   

4.
宋晓洁 《福建茶叶》2016,(11):388-389
茶叶起源于中国,早在西汉,我国就有把茶叶当做饮料的记录。而茶饮料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且保存方便,易于随身携带,对体能消耗巨大的体育运动员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功能饮料。本文简单介绍了茶饮料的含义,并对其功能特点作了阐述,从它对增强体育运动员运动能力、调节体育运动员的运动状态以及提供体育运动员运动时的需要的营养等方面,简单论述了茶饮料给人们的运动功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微生物在茶饮料、茶功能成分以及茶叶废弃物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微生物在茶叶深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输日茶叶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日两国茶叶贸易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中国输日茶叶贸易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从日本茶叶生产和消费结构、绿色壁垒、日本茶饮料的发展及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输日茶叶贸易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绿茶和乌龙茶的输日潜力较大,同时日本茶叶生产和消费结构对中国输日茶叶贸易影响最大,从根本上决定了输日茶叶贸易必将进一步扩大,而茶饮料市场并未对输日茶叶贸易构成实质影响,日本政府的绿色壁垒及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劣势在中国输日茶叶贸易中起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传承上千年的饮品,茶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内涵。随着科技的发展,茶也与时俱进,在传统茶叶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以茶叶为依托的茶饮料,同时也开启了工业化生产的篇章。由于茶饮品具有传统茶叶的健康、天然的属性,同时又具有年轻群体所喜好的清新、时尚的口感,故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饮料市场将由茶饮料独领风骚。我国茶饮料工业尽管起步较晚,但由于丰厚的历史底蕴等缘故,发展势头甚是强劲。本文在此情况下,分析了我国茶饮料市场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叶经济贸易活动也源远流长。据记载 ,早在唐代丝绸之路时期 ,中国的茶叶就远销印度、中东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18世纪中期 ,中国茶叶产量与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 90 %。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 ,由于大力发展集体茶场 ,我国茶叶产量逐年上升 ,进一步奠定了我国作为茶叶主产国的地位。但近十几年来 ,由于投入减少、技术开发强度不够、国内市场放开、非茶饮料崛起以及缺乏创新机制等诸多原因 ,我国的茶叶产业难以走出量多、质劣、价低的怪圈 ,甚至有台湾茶商戏言大陆“有茶叶 ,无茶业”。茶叶生产萎靡不振 ,茶叶产业面临着严峻挑…  相似文献   

9.
从饮料市场看茶饮料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根洪  吴赐宝 《茶叶》1995,21(1):2-4
世界饮料市场发展迅速,总体方向是发展无醇低醇饮料。茶叶已成为世界性饮料,和其它饮料相比,茶饮料具有历史久远,低热量,高营养,卫生保健,价廉物美等特点,因而具有取代碳酸饮料成为世界饮料之王的可能,积极开拓多功能,多品种茶饮料,应成为茶饮料市场的发展主题。加强饮茶有益健康的宣传,扩大生产大国的茶叶内销,有利于开掘茶饮料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0.
速溶茶和茶饮料生产中香气的损失及改善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龙新 《中国茶叶》2006,28(6):12-14
香气是构成茶饮料风味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茶叶香气不仅决定色香味中的“香”,而且与味也有密切的关系。作为茶饮料、速溶茶生产的原料——茶叶,由于受其品种、生产区域(气候、土壤、海拔)、采收季节、加工工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有机茶与茶业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莘野 《茶叶》2000,26(4):188-189
有机茶系指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茶叶.开发有机茶是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将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营养学、卫生学等多学科的原理运用到有机茶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以及相关的教育、科研等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茶叶产供销与管理系统而茶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茶支柱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二者在区域化开发、产业链的结构、产供销、经科教等方面,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表现在:  相似文献   

12.
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国家级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茶树大多生长在海拔1700~2200m范围之内,且多数处在天然森林的包围之中。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不但丰富了茶树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也出现了罕见的多种变异。2010年笔者先后在海拔1960~2200米的公郎镇罗伯克茶场、县茶树良种场的地方群体品种、云抗10号和长叶白毫中发现了多种芽叶变异现象。现择几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白云峰 《茶叶》2002,28(2):61-61
最近一、二年一些茶区开发"有机茶、无公害茶、生态茶"炒得很热乎,各地提法不尽相同,有的叫有机茶,有的叫无公害茶,有的叫生态茶,也有叫无公害(有机)茶,无公害(放心)茶,无公害生态茶,绿色食品茶等,"词儿"很多,弄也弄不灵清,可以肯定提倡开发这些产品的部门是清楚的,都有自己特定的要求和定义,但是,茶区基层干部和茶农不一定都很清楚,有茶农反映:到底听谁好?到底要我们开发什么茶,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基地?有没有销路和效益,这是茶农最关心的问题.现在,这些新名称的成品茶已经陆续上市,反映在茶叶包装上、媒体广告上,可以这样说,这些有机茶,无公害茶,生态茶,绿色食品茶等,目前还没有可以用简单直观的办法去区别与常规茶的"不同"之处,只能凭"标志"的感觉去选购,有的消费者又不放心,怕上当受骗,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4.
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在世界茶叶生产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世界茶叶第一生产大国,又是世界茶叶消费和出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环境因素变化,2008年,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需求步入新的发展适应调整期,将带来茶叶营销模式、茶类消费结构、茶业经济增长方式等的转变,将对我国茶产业发展产生长期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彦 《中国茶叶》2005,27(3):9-10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喷薄而出的"朝阳产业",中国新兴的"第五产业",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杭州的茶叶经济历史悠久,茶经济与茶文化的有效结合,将对杭州打造"茶都"品牌城市,促进杭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权启爱 《中国茶叶》2002,24(6):36-37
马来西亚系地处亚洲南部的半岛和岛屿国家,面积近33万km2,人口2270多万。  相似文献   

17.
韩星海 《茶叶通讯》2006,33(3):45-46
茶叶是一个商品率很高的农产品,因而搞活茶叶流通对于拉动茶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茶叶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卖茶难”的现象。如何解决好这个突出的矛盾,成为广大茶农、茶商和茶叶企业普遍关注的话题。笔者以陕西省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茶叶生产虽也是陕西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之一,但总产量和销售量与全国茶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8.
刘新玲 《中国茶叶》2007,29(1):26-27
“水西翠柏”、“南山寿眉”是江苏溧阳市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制的风格各异的地方名茶,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产量占全市名特茶产量的2/3左右,成为溧阳市名特茶的支柱产品。  相似文献   

19.
超微绿茶粉原料茶加工中的几个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飞虎  李中林  袁林颖  张玲  邓敏 《茶叶》2005,31(4):245-246
超微绿茶粉是一种能快速冲饮并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纯天然粉末茶。它能最大限度的保持茶叶原有的各种营养成分、药理成分和原料的天然本色,具有良好的悬浮稳定性等有机特性,可直接应用于茶饮料加工或直接作为速溶型饮料,也可用于各种茶叶食品或添加于各类食品中,以强化其营养功效,并赋予食品天然鲜绿色泽和特有的茶叶风味。超微绿茶粉的原料茶加工和常规的茶叶加工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张琳洁  龚淑英 《茶叶》2003,29(4):230-232
中国古代茶化,是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的结晶。茶从一种普通植物发展为饮料之王,并衍生为茶化,这和茶的物质属性有着重要的关系。茶化的形成经历了茶从普通植物到饮用,又从饮用上升到化高度的过程。其间,茶的物质特点与社会的思想背景共同发挥作用。本根据现代茶叶生化研究,分析茶化的形成历程,探讨茶的物质特性和社会思想背景对茶化产生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