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江南牡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不同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江南牡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本研究以江南牡丹凤丹幼嫩茎段为材料,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建立了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改良MS培养基为牡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愈伤组织最高诱导率为93.3%,最佳的培养基组合为改良MS+2,4-D0.2mg·L-1+6-BA2.0 mg·L-1+NAA0.3 mg·L-1。在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加入KT0.2mg·L-1效果最好,有机物也能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其中加入水解酪蛋白300 mg·L-1效果最佳。牡丹茎段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改良MS+KT0.2 mg·L-1+6-BA0.3 mg·L-1+NAA0.1 mg·L-1,分化率为37.8%,牡丹愈伤组织不定芽在1/2MS+IBA0.2 mg·L-1条件下能够诱导生根,诱导率为最高的13.3%。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开展江南牡丹的高效再生体系和转基因育种等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尾叶桉幼林施肥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416-A最优混合设计尾叶桉幼林进行氮、磷、钾和硼最佳施肥效益试验研究。通过统计运算建立四元二次回归模型,并对回归模型进行仿真寻优,得出尾叶桉幼林最佳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改良火龙果品种,提高产量,以红皮红肉型火龙果紫红龙幼嫩茎段为试材,通过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配比筛选出适宜火龙果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再生及生根成苗的培养基,以建立稳定、快速、高效的火龙果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高浓度的TDZ有利于茎段愈伤组织的形成,但不利于不定芽的再生,纵接比横接更利于愈伤组织和丛生芽的诱导,TDZ、2,4-D和NAA 3种生长调节剂通过正交试验筛选的愈伤组织和丛生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 +2,4-D 1.0 mg·L-1 +TDZ0.4 mg·L-1+ NAA 0.5 mg· 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9.1%,丛生芽诱导率高达94.0%;生根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 CCC 0.5 mg· L-1+6-BA 3.0 mg· L-1+ AC 200 mg· L-1,生根率达到97%,平均根数7.0条每株,平均根长达10.3 cm.  相似文献   

4.
蓝猪耳再生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4因子3水平的正交设计,研究外植体种类、NAA、6-BA和光照处理对蓝猪耳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下带有根的完整植株生长在MS NAA0.5mg/L 6-BA2mg/L的培养基上能够诱导出大量的愈伤组织。比较了不同外植体在诱导愈伤组织出现的时间、形态、质地和颜色等方面的差别。无菌苗的幼叶在培养基MS NAA0.1mg/L 6-BA2mg/L中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到81.3%,在MS NAA0.1mg/L 6-BA0.5mg/L培养基上有效不定芽数最多,在MS NAA0.1~0.5mg/L培养基中无根的植株能够诱导出大量的不定根。  相似文献   

5.
紫色红壤施肥对尾叶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紫色砂岩发育的严重侵蚀红壤上,开毡地桉施肥试验。结果表明,NPK复合肥的施用,明显地促进了尾叶桉的生长,但在未加入微量元素肥料的情况下,表现出明显的微量元素缺乏病症,致使尾叶桉分生组织畸变,上部枝条折断,成丛生状,顶端优势不明显。20个月生时,NPK+微肥处理的树高和胸径,与NPK处理的相比较,分别提高54.3%和104.9%,是对照无肥处理的3.64倍和1.58倍,表现出极显著的微量元素施肥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3.5年生尾叶桉种群密度与胸径、树高、立木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及冠幅的作用规律和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密度与林分蓄积量之间呈紧密的正相关关系;而密度与胸径、立木单株材积、树冠幅等各生长因子之间呈紧密的负相关关系;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不显著。根据冠幅与胸径相关的回归方程,应对目前生产中常用造林密度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7.
整地施肥对尾叶桉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整地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全垦,带垦和穴垦三种整地方式以及施肥对尾叶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无明显的影响,成活率在95%-98.8%之间,保存率在92.1%-97.7%之间。整地能改变土壤性状,如土壤孔隙度全垦为57.88%,穴垦为49.42%;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很快减少,如造林3年后的林木材保全垦,带垦分别为穴垦的136.4%和120.0%,5年后却分别下降到116.5%和108.3%。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尾叶桉木材细胞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木材细胞形态结构进行测试和分析,探讨种植密度与木材纤维、导管分子和薄壁细胞的作用规律和相关模型。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木纤维宽度、导管分子长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与导管分子的双壁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种植密度对其余测试的指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磷水平对不同种源尾叶桉的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定4个尾叶桉种源在不同的施P水平下盆栽,研究它们之间在生长和P,N吸收上的遗传差异,结果显示:施P对尾叶桉4个种源的生长高度、生物量积累、P及N吸收有着明显的作用,种源之间在上述指标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低P和高P施肥条件下,这种差异不明显,最大差异出现在土壤P的临界供给范围内(每kg土壤施15-20mg的P)。施P肥还会改变苗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干重之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P、N吸收量之比  相似文献   

11.
在温室接种试验基础上,对尾叶桉接种菌根后的生长进行研究.试验中分别接种了SA[硬皮马勃(Scleroderma sp.)X孔窝无梗囊霉 (Acaulospora foveata Trappe & Janes)],苗期菌根接种效应统计分析表明,桉树接种菌根菌能显著促进苗木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尾叶桉单接种处理S,接种16周时,与对照苗相比,接种苗高生长量增加66.55%.  相似文献   

12.
用根部淋施的处理方法研究了“施施乐”(CCR)对尾叶桉幼树生长及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CR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树高、地径和冠幅存在极显著差异,CCR对桉幼树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能极显著地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CCR还可以明显地提高桉幼树的根系活力和叶片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极大地改善植株的光合效能。以CCR20倍溶液处理65d后,尾叶桉幼树的生物量、根系体积、叶面积、光合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343.5%,368.8%,244.4%,129.4%和122.9%。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CCR促进按树生长的作用机理及CCR在林业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香蕉间接器官发生再生体系是一种较好的突变育种和基因转化受体再生系统。本研究以巴西蕉低代试管苗茎段薄层切片、中代试管苗茎段薄层切片、吸芽薄层切片、雄花薄层切片为外植体,对巴西蕉间接器官发生再生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巴西蕉低代试管苗茎段薄层切片在0.5~1.0mg/L2,4-D+4~6mg/L6-BA激素条件下;雄花薄层切片在0.5~1.0mg/L2,4-D+0.2~0.5mg/LZT激素条件下能通过花菜体间接器官发生途径实现高效再生;同时,花菜体薄层切片在1.0mg/L2,4-D+5mg/L6-BA激素条件下,再次通过花菜体途径实现循环高效再生。本研究为建立香蕉高效间接器官发生再生体系和相关育种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木薯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非常古老的作物,但是木薯的育种工作却处于非常年轻的阶段。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木薯育种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由传统育种向现代育种转变,从各个方面对木薯品种进行分子改良。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木薯生物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分析。木薯分子改良包括两个方面:木薯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转化方法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所用的木薯再生系统途径,主要包括器官发生途径、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常用且有成功先例的木薯基因转化方法,包括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最后对前人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高效的海岛棉遗传转化体系,本实验以新疆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品种新海13号、新海14号、新海16号茎尖为转化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研究不同苗龄茎尖、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及共培养时间对基因转化的影响,建立了农杆菌介导海岛棉茎尖遗传转化体系。最佳转化体系为:将生长4 d的无菌苗茎尖浸入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菌液浓度OD600为0.5的菌液中,浸染10 min,共培养48~72 h后,移至卡那霉素浓度为150 mg/L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25 d后转移到生根培养基培养,获得抗性苗,经嫁接或者直接移栽,获得29株抗性植株;经过PCR和RT-PCR检测,初步证明抗除草剂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酶基因(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EPSPS)已导入海岛棉基因组中。该转化体系的建立为海岛棉的转基因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构建有效的地被菊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匍匐型地被菊雨花落英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苗龄和激素配比对叶盘再生的影响;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导入野生型植株中,研究预培养、延迟培养、抗生素浓度等遗传转化条件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雨花落英叶盘转基因最适再生条件为,以苗龄为30 d的组培苗幼嫩叶片为外植体,设置再生培养基配方为MS+6-BA 1.5 mg·L-1+NAA 0.8 mg·L-1,此时再生率高达91.11%,平均芽数为5.90;最优遗传转化组合为预培养2 d,侵染5 min,共培养2 d,延迟培养5 d,之后进行选择培养。羧苄青霉素在延迟培养阶段最适抑菌浓度为400 mg·L-1;潮霉素叶盘筛选的最适选择压为8~10 mg·L-1,生根筛选最适浓度为11 mg·L-1;培养后期加入6-KT可以有效提高抗性芽的再生率;调节6-BA浓度为1.0 mg·L-1,蔗糖浓度为40 g·L-1,可以将得到的玻璃化苗转化为正常苗。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5株抗性苗中有10株阳性苗,阳性苗概率为67%;与野生型植株相比,9个株系的CmERF12基因均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表达。本研究建立了地被菊雨花落英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为进一步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改良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应用热扩散式探针法于2010年7-8月对广东尾巨桉进行树干液流观测,并结合小型气象站采集的同步气象数据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液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尾巨桉液流的日变化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有微弱的液流活动.树干南北两侧液流速率相关性显著(R2=0.994),数值上北侧高于南侧.尾巨桉液流的变化与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及风速3个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显著相关关系,按相关程度排序为: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夜间液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主要用于植物补水.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黑龙江粳稻组织培养高效再生体系,以东农427和东农428的成熟胚为材料,探讨预先浸胚、低温处理、培养基种类、凝固剂种类、ABA、谷氨酰胺、活性炭、硝酸银、2,4-D浓度以及6-BA浓度等因素对水稻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农427经预先浸胚和低温处理可使培养力分别提高6%和15%,最适培养基为NB;ABA和谷氨酰胺分别适合在分化和诱导阶段添加,分化时添加活性炭和硝酸银分别使分化率提高38%和9%;最适2,4-D和6-BA分别为1mg·L~(-1)和4mg·L~(-1)。东农428经预先浸胚和低温处理可使培养力分别提高14%和9%,最适培养基为MS;ABA适合在诱导阶段添加,谷氨酰胺适合在整个培养阶段添加;分化时添加活性炭和硝酸银分别使分化率提高1%和9%;最适2,4-D和6-BA分别为1mg·L~(-1)和3mg·L~(-1)。2个品种的凝固剂在诱导阶段宜采用琼脂,分化阶段宜采用Phytagel。本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水稻再生体系提供了依据,为后续水稻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