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利用冷水胁迫和自然低温对宁夏29份水稻进行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结果表明:自然低温鉴定结果更准确,适合宁夏水稻种质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参试材料中宁粳12、宁粳23、宁粳35、宁粳28、宁粳16、宁粳41、宁粳36和富源四号孕穗开花期耐冷性强,可作为耐冷育种重点材料.  相似文献   

2.
利用籼粳交RIL群体对水稻发芽期和苗期耐冷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位水稻发芽期和苗期耐冷性的QTL,鉴定新的耐冷基因位点,丰富水稻耐冷性的分子遗传基础。以籼型杂交稻恢复系品种泸恢99(Luhui 99,R99)和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Shennong 265,SN265)杂交衍生的144个F8稳定遗传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为试验材料,以低温条件下水稻种子发芽率和苗期叶片赤枯度为耐冷性鉴定标准,采用QTL Ici Mapping v3. 0软件基于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发芽期和苗期耐冷性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2个控制发芽期耐冷性的QTL和1个控制苗期耐冷性QTL,分别位于第3,5,9染色体上,命名为q LTG-3、q LTG-5、q SCT-9,3个QTL的LOD值分别为3. 60,2. 73,2. 52,加性效应为0. 09,-0. 10,-0. 09,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1. 02%,14. 07%,12. 18%。其中,检测到控制发芽期耐冷性的q LTG-5位于分子标记R5M13~RS8,遗传距离约8.0 c M,该区间未见相关水稻耐冷性QTL的报道,可能是一个新的控制水稻发芽期耐冷性的QTL位点。  相似文献   

3.
水稻辐射突变系(芽期)耐冷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个籼型和粳型品种以及它们不同的辐射突变系共91份品种(系)按我国“七·五”攻关课题“水稻种质资源耐冷性鉴定技术方法”进行了耐冷性鉴定。与原种比较,籼型和粳型突变系的耐冷性表型均出现变异,变化趋势是多向性的。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讨论,看出控制耐冷性的基因与控制如生育期、株高、叶型、壳色等性状的基因有别,原种的耐冷性遗传基础对衍生突变系影响极大。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通过钴60γ射线的处理获得了一批辐射突变系。蒋志谦等(1984)对这些突变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突变系的生育期、株高、叶型,壳色等特征性状与原种有明显差别。为了进一步认识和利用人工诱发的突变基因,不断丰富种质资源库,发掘优良种质,提高育种成效。对于这批辐射突变系进行耐冷性鉴定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耐延迟型冷害能力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的方法,对黑龙江省30个主栽水稻品种进行了萌发期和分蘖期耐冷性鉴定,以期筛选出耐延迟型冷害强的品种。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在萌发期耐冷性上差异较大,筛选出耐延迟型冷害较强的品种为龙粳16号、龙粳18号、龙粳22号和松粳12号,这些品种在10℃下低温发芽率高且分蘖期低温处理后延迟生育日数少,是可以作为直播栽培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高海拔冷凉自然条件下对两个粳型水稻披垂叶突变体品系(MR304、MR312)及其与常规品种的杂交后代(F1、F2)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鉴定,在抽穗期对突变体及其杂交后代的花粉育性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在成熟期进行了相关经济学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的考察。结果表明,在苗期的耐冷性鉴定中,突变体及杂交亲本均为抗型(R);杂交后代F1中南40/MR312、滇粳优5号/MR304、Ansanbyeo/MR304为中抗型(MR),滇粳优5号/MR312为感型(S),其余均为抗型(R)。抽穗期亲本银光花粉可育率最高,为88.9%;杂交后代F1组合中只有银光/MR304的花粉可育率最高,为94.5%,超过对照(92.5%),组合Ansanbyeo/MR304的花粉可育率最低。亲本银光的结实率超过对照(70.9%),达到82.4%,突变体MR304、MR312的结实率低,分别为26.2%和5.0%;F1中两组合(银光/MR304、银光/MR312)的结实率均超过对照或亲本。该研究揭示了利用水稻披垂叶突变体产生的F1杂种优势可以增强杂交稻在高海拔冷凉条件下的耐冷性优势;抽穗期的花粉育性大小是鉴定杂交后代(F1)植株耐冷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水稻整个生长时期都可能有低温冷害的发生。低温冷害是水稻获得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鉴定耐冷资源、开展耐冷性育种是减少水稻冷害损失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找到优良的水稻耐冷资源,并分析水稻不同发育时期耐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耐冷性与籼粳性的关系,本研究以来自11个国家、多样性丰富的34份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发芽期、芽期、苗期和开花期进行耐冷性鉴定,并应用对籼粳性有专一鉴别性的分子标记对测试品种的籼粳性进行量化,考察水稻籼粳性分化与不同生长发育期耐冷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发芽期有3个品种的低温相对发芽率在85.0%以上,芽期有4个品种冷处理后的存活率超过90.0%,苗期有3个品种冷处理后的存活率超过75.0%,穗期有4个品种耐冷指数高于0.55,没有品种在4个时期均有强的耐冷性。对这些材料4个时期耐冷性的相关分析显示,芽期和苗期的耐冷性呈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为0.28;其它生长时期的耐冷性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在测试品种中,籼粳性专一的分子标记所决定的籼性度与芽期和苗期的耐冷性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有不同的耐冷遗传基础,并为水稻耐冷种质的筛选以及耐冷性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QTLs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本研究以籼粳交“密阳23/吉冷1号”的F2∶3 代20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在韩国春川进行冷水胁迫下水稻耐冷性鉴定,并以利用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水稻孕穗期耐冷性及其相对耐冷性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s)分析。研究结果,在第1、2、4、11和12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孕穗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各1个,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5  相似文献   

8.
经过对42个黑龙江水稻主栽品种(系)耐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冷水胁迫条件下,株高、穗长等16个农艺性状绝对差值F值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在3.4~32.3;绝大部分性状测定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按抗冷性定级标准计算,供试材料中耐冷性强的有:空育131、绥粳5号、绥粳7号、龙粳17号、上育397、垦稻10号、莎莎妮、垦粳2号。  相似文献   

9.
水稻芽性状耐冷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温发芽和芽期耐冷性是影响水稻芽生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因素.本试验利用182个越光(粳型)/Kasalath(籼型)//越光回交重组自交株系(backcross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BILs),对2个芽性状耐冷性(低温发芽和芽期耐冷性)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定位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IL群体中这2个芽性状耐冷性均呈连续分布,属于数量性状遗传,两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控制低温发芽的4个QTL分布于第1、7、9、11染色体上,其贡献率为6.72~12.78%;芽期耐冷性相关的4个QTL分布在第4、6(2个QTL)和11染色体上,贡献率为6.61%~14.93%;其中第11染色体上的2个QTL位于相同区域内,并且其增强耐冷性等位基因均来自耐冷性较差亲本Kasalath.本研究结果及其中检测到的QTLs两侧的连锁分子标记可为水稻芽性状耐冷性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籼稻资源中的“隐蔽有利基因”提高粳稻苗期耐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期低温是制约东北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逆境因子,培育苗期耐低温的水稻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以粳型恢复系C418为轮回亲本与7个来自不同地域的供体杂交和回交培育BC2F2群体,利用沈阳春季田间自然低温进行耐冷筛选,并对入选的177个苗期耐冷导入系后代在自然和人工气候室两种不同强度的低温胁迫条件下的苗期表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虽然供体亲本均为苗期耐冷性弱的品种,但在全部回交后代中均出现耐冷的超亲分离,表明这些供体亲本均携带对耐冷性有利的“隐蔽基因”, 不过组合间的耐冷性选择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以人工气候室低温胁迫后的存活率为耐冷性鉴定指标,导入系之间出现广泛分离,田间筛选入选比例高的BG300和中413导入系群体中出现存活率高的导入系后代比例较其它群体高,说明在同一轮回亲本遗传背景下回交后代的耐冷水平取决于供体。在室内严格低温条件下表现为强耐冷性的导入系在相对温和的自然低温胁迫下表现为苗高、苗干重较非胁迫条件生长抑制不明显,且能够促进根系生长。结果表明,大量的耐冷有利基因以“隐蔽”的形式存于水稻种质资源中。通过利用来源广泛的种质资源作为供体进行回交育种,对回交后代进行严格耐冷筛选,可有效选育高产耐冷水稻品种和有价值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以籼稻C38、粳稻京21、杂交稻秋优3为材料,进行种子超干储藏特性的研究,进而探讨种子耐干性的机理。通过超干水稻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比较,发现籼稻C38耐干性较强。超干有利于保持种子抗氧化酶系统的完整性,因此超干能提高种子的耐储性。对超干种子可溶性糖含量与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子含水量的降低,蔗糖含量增高,多糖和葡萄糖含量降低,籼稻C38的蔗糖含量明显低于粳稻京21和杂交稻秋优3。用热重仪测定的种子含水量与烘干法得到的数据相吻合,用差示热量扫描仪测定束缚水/自由水的比例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发现籼稻C38的Tg高于粳稻京21和杂交稻秋优3,籼稻C38束缚水/自由水比例大于粳稻京21和杂交稻秋优3,而束缚水/自由水的比例与耐干性成正相关。由此表明,耐干性在不同的水稻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籼稻C38的耐干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
东亚粳稻遗传评价(GUVA)材料在寒地稻区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拓宽寒地稻区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为育种者提供优异的亲本材料,获取新的有益基因,充实寒地水稻种质库,同时为东亚粳稻遗传评价(GUVA)提供寒地稻区的试验数据。首次对GUVA提供的41份材料进行了熟期、抗稻瘟病性、抗冷性、株型等方面的遗传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熟期普遍偏晚,抗稻瘟病性较强,抗冷性较强,株型较好。指出一些熟期相对较早,抗稻瘟病性较强、抗冷性较强、株型较好、综合性状优良的材料,可以在寒地水稻育种工作中加以利用,以拓宽寒地稻种资源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雪林 《种子》2012,31(3):38-41
选择有代表性的11个优良粳型两系杂交稻亲本,包括6个光敏核不育系和5个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对4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并估算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4个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性状上,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在胶稠度两性状上则以非加性效应为主,而在整精米率上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d the breeding of transgenic rice restorer line for multiple resistance against bacterial blight, striped stem borer (SSB) and herbicide by conventional crossing of two transgenic parental lines transformed independently with different genes. Two stable transgenic rice lines used as donor parents were developed, one was Zhongguo91 which contained cry1Ab gene (for insect resistance) and bar gene (for tolerance of herbicide), and the other was Yujing6 which contained Xa21 gene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The elite restorer line Hui773 was used as recipient and crossed with the two stable transgenic rice lines. Then five successive backcrosses were made using Hui773 as recurrent parent. Two rice elite restorers, T773-1 expressing cry1Ab and bar genes and T773-2 expressing Xa21 gene, were obtained, which were confirmed by PCR analysis and testing selectable marker genes in the hybrid progenies. The cross was made between T773-1 and T773-2 to select stable restorer line carrying Xa21, cry1Ab and bar genes. Finally, we obtained transgenic restorer line T773 with good agronomic traits and obvious multiple resistance to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striped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and herbicide. The hybrid F1 generation produc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transgenic restorer line T773 and a corresponding male sterile line Zaohua2A maintained obvious resistance to rice bacterial blight, rice leaffolder and striped stem borer, and showed significant heterosi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feasible to develop transgenic hybrid rice cultivar through breeding transgenic restorer lines.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转基因水稻及其杂交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基因枪转基因技术将高抗白叶枯病的Xa21基因导入中国三系杂交稻恢复系(明恢63)和保持系(皖B)中,获得转基因水稻系,其中4个株系只含有Xa21基因,不含选择标记潮霉素抗性基因hph。筛选抗白叶枯病转基因纯合系,在田间种植6代,用PCR检测证明,Xa21基因能稳定遗传表达。用转基因水稻配制两系杂交稻,杂交组合F1含有Xa21基因  相似文献   

16.
恢复系752近等基因导入系构建与初步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国际水稻所提供的127份核心种质资源作为供体亲本,与我所育成的籼型优良恢复系752为受体亲本作杂交与回交,构建了3300份近等基因导入系。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近等基因导入系中可以筛选到许多有利基因如抗稻瘟病、耐低氮、耐低磷和耐旱性等;且其中95%的导入系对野败籼型不育系具有良好的恢复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因此,利用核心种质资源改良当地的优良亲本,可以培育出符合生产目标的水稻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水稻粳型恢复系 C57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粳恢 C57具有较高配合力,杂种一代具有较强优势,花粉量大,有利于提高异交结实率,是当前较好的广谱恢复系。2.籼粳杂交复交与配子利用的“架桥”制恢方法,在杂种一代提供利用部分籼核的机率,丰富了遗传基础,为间接利用籼粳杂种优势及其优良性状开辟了途径。3.粳恢 C57对杂种一代的株型、叶型、高产的“库”和“源”以及适应  相似文献   

18.
印水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粳稻恢复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广亲和材料晚轮422,野败型恢复系蜀恢527、密阳46、密阳42为亲本,在杂交组合的F2、F4中,采用分子标记RM10353、RM6100辅助选择,结合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印水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粳稻恢复系。研究表明,经过分子标记检测,同时含有两个恢复基因的水稻植株,测配子一代的结实率明显提高、杂种优势显著。结果表明基于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印水型恢复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挖掘耐冷基因并提高耐冷性对于保证水稻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高产稳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远恢2号’和‘Y58S’杂交而成的超级杂交稻‘Y两优2号’的高世代重组自交系(RIL F14)276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以SNP为分子标记构建了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水稻的芽期耐冷性(cold tolerance at the bud bursting period,CTBP)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分析;同时对全世界范围内收集的水稻自然变异微核心(Minicore)种质群体进行芽期耐冷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表明,水稻芽期耐冷性在水稻群体内呈连续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同时,在RIL群体的第9号染色体上定位到1个与耐冷性性状相关的QTL,位于区间Block73479和Block72824之间,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9.65%。进一步分析表明该QTL对水稻芽期耐冷性为负显性。结果还显示‘Y两优2号’耐冷性显著强于亲本,具有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0.
寒地水稻优质稻米抗稻瘟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两种方法,共鉴定寒地水稻新品种(系)292份(次),鉴定出高抗新品种(系)22份,适合寒地稻区种植的优质、抗病、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系)7份,扩大和充实了抗病基因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