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漠播绿人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坐落于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区的交界处,在经历了无数岁月的凄凉、荒芜和贫穷的剥蚀之后,终于在改革向纵深挺进的年代里,迎来了他的播绿人———谷清泉。谷清泉从小就目睹了黄沙的肆虐,也饱受了黄沙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贫困之苦。于是立志要为大地披上绿装而奋斗一辈子。1985年,谷清泉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内蒙古林学院治沙系。从此,他与治沙造林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刚满27岁的谷清泉被任命为鄂托克前旗城川治沙站站长,他上任后,带领治沙站的职工开始了播绿的奋战。他用有限的资金开发水浇地、打井…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加速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有效途径,内蒙古伊克昭盟林业研究所从1978年起连续十年在毛乌素沙漠施行飞播造林治沙,造林总面积达317980亩。飞播区域由最初的伊金霍洛一个旗发展到乌审旗、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等地。整个飞播区的千里黄沙,已被苍翠浓郁的绿色所覆盖。 1978年,伊盟林研所在自治区林业厅的指导下,对毛乌素沙地境  相似文献   

3.
从事治沙造林工作30多年来,我和白芨滩防沙林场476名职工一起,播绿护绿,用心血和汗水给荒漠披绿装,实现了"场子活、沙漠绿、职工富"的奋斗目标,累计造林50多万亩,植树近1亿株,在浩瀚的毛乌素沙地西南缘构筑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一、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在困境中前进  相似文献   

4.
他,是一个辛勤播绿、对绿色执着追求的人,刚到知天命之年,就已和护林、造林打了31年的交道。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林痴”的冯治庭。 冯治庭,家住在鄂托克前旗城川镇羊场壕一社,该社位于毛乌素沙漠的腹地,城川镇的最西南端,与陕西省定边县有3公里的省界。 20世纪60年代,羊场壕村农民因全民大力治沙造林营造了一片林场,并获得“全国治沙造林先进村”的称号。然而,这里因为陕西定边村民常常越界砍伐树木,村里人谁也不愿去做护林员。  相似文献   

5.
治沙造林大户张胜利1963年出生于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水山坡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今年52岁的他长期居住在翁牛特旗花果营子村沙漠深处,与大漠黄沙为伴,怀揣着治理沙地、改善生态的理想,与万亩黄沙进行着顽强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又是一年沙尘来,又是惊心动魄时。在每年春季来临的时候,一个沉重的治沙话题又出现在街头巷尾。可是,当记者采访全国防沙治沙学会副理事长朱俊凤时,他对黄沙表现出来的偏爱却让我们对于大漠、黄沙有了一层新的认识,特别是他对开发沙产业的信心给了记者很多启发。让老百姓富起来,是  相似文献   

7.
在伊金霍洛旗新街治沙站,流传着这样一首歌:“昔日黄沙埋门槛,沙进人退泪涟涟;今朝粮丰畜又旺,绿色卫士功无边。”这是当地牧民们专为歌颂护林员木伦而唱的歌。 1978年,国家在木伦的家乡搞了1.2万亩飞播试验区。由于飞播植物是灌木和草,管护难度很大。上级选定木伦为播区护林员,从此,他一干就是  相似文献   

8.
1988年以来,对杨、柳、榆等树具有毁灭性危害的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先后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包头市传入伊盟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达拉特旗的25个乡(苏木、镇)和5个国营林场(治沙站),受害林木面积已达5万亩(近查已超过13万亩——编者注),虫害严重地区林木受害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9.
自笈笈滩林场于1953年成立,迄今已20年了。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经过全场职工的努力,在沙漠中造林近两万亩,建成二百亩水利化,林网化、园田化的苗圃,取得了治沙造林的初步效果。1959—1964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在这里建立了综合治沙站,作了很多工作。1965年宁夏自治区农科所继续在这里设点,与林场职工一起,结合生产开展了造林、育苗、病虫害防治等试验工作。现根据历年生产经验及科学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林业生态建设成就 鄂托克前旗建旗近30年来,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二百万亩治沙工程等,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1.
红海子公社治沙站建于1974年,总面积2万亩,现有23人。三中全会以后,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大搞多种经营,增加了收入,促进了治沙造林事业的发展,为社队治沙站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他们的作法主要是: 发展渔业。治沙站附近,有1万亩水面资源,可发展渔业。在旗有关部门支持下,整修了西海子大坝,扩大了水源,同  相似文献   

12.
鲍永新今年39岁,却已在沙漠中奋斗了16年。他硬是靠自己的一双手,把1.1万亩黄沙改造成了绿洲。他的这一壮举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称赞,也得到了各级组织的肯定。由于成绩突出,鲍永新先后被苏木、旗委、旗政府授予“治沙劳动模范”和“生态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03年12月,他被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在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程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的原则,建设了一批独具特色,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治沙精品工程,一举完成防沙治沙8万亩,在沙源治理中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林西县地处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交汇处,全县有沙化土地110万亩,占“五荒”面积的一半以上。多年来肆虐的黄沙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当地的干部群众也同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进行了顽强不懈的斗争,但由于治理措施不当、工程标准不高、科技含量低,效益并不显著。2000年,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程紧急启动后…  相似文献   

14.
35年造林治沙一万亩 马鸡焕做梦都想绿:绿山、绿水、绿沟、绿塬。他年复一年痴迷于植树种草,就是要给家乡营造一方秀美的山川。 年逾6旬的人了,头发几乎全白了,可是他还在念念不忘造林治沙,有人叫他“治沙迷”,有人称他“老愚公”。 他从60年代初开始,带领着全家人一镢一锹地造林治沙,一干就是35年,终于在茫茫沙海中营造了一块万亩绿洲。 马鸡焕土生土长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布连乡花亥图村海滩社。海滩,这是个多  相似文献   

15.
近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个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小地方一时间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的典型事迹经媒体播发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他们不畏艰苦、建设生态家园的奋斗精神,打动着干万人的心。20世纪80年代,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八步沙,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吞噬农田和村庄。面对黄沙漫卷的不毛之地,有的人选择了远离,有的人却选择了留下,并且改变它。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他29个春秋坚持播绿植树,使昔日黄沙肆虐的戈壁滩变成了林茂粮丰、瓜果飘香的富裕村庄,他就是玉门市柳河乡红旗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顾天祥。 柳河乡红旗林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治理  相似文献   

17.
正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他伴随着白芨滩管理局的发展走过了30年的风雨征程。三十载风雨路,三十载奋斗歌。他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完成治沙造林50万亩,控制流沙面积近100万亩,职工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使林场步入经营活、沙漠绿、职工富的良性发展轨道。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论是在机关、生产一线职工,还是在社会群众中,  相似文献   

18.
正在乌审召林业系统,人们都知道大胡子乌都,一个把青春献给治沙的男人,一个有故事的乌审召人,但在整个治沙行业,乌都却名不见经传,他始终默默无闻与沙地做斗争,他把1万多亩牧民们不想要的沙地变成了绿地,他把青春和梦想都种进了这片沙地。为了治沙,他贷款植绿,为此负债累累,家庭出现变故,他把所有资产都投入到治沙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他与他的母亲生活战斗在万亩沙地,抗沙植绿护绿,一路走得很艰辛,一路  相似文献   

19.
大漠播绿人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蕴忠王森孙和国在鄂尔多斯的城镇乡村,每当人们谈起飞播造林治沙工作,总会想到一位身材墩实、脸膛黝黑、说话带笑、办事利索的中年干部——伊盟林业局飞播治沙站站长、林业高级工程师王蕴忠同志。祖籍呼和浩特,生在呼和浩特的...  相似文献   

20.
杭锦旗阿色楞图公社境内,现在有一条叫百盖柴登的沙带。可是,在十几年前,这里却是一块水草盛美的地方。原来这条沙带是乱垦滥牧,破坏了植被造成的。植被遭到破坏后,草场沙化,风起沙滚,一条新月型的流动沙带逐渐扩展,附近的牧区社队,生活日渐困苦,人缺口粮,畜缺饲草,有的大队的羊群不得不去外地借场放牧。一九七六年,国家在百盖柴登这块地方建立了治沙站。治沙站的前身是个苗圃。建立治沙站后,在百盖柴登划出了十三万亩宜林地归治沙站使用。于是,在这条沙带上展开了一场蒙汉团结造林治沙的战斗。由于这里是新开辟的作业区,治沙站没在这里盖房舍,每年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