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建国 《中国林业》1999,(12):34-34,39
内蒙古敖汉旗古鲁板蒿林场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林场人凭着顽强的毅力,与风沙拼搏了20来年。这期间,沙进人退、人进沙退反反复复,最后林场人赢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0.3万公顷森林拔地而起。以往肆无忌惮的流沙变成了死沙,一些地区死沙又变成良田沃土,成为稳产高产农田。风沙治住了,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而林场却陷入了困境。国家造林经费逐年减少直至中断,近200名的林场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出路成了难题。严峻的现实摆在林场领导面前。怎样求生存?何处谋出路?林场开始走上一条艰难的改…  相似文献   

2.
去年秋季,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正和林场职工及周边农民抓紧栽植沙棘、红柳、沙拐枣、桦棒等树苗。谈起林场30年来的变化,郭万刚说:“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好政策让八步沙这片亘古荒漠披上了绿装,实现了沙退人进的伟大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央宣传部29日向全社会发布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逬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敦煌市不断加大黑山嘴风沙口的防风固沙力度,经过5年的努力,如今这里呈现出了人进沙退,林茂粮丰的美景。  相似文献   

5.
白云山林场地处吉安县东部富田乡境内,白云山水库旁边,创办于1955年,原为采育林场,1987年改为营林林场,总经营面积8610.2hm2,职工319人,是吉安县最大的国营林场,也是部省联营国外松速生丰产林基地林场。80年代以来,林场加大了营造林力度,...  相似文献   

6.
酒泉市白疙瘩科技林场位于距肃州城区57公里处的皇城风沙口上,属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地带。过去是一片不毛之地,风沙肆虐,严重危害着周边的农田。1996年初,林场开始规划建设,通过八年的艰苦努力,已整治荒漠化土地1万亩,打深水机电井20眼,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43公里,建成防风林带和农田防护林65条56.8公里,栽植生态经济林3500亩.建  相似文献   

7.
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这是乌审旗几十年来治沙理念和模式转变、生态环境变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社区林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云南省以来,已经在全省的许多地区开展了探索性的实践,并已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社区林业模式。国有牛达林场几年来的社区林业实践就是其中的一种,该林场采用社区共管的方式,与其比邻的周边农村社区携手共同保护和管理国有森林,经过双方几年的努力,使林区的森林郁郁葱葱,山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取得了双羸的良好效果。 一、社区林业在牛达林场的主要实践形式 1.多样化的森林经营形式使林场与农民共同受益 牛达林场将森林分成几种类型,根据社区林业的参与式理论和方法,采用了社区共管的方式,本…  相似文献   

9.
20年前的八仙筒林场,与内蒙古众多的国有林场一样,不显山露水。但他们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抓住了一个又一个机遇,把林场这块蛋糕不断做大做强,成为全国林业系统的先进典型。八仙筒林场位于奈曼中东部,是全旗较大的经营林场。林场现有职工312名,总人口700口。林场始建于1952年,当时是从伪满手中接管的小苗圃,只有3人。以后逐渐转化为以经营天然柳树为主的经营林场,走上了锯砍斧削的采伐生活。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引发了林场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从砍伐经营转变为植树造林。发展到90年代末,林场资源总面积13.8…  相似文献   

10.
海寨林场混交林营造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寨林场的自然条件和现有林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营造混交林的指导思想,同时详细介绍了林场营造混交林的思路、技术及应用,最后总结了林场营造混交林的历程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人沙之间     
人沙之间黎大东,刘同起风沙围困的星球。天亦昏昏。地也黄黄。20世纪,是地球上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扩展蔓延最为迅猛、人类为此付出代价最为惨重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里,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发生的这场规模最大的变迁──沙进人退,却是静悄悄的。千万年了,生灵们就是这...  相似文献   

12.
现任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百花林场场长洪彦军同志18岁就来到这片热土上参加工作,一干就是20年。20年来,他从护林员、林业技术员、生产科长、副场长到场长,一步一个脚印,用务林人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绿色篇章,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作为党员,他在工作中时时带头,外处争先,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足迹踏遍了百花林场的每一座山、每一片林;作为领导干部,他率先垂范,勤政为民,不仅推动百花林场的林业建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而且带动和支持林区群众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13.
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原党支部书记石述柱,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战风斗沙,在风沙线上创建了一座远近闻名的万亩防沙林场,有效地遏制了风沙的侵袭,保证了宋和村1700多人3000多亩耕地的生产生活安全,为全县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树立了典型和榜样。石述柱已年近七旬,而他在这个林场治理风沙却整整50个年头了。谈起这50个春秋的奋斗历程,他只是淡淡说这是大伙儿的劲使到了一起的结果,可宋和村的百姓都清楚地知道这个淡淡的回答背后掩藏了太多的辛酸和他动人的故事。宋和村四面环沙,历来就是民勤县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在石述柱…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是全省最大的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为主的国营骨干造林林场,组建于1964年,全部处于风沙前沿和沙漠腹地,主要承担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和武威“北治风沙”的生态建设任务。总经营面积89.34万亩,现有职工680人,生产经营主要以营造防风固沙林和管护现有防风固沙林为主,兼营种植业、果枣业、畜牧业、葡萄产业等多种经营,2001年多种经营总产值615万元,实现收入325万元。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林场进行了结构调整,加快了产业开发的步伐,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相似文献   

15.
钟国财  宋璋  陈俊 《中国林业》2009,(17):30-30
空山综合林场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北部山区,距县城120公里,系20世纪70年代森工小企业,经营面积4.1万亩,现有在岗职工251人,退休职工124人,供养人口47人。90年代中期,昔日纳税大户终因资源枯竭,欠债达230万元,曾被喻为“穷人家园”。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国有焦作林场始建于1954年,现隶属于焦作市林业局,属差供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现有职工145人(其中在职人员79人,离退休人员66人),经营总而积20,574亩。笔者从实际出发,根据现代生态林业发展要求,对国有焦作林场的改革与发展对策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邵新林 《湖南林业》2002,(12):10-11
新宁县国有东岭林场有成林面积2666.7公顷,森林蓄积量26万立方米在职干部职工450人,退休职工15人。近两年来,该场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创新林场经营体制,大胆引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机制,林场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产品结构由单一的杉木林向竹林药材林、速生丰产林相结合的多元结构转变;经济结构由长期的砍伐杉木为主向种养加工并举转变。两年全场新造楠竹170.1公顷,种植药材10公顷;林内间种萝卜、西瓜、白菜等反季节瓜菜347公顷,年出栏牲猪、羊180头,特色经济年产值110多万元,职工年均增收2000多元;林场职工踊跃承包采伐迹地690公顷…  相似文献   

18.
来到奈曼旗沙日浩来林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挺拔伟岸、碗口粗的白杨树。沙日浩来林场职工张国忠高兴地说:“2005年场里实施林地承包政策以来,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各家争着抢着承包土地植树造林,我家承包了80亩地,全部栽上了树,并发展林下经济,每年可收入五、六万元呢!”说到家庭林场的好处,  相似文献   

19.
刘泉龙 《防护林科技》2005,(5):F0002-F0002
甘肃省古浪县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沙漠面积占土地面积的1/3,八步沙是危害严重的内陆沙丘。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八步沙民营林场南北长8km,东西宽6km。20世纪80年代初,古浪县上门镇年过半百的石满、贺发林、张润元、郭朝明、罗元奎、程海等6位老汉以联广承包的方式,治理沙害,组建林场。  相似文献   

20.
土右旗黄河林场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黄河沿岸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黄河北岸的生态环境,1974年正式建场。总经营面积为23万亩,全长103公里,平均宽度为1.5公里,主要分布在黄河流经土右旗境内的河滩地。全场有在职职工107人。40多年来,林场不断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