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生菌根菌的培养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1 菌根概念和应用现状菌根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土壤真菌与绿色植物幼嫩的吸收根形成的共生联合体。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菌。菌根菌生活在植物根的周围,依靠菌根从寄主植物上获取生活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其它促进生长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植物则通过菌根菌在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种植方式对两种菌根类型树种吸收根性状的影响,揭示物种共存的适应条件。[方法 ]本研究选择8个树种(5个AM树种和3个EM树种)的单种和所有树种混种的样地,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单种vs混种)下两类型菌根(AM vs EM)树种吸收根(1~2级根)的主要形态性状(根直径、比根长、根组织密度、单根长)和构型性状(根分支强度、根分支比)及菌根侵染率的差异。[结果 ]菌根类型极显著影响吸收根的形态和构型性状(p<0.001),显著影响菌根侵染率(p<0.05);种植方式仅显著影响吸收根的组织密度和根构型性状(p<0.05);菌根类型和种植方式对所有性状均无交互影响(p>0.05)。AM树种根性状间的相关程度高于EM树种,混种大幅度降低AM树种根性状间的相关性。混种降低AM树种根形态性状的可塑性(比根长除外),增大其构型性状的可塑性;混种降低EM树种根组织密度的可塑性,增大根直径、构型性状及侵染率的可塑性。[结论 ]AM和EM树种的根形态和构型性状均有显著差异。混种对AM和EM树种根性状的可塑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增大AM树种的分支强度,降低EM树种的根组...  相似文献   

3.
外生菌根真菌能与某些树木形成稳定的菌植共生体——外生菌根。外生菌根能吸收土壤中植物难以吸收的无机或有机形式营养物质,并传递至宿主植物为其所利用。由于这种养分传递的生态重要性,外生菌根真菌介导的“菌植”N传递关系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文中综述了外生菌根真菌的可利用N形式及其促进宿主植物N营养吸收的机理,主要归纳为:1)菌根增加了养分吸收面积,促进N吸收;2)外生菌根真菌编码利用N源所必需的一套酶和转运体,协助宿主对难吸收的硝酸盐和有机N的利用。在全球N沉降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本综述将有助于了解外生菌根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树菌根研究进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辉  唐明 《林业科学》1997,33(2):183-188
杨树菌根真菌资源丰富,有30种外生菌根真菌和5种VA菌根真菌可与其共生开成外生菌根和VA菌根,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与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菌根可以促进杨树苗木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苗木的生长量,增强其抗旱性,并且可以诱导杨树体内酚类物质代谢中酶类活性的提高,加速抗病性物质的合成,增强杨树抗溃疡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对混合接种VA菌根真菌苏格兰球囊霉和ECM真菌彩色豆马勃影响尾叶桉苗期矿质营养元素吸收情况进行了研究。接种菌根真菌对苗木吸收N、P、K和B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苗木对上述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从试验苗木植株营养元素的含量来看,接种苗木N、P、K和B分别为未接种苗木相应元素的3.58~7.00,2.67~2.89,2.65~3.18和2.78~3.88倍,其中混合接种更有利于苗木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但接种菌根真菌对试验苗木各部分营养元素的相对含量(浓度)的影响不同,且影响其在植株根系及枝叶中的运输和分配。接种这两种菌根真菌还影响苗木根系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混合接种及单接种ECM菌的苗木,其根系磷酸酶活性均高于未接种对照苗。菌根真菌对苗木矿质营养元素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菌根真菌的接种效应。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的真菌与植物的根共生,可形成菌与根联生的复合吸收器官,叫做菌根,而参与形成菌根的真菌叫菌根菌。植物有了菌根,就能通过无数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扩大根的吸收面积。  相似文献   

7.
石斛组培苗吸收利用N素营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N源对菌根化石斛组培苗生长(苗高、茎粗和生物量)的促进效应,以N源酒石酸铵为最好。酒石酸铵N源对石斛菌根真菌F9903菌株菌丝体增殖量也为最大值,所以酒石酸铵堪称两者增殖生长的最佳N源。同时,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浓度不同的酒石酸铵影响着菌根化石斛苗的生长和N、P、C元素的吸收与积累。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72mol·L^-1的酒石酸铵是培育菌根化石斛苗的最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8.
外生菌根(ECM)是真菌菌丝体包围宿主植物尚未木栓化的营养根形成的共生体。菌根真菌广泛的存在于土壤中,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外生菌根不仅能够扩大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增强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能力,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干旱和抗病性的能力,还承担重要的生态功能。随着菌根研究的深入,外生菌根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林业生产中。该文从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功能以及在现代林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3方面综述了外生菌根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对混合接种VA菌根真菌苏格兰球菌霉和ECM真菌彩色豆马勃影响尾叶桉苗期矿质营养元素吸收情况进行了研究。接种苗根真菌对苗木吸收N、P、K和B产季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苗木对上述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  相似文献   

10.
杨树菌根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树菌根真菌资源丰富,有30种外生菌根真菌和5种VA菌根真菌可与其共生形成外生菌根和VA菌根,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与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菌根可以促进杨树苗木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苗木的生长量,增强其抗旱性,并且可以诱导杨树体内酚类物质代谢中酶类(PO、PPO、PAL等)活性的提高,加速抗病性物质(酚类等)的合成,增强杨树抗溃疡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杨树外生菌根资源情况的介绍,及总结杨树菌根化育苗技术、菌根对杨树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菌根对杨树抗逆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外生菌根菌在杨树生产应用中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菌根,是植物根与真菌组成的复合器官,大多数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部分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均可形成菌根.高等植物在和真菌的共生中,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被寄主和真菌两者利用;真菌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一部分也传送给寄主,其共同体双方则彼此分享所吸收和合成的养分.松树是我国主要用材和纸浆林树种,也是专性外生菌根树种,在长期生存进化中产生了对外生菌根的绝对依赖性.池州市贵池区苗圃承担的松树截根苗菌根化育苗课题研究结成果表明,该技术对于提高松树造林成活率和年生长量有显著效果,并且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3.
外生菌根共生体对病原菌拮抗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外生菌根能够增强植物抗病性现象,从外生菌根特殊结构、外生菌根共生体产生化学抑制剂、有保护作用的菌根际微生物群落、增强营养吸收、与病原菌进行营养竞争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外生菌根拮抗病原菌的机理,为菌根作为生防手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蜡磨菌与VA 菌根真菌分别对蓝桉和尾叶桉进行单接种或混合接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类型的真菌均能在桉树苗木根系上成功地定殖,分别合成了外生菌根、VA 菌根和混合菌根,证实了桉树不仅是菌根营养型树种,而且能形成多种菌根类型。VA 菌根感染率在接种初期较高,但随时间的推移有降低的趋势;而外生菌根菌初期合成菌根的速度较慢,但单位长度根段内菌根根尖数目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与单接种VA菌根真菌苗木相比,外生菌根真菌抑制了VA 菌根菌在根系上的进一步侵染,体现在较低的VA 菌根感染率;而外生菌根菌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并能在接种后9 周时开始形成子实体。在混合菌根中,外生菌根有逐步替代VA 菌根的发展趋势,两种类型的菌根真菌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作用关系。基质磷(P)素水平对菌根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褂木菌根真菌筛选和菌根化育苗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马褂木菌根真菌种类调查,发现其为典型的内生菌根树种,分离和鉴定出地表球囊霉菌、苏格兰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3种优势的共生菌根.利用马褂木福建武夷山种源苗木,通过接种效果比较,摩西球囊霉菌的促生效果最好,为马褂木的优良菌根菌种.利用摩西球囊霉菌进一步的菌根化育苗试验表明,马褂木菌根化育苗的促生效应明显,显著促进了苗木对N、P素的吸收利用,其苗高、地径、根长、侧根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未接种试验对照提高了42.41%、38.30%、12.90%、21.13%和137.78%.此外,菌根化育苗还能有效地改善基质的理化性质,其速效N和有效P含量分别较育苗前原始基质提高了158.48%和48.09%.  相似文献   

16.
彩色豆马勃与松树形成内外生菌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组培菌根合成技术、纸—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和圃地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使彩色豆马勃RG310和RG49菌株在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上形成内外生菌根,不同菌根化技术形成菌根的过程和类型有差异。在组培菌根合成的条件下,菌与根接触后的第3—4d首先开始形成菌丝套,第8d开始形成哈蒂氏网,第18d菌丝进入皮层细胞内,哈蒂氏网由单列变为多列菌丝细胞组成;采用纸—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进行截根菌根化,促进了菌根真菌的定殖,以截面伤口侵入为主要的侵入方式,扩大了根内外菌根侵染区(MIZ),定殖、侵染同时发生,菌丝套、哈蒂氏网和胞内菌丝结构几乎同时形成,仅在2.5h内就开始形成,菌根真菌的菌丝进入了内外皮层和髓部;采用圃地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仍然形成内外生菌根,但菌丝不侵入内皮层以内的根组织。根据研究提出“菌根类型”假说,即树木形成的菌根类型不但随菌根真菌和树木种类而异,而且随菌根化方法、生态条件等其它因子而异。  相似文献   

17.
菌根技术是一项以活性生物菌制剂为基础的新技术,它可以扩大宿主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了树木吸收水肥的能力。油松菌根容器苗造林技术是采用接种生物菌制剂培养的油松容器苗进行造林的技术,油松菌根容器苗生长能力旺盛,抗性强,对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造林地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该技术解决了常规造林方法造林质量差、生产力低的问题,在包头市这样干旱地区造林中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保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植树造林,提供了一项高效、切实可行的高新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18.
林木菌根生物工程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论述了林木菌根生物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菌根状态的测定和评价、菌根真菌的收集和选择、菌剂的研制及生产、林木菌根化技术等;阐明了菌根真菌的种类及其繁殖体类型和数量、繁殖体与菌根侵染区(MIZ)距离、根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根的类型及生长、环境条件等影响林木菌根化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调控这些因子提出了林木菌根化新途径——截根菌根化;重点介绍我国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截根菌根化应用及其机理的研究”;综述了世界林木菌根生物工程研究概况和在该领域内先进国家所取得的进展;从解决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森林问题的角度展望“菌根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林业科技支柱的前景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相思菌根的菌种筛选及其接种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VA菌根、外生菌根主菌根菌剂对马占相思和厚荚相思幼苗的接种结果表明:VA菌根和外生菌根都可对两种相思幼苗形成侵染,菌根感染率达49.5%~73.33%;5个月后的马占相思苗木高比对照增加53.9%~148.99%,厚荚相思苗高增加31.7%~95.39%;马占相思生物量比对照增加208%~396%,厚荚相思生物量增加294%~441.5%;对VA菌的菌根依赖性(MD)测定结果表明,除厚荚相思对B9  相似文献   

20.
丛枝菌根对大青杨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5种丛枝菌根真菌,在不同肥态、肥力水平下对大青杨实生苗进行接种。结果表明:5种真菌都与大青杨形成了菌根,在不施肥情况下Glomusintraradices、G mosseae、G versiforme3个菌种的苗木在苗高、地径、总干生物量上都与对照表现出差异极显著,与菌根侵染率呈正相关。丛枝菌根能增加苗木对难溶性P肥的吸收和利用,特别是G sinuosa与施过磷酸钙(Ca(H2PO4)2·H2O)在有效成分(P2O5)含量0 06g·kg-1土水平下的组合对苗木有良好的促生效果,生物量积累是对照处理的3 58倍;使用G mosseae或G intraradices与施可溶性P肥磷酸氢二钾(K2HPO4),在有效成分(P2O5)含量0 03g·kg-1土水平下的组合时对苗木的促生效果达到最佳,但随着可溶性P浓度增加,丛枝菌根对苗木生物量的积累却有抑制作用;丛枝菌根同样促进苗木对硝态N和铵态N的吸收、利用,G ver -)含量0 08g·kg-1土水平下和G mosseae、siforme、G intraradices与施硝酸钾(KNO3)在有效成分(NO3 )含量0 08g·kg-1土水平下,对苗木都有良G intraradices与施硫酸铵((NH4)2SO4)在有效成分(NH4好的促生效果,总干生物量是对照处理的2 91、2 56和2 70、2 40倍;试验结果同时也表明,根际营养状况是决定菌根侵染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