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对1995-2004年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阐述了近10年来福建省12条主要水系、主要湖泊水库和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从2002年起,福建省水域环境质量呈现持续恶化的趋势,12条主要水系和湖泊水库的Ⅰ-Ⅲ类水质所占比例分别从2002年的90.6% 和77.8%下降至2004年的83.6%和36.4%;近海域海水一、二类水质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47.3%下降至2004年的32.3%;分析了引起福建省水环境质量恶化的农业面源污染因子,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畜禽养殖、水土流失和水产养殖;并提出了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主要包括:完善农业立法、强化经营管理措施,加强农化物质投入最小化技术研究,开展畜禽粪便多用途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倡清洁生产、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合理投放鱼饲料和药物、减少流失率。 相似文献
2.
3.
4.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是我国重点茶区,出产风格独特,品质优异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休宁松萝、祁红、屯绿等久负盛名的历史名茶。这里山脉逶迤连绵,新安江水系支流纵横。茶树孕育其间,生态环境优越。又有众多的茶树优良品种,和精湛而富有创造性的采制技艺,是创制和发展名优茶最佳茶区。近几年来,我国内销茶叶市场上,茶叶滞销滑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茶叶产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为适应茶叶市场需求一种新的优质茶——黄山松针应运而生。经过屯溪实验茶场的生产示范推广,已进入南京、上海、苏州等销区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出现供不应求的可喜现象。黄山松针的品质特征以及采制工艺是: 相似文献
5.
黄山翠兰名茶经五年开发推广 ,取得明显效果。产量由 1 995年的 1 5.6t,增加到 1 999年 750t,五年累计产量 3 0 0 0t新增产值 4 80 0万元 ,新增茶税 60 0万元 ,茶农人均逐年递增 50元 ;在黄山翠兰开发推动下 ,全县茶叶收购贸易额增长 1 .0 5倍 ,名优茶比重由 6.3 %增加到 50 %,产值由 2 2 %提高到 78%。 相似文献
6.
以穿龙薯蓣的丛生芽为材料,对根的诱导及快速繁殖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不添加任何激素的1/2MS培养基是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生根率最高达76.7%;MS+0.2 mg/L NAA+0.5 mg/L IBA+0.2-0.5 mg/L PP333为根增殖的最佳培养基,60 d时增殖倍数超过93;快繁过程中根的生长形态发生变化,不同类型的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差异不显著,平均为0.21% 相似文献
7.
李平平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1):67-69
桑枝(Ramulus Mori)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具有降血糖、抗炎症、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广泛用于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治疗。对桑枝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为桑枝资源在药用研究和开发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黄山市近年来茶叶生产和出口贸易发展情况的调研,就如何把黄山市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茶叶资源优势转化为出口竞争优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黄山青冈种子形态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文对黄山西坡两个青冈种群种子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群内种子的变异主要来自于各单株内,是由于环境因子差异所致。两个种群种子重量差异显著,可能是由于两种群的更新方式不同的缘故,至于是否具遗传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山茶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通过茶区广大干群共同努力 ,茶叶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屯绿、祁红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一批茶叶精品享誉国内外市场。但是茶叶作为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 ,其发展步子不快 ,后劲不足 ,效益不高 ,市场滞后 ,茶农增收缓慢等问题 ,一直困扰着我市茶叶经济的发展。黄山茶业如何开拓创新 ,黄山茶人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怎样实现新世纪黄山茶业可持续发展 ,应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 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实施品牌战略目前 ,我市名优茶生产数量已具有一定规模 ,但从整体看 ,质量水平不高 ,制作比较粗放 ,…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盾叶薯蓣组织培养及四倍体诱导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盾叶薯蓣的茎段、叶柄、叶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组织培养,其效果以茎段和叶柄最好。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以MS+2,4-D 2.0mg/L+BA 0.5mg/L为佳;在培养过程中,可用MS+BA 3.0mg/L+NAA 0.2mg/L作为分化培养基,后逐步转为MS+BA 1.Omg/L+NAA 0.2mg/L作为继代培养基;生根培养可使用MS+NAA 1.0mg/L的培养基。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对盾叶薯蓣进行了多倍体诱导的研究。结果表明,用0.15%的秋水仙素处理24小时后,诱导率可达50%,效果较好。经秋水仙素诱导的变异株,与正常的二倍体植株相比,植株粗壮,叶片变大变厚,叶色浓绿,部分还出现畸形叶。叶片表皮气孔检测发现,多倍体植株叶片表皮气孔变大,且单位面积下的气孔数目减少;进行细胞学研究发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的数目为2n=2x=20,变异植株染色体数目为,变异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4x=40,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14.
15.
以山药为原料进行了全薯山药粉生产工艺研究。通过对全薯山药粉生产中先蒸煮再分离的工艺改进,不仅节约了护色成本,而且护色效果良好;通过对全薯山药粉生产中皮和薯分别粉碎然后再膨化造粒的工艺改进,不仅节约了山药原料成本1 969元/t,而且实现了山药价值的全部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影响,为三角叶薯蓣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采用种植密度、有机厩肥、氮肥、磷肥、钾肥5个可控栽培因子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16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2 m2。试验结果表明:16个试验处理的产量折合在6241.67~26416.67 kg/hm2之间,种植密度、钾肥用量、底肥用量、氮肥用量4个试验因子F值达到极显著水平,磷肥用量F值达显著水平,不同试验处理对三角叶薯蓣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15万株/hm2,施用底肥45000 kg/hm2,氮肥375 kg/hm2,磷肥750 kg/hm2,钾肥480 kg/hm2为该试验设计的最优试验组合。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能有效提高三角叶薯蓣的产量;种植密度、钾肥用量、底肥用量、氮肥用量是影响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7.
以淮山薯块茎和零余子为材料,研究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和不定芽质量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20~30g大小的零余子,10mg/L的赤霉素(GA3)处理30min,出芽率(88.89%)最高;以块茎为繁殖材料的,最好选择块茎的中上部分,10mg/L的GA3处理50min,出芽率(97.79%)、芽长(17.53cm)和芽直径(7.37cm)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8.
19.
大薯微型块茎的离体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IBA、BA、蔗糖、光照以及昼夜温差对大薯(Dioscorea alata L.)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影响,确定影响大薯微型块茎形成的重要因素,筛选最佳培养方案。以大薯组织培养不定芽为材料,研究不同植物激素浓度、蔗糖含量、光照时间和昼夜温差对大薯微型块茎形成时间、形成率、平均微块茎数和直径的影响。添加植物激素能促进大薯微型块茎提早成形,IBA和BA对大薯微型块茎的形成表现为增效作用;蔗糖浓度对大薯微型块茎的成形具有显著作用,在不添加蔗糖的培养基中,没有成形的大薯微型块茎,适当增加蔗糖浓度能提高大薯微型块茎的形成率,而高浓度的蔗糖则会抑制大薯微型块茎的形成和生长。以IBA 2.0 mg/L+BA 0.5 mg/L,蔗糖浓度为60 g/L时,所诱导的微型块茎较多且大,为诱导大薯微型块茎的最佳培养基组合。短光照和昼夜温差处理也能显著提高微型块茎的诱导率,数量和大小。植物激素、蔗糖浓度、光照和昼夜温差均为影响大薯微型块茎形成的重要因素。IBA和BA配合作用时表现互作效应,而其互作作用也受蔗糖浓度和光温条件的影响。是否添加蔗糖直接决定有无大薯微型块茎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