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放牧生态系统中,家畜和草地植物共同组成了草地放牧生态系统中的采食者与被采食者, 两者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家畜的选择性采食促进了植物抗牧性的发展,而植物抗牧性的发展又进一步强化了家畜的选择性采食习性,家畜和植物成为一个事物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放牧家畜作为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与牧草植物相互竞争、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共同维持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适度的放牧活动调节着不同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使草地维持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一定的稳定性。过度放牧则破坏草地植被,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下降。家畜的放牧采食活动有利于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最优放牧强度下,由于草地植物的补偿性生长,特别是植物的超补偿性生长,家畜的放牧采食活动不仅不会导致草地初级生产力的下降,反而能够促进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增长,使之高于未放牧时的初级生产力。在自然放牧生态系统中,如果牧食压力维持在未放牧前植物生产量的一半左右,植物和动物种群就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而如果牧食压力过高,则植物种群和动物种群将会下降和崩溃。综上所述,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应立足于合理调整草地载畜量,使之与草地生产力相匹配,并大力发展季节畜牧业。  相似文献   

3.
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作者就本世纪60年代以来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对家畜放牧行为,采食植物组成和生产性能影响进行综述,阐明了不同草地状况,不同植被条件,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下各种家畜采食行为,植物组成及生产性能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韩建国 《草业学报》1994,3(4):41-45
本文介绍了目前广泛运用于草地放牧研究中的食道瘘管法的发展、食道瘘管手术及护理、食道瘘管样的制取、食道瘘管样品用于放牧家畜采食的营养成分、植物成分、采食量和消化率方面的测定,以及与其它常用的方法——放牧前后样方测定法、扣笼与未扣笼双样方法和模拟家畜采食采摘法对放牧家畜采食的营养成分、植物成分、采食量和消化率测定的比较,认为代表放牧家畜真实采食日粮的食道疹管样在以上各项指标的测定中都优于其它测定方法所得到的样品,更能代表放牧家畜的实际采食习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就本世纪60年代以来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对家畜放牧行为、采食植物组成和生产性能影响进行了综述。阐明了不同草地状况、不同植被条件、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下各种家畜采食行为、植物组成及生产性能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草地枯落物是连接放牧生态系统中“土—草”界面的主要媒介,是调控地上-地下生态过程的关键因子,对草地物种多样性、生产力、退化草地恢复等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家畜的采食、践踏、排泄物等减少枯落物积累和加速其分解,且与放牧强度、制度、季节、家畜种类联合响应;另一方面,枯落物影响家畜的选择性采食、蹄压等行为,为微生物和小草食动物生命活动提供有利场所及能量,进而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枯落物也能够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物质循环,产生化感物质,影响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导致草地群落构建和演替。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放牧生态系统中的枯落物及其作用,旨在明确草地生态系统中“放牧-枯落物-土壤-绿色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后续草地可持续性管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松嫩草地家畜放牧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牧生态学是目前国际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研究意义在于:放牧生态学所涉及的主要实验与理论研究,是草地放牧系统中动物、植物界面上的关键问题,放牧作为动物与植物生产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采食影响草地植被结构,决定草地资源转化效率,并且达到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它是实际草地放牧管理技术的理论基础,例如,以家畜采食行为研究制定放牧策略与制度。  相似文献   

8.
放牧生态系统家畜牧食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畜牧食行为包括采食、反刍,游走,饮水,卧息和排泄粪尿,其中采食和反刍是两大主要行为。本文介绍了放牧家畜与牧草间的相互关系,放牧通过采食牧草,降低牧草光合叶面积指数而影响牧草生长发育。放牧作为一种人为干预,影响植被组成和群落结构,高放牧压力下,导致草地退化。在放牧情况下,牧草具有避牧和耐牧两种生存策略。由于放牧草地物种多样,家畜选择采食适口性高的植物或植物组成部分。介绍了国内外计算采食量的各种方法,包括计算放牧前后草地牧草生物量,通过内外源标记物计算排粪量或通过采食时间,单口采食率、单口采食量来计算采食量。家畜采食成分的测定一直以来都是难点,有直接观测法、瘤胃内容物或粪便镜检法、瘤胃瘘管法和炼烷烃技术等。  相似文献   

9.
放牧苜蓿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苜蓿放牧草地以其成本相对低(与干草型苜蓿草地相比)、营养价值高、放牧家畜生产性能优异得到了家畜生产者的青睐。长期以来苜蓿的利用一直是以生产干草为主。多数干草型品种的耐牧性并不好,因此选育耐牧性强的苜蓿品种是育种家的重要目标。国外1990年后推出的耐牧性品种不仅耐牧性强。且抗病虫害能力强、产草量高、适口性好。为此。从放牧型苜蓿品种的特点、选育指标、选育过程及放牧苜蓿品种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综述了放牧型苜蓿育种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我国放牧型苜蓿品种的选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羊草草原放牧动物选择性采食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羊草草原放牧动物采食行为的跟踪观测,将放牧动物选择性采食分为4种形式,即去顶、拔心、去顶 拔心和未采食,用上述4种采食方式代替以采食高度描述放牧动物采食行为的方法.在不同放牧率下动物对羊草草地主要植物选择性采食排序是不一样的.放牧动物采食率随着放牧率的增加而增加,采食率的高低表明该动物对草地植物的喜食程度,但是喜食程度并不能代表动物对植物的危害程度,危害程度的大小应以去顶 拔心率的高低来决定.  相似文献   

11.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述了我国草地的利用现状和问题,并就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和家畜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提出适度放牧可以有效促进草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在草地管理过程中,控制适宜的载畜率是当前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家畜采食行为和采食策略是放牧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1]。目前有关放牧家畜采食行为、采食模型和采食理论的研究进展迅速,但大多数仅局限在对某个植物等级水平(个体、斑块)家畜采食特征的研究[2~6],而对不同等级(个体、斑块、群落、景观)水平间的动物采食行为的整合研究不多见。本文通过测定放牧肉牛在草甸草原植物个体和斑块区域的采食方位和采食参数,分析家畜采食策略,以期进一步完善采食理论,并为制定合理的草地管理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家畜通过放牧采食及践踏植物直接影响草地,改变植物覆盖的种类和数量;家畜放牧对植被的间接影响将造成表土紧实或松散,减少覆盖,减少土壤水分。2004年5月份,在宁夏南部山区海原县围栏封育区进行试验,旨在掌握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水分、地上生物量以及放牧羊只体重的变化,从而为同类地区确定科学合理的载牧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放牧家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畜放牧是近年来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较详细地评述了放牧家畜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5.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放牧强度、放牧制度、家畜采食习性等方面综述了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适宜的放牧强度可促进草地的健康发展,丰富草地的生物多样性;放牧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有差别,合理的放牧制度有利于维持草地生态平衡和草地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不同的草地类型、放牧强度、放牧家畜种类、草地利用方式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均会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深入揭示放牧活动及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机制,并对该领域几个重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未来相关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1)提升放牧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空间耦合分析;(2)注重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3)完善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放牧地多因素嵌套试验;(4)开展不同种类放牧家畜混牧试验;(5)规范草地生态试验方法。以期为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苜蓿放牧草地以其成本相对低(与干草型苜蓿草地相比)、营养价值高、放牧家畜生产性能优异得到了家畜生产者的青睐.长期以来苜蓿的利用一直是以生产干草为主,多数干草型品种的耐牧性并不好,因此选育耐牧性强的苜蓿品种是育种家的重要目标.国外1990年后推出的耐牧性品种不仅耐牧性强,且抗病虫害能力强、产草量高、适口性好.为此,从放牧型苜蓿品种的特点、选育指标、选育过程及放牧苜蓿品种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综述了放牧型苜蓿育种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我国放牧型苜蓿品种的选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从放牧强度、放牧制度、家畜采食习性等方面综述了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适宜的放牧强度可促进草地的健康发展,丰富草地的生物多样性;放牧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有差别,合理的放牧制度有利于维持草地生态平衡和草地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放牧强度对土-草-畜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针对我国草地存在严重的退化问题,重点阐述了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放牧强度对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家畜影响的研究。研究者认为,适度的放牧,有利于植物物种的延续,植物群落生产力的提高及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有利于土壤C、N的积累;有利于家畜生产性能的提高。因此,寻求当前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最适放牧强度是持续利用草地,保护草地生态、提高草地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天然草地植物的繁殖与更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草地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这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草地上的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更新,以保持其生命过程的延续。天然草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在一般情况下,草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的系统。但自草地上出现放牧家畜以来,生物之间,特别是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放牧家畜是植物的环境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