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豆症青现象是近些年困扰黄淮海大豆生产的重要问题,但影响大豆症青发生的原因一直不是很明确。研究以16个花荚期进程不同的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分析了症青严重程度与花荚期天气、生育期进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试验年度条件下,所有大豆品种均发生了严重的症青,品种间瘪荚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对症青株率与开花期和结荚期持续天数、高温日数、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湿度、每天14点平均气温、品种生育期等13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除了症青株率与开花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外,与花荚期高温等其他因素均不相关。大豆生产上应防止花荚期干旱,以降低大豆症青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大豆品种中黄13花荚期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分枝型春大豆品种花荚形成及产量对密度响应及其与主茎型品种的差异。【方法】2020年在田间分析4个种植密度42.0×104株/hm2(D1)、32.0×104株/hm2(D2)、27.0×104株/hm2(D3)、22.0×104株/hm2(D4)对绥农52(分枝型)、新大豆27号(独秆型)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绥农52、新大豆27号单株开花数D1较D4分别减少42.04%(其中,主茎、分枝花数分别减少9.78%、80.59%)、18.81%,绥农52主要是主茎中、上部节花数和基部第一、二分枝花数减少的结果,新大豆27号主要减少植株中、下部节开花数,开花期提前结束;单位面积总花数D1较D4分别增加6.60%(其中,主茎花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4个菜用大豆品种花荚及籽粒形成的比较,认为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间发育规律存在差异。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花、荚形成发育快,时间短,脱落也快。籽粒形成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籽粒重在中后期,荚皮重在中前期,荚重在中期。中期的生殖生长是籽粒形成的基础,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此在江苏徐淮地区的生态条件下,鼓粒前的花荚期长短是选择菜用大豆品种生育指标的重要因素。菜用大豆鼓粒前的花荚期以20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6.
以北豆6号大豆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五种密度下大豆个体和群体的花数、荚数、粒数等状况,从而分析不同密度下花、荚、粒的发展规律,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豆花荚形成与花荚脱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采用五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密度与施肥处理下.大豆花芽分化进程与花荚脱落以及豆荚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大豆的花芽分化进程与绿复叶数之间有明显的同伸关系;不同处理下,大豆的花芽分化进程不同。花芽分化进程与植株干物质积累呈板显著正相关;大豆花荚主要分布于中上层。下层的花荚脱落率最高.为100%。中层为70%左右。上层为40%左右。不同处理时大豆花荚脱落率影响也不尽相同.种肥施用氮、磷、钾时减少花荚脱落有不同的影响。以磷素为最大。其次为钾。氮时花荚脱落基本无影响,追施氮肥时减少花荚脱落有明显作用;密度过大,明显增加花荚脱落率。  相似文献   

8.
文中从大豆种植密度过大、氮肥过多、养分失衡、连作障碍、病虫害危害以及极端不利天气等方面分析了大豆落花落荚原因,从科学轮作、秸秆还田方式、提高土壤质量、品种选择、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以及极端天气预警等方面阐述了增花保荚措施,以期为大豆稳产高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花荚期气温、相对湿度和热浪胁迫持续时间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为人工气候室条件下大豆花荚期耐热浪胁迫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干/湿热浪,设置动态温度和恒温2种温度模式:28~42 ℃变温模式和昼夜定温模式(28 ℃/24 ℃(对照)、34 ℃/28 ℃、38 ℃/30 ℃、42 ℃/30 ℃),以及2个空气相对湿度水平(30%和60%),以邯豆5号为材料,分别在盛花期(R2)和盛荚期(R4)进行不同持续时间(3,5,7 d)的模拟热浪胁迫处理,测定大豆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和单株粒质量的变化。【结果】花荚期遭遇模拟热浪胁迫,随着胁迫处理持续时间延长,除百粒质量外,大豆的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质量均呈下降趋势;持续处理7 d后,盛花期(R2)单株粒数和单株有效荚数显著降低26.64%和28.77%,盛荚期(R4)单株粒质量和单株粒数显著降低34.99%和23.26%。在模拟湿热浪处理下(昼夜RH 60%+梯度高温),大豆单株粒质量随处理持续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其中处理3 d减产不显著。R4期处理的胁迫反应大于R2期,单株粒质量降幅分别为34.99%和26.64%。在梯度高温条件下,干热处理(RH 30%昼/60%夜)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大于湿热处理(RH 60%昼/60%夜),其中模拟干热浪处理(RH 30%昼/60%夜+梯度高温)持续5 d,单株粒质量降幅为70.63%(R2期)和52.41%(R4期)。在干热胁迫(RH 30%昼/60%夜)定温处理中,大豆花荚期遭受 38 ℃/30 ℃和42 ℃/30 ℃昼夜定温处理均导致产量相关指标显著下降,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在干热条件下(RH 30%昼/60%夜),定温和梯度高温处理对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趋势相似,但变温处理的胁迫更严重。【结论】人工气候室的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设置模式,胁迫处理持续时间,以及大豆所处的生育阶段均对大豆产量性状有显著影响。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干热胁迫条件,可设置相对湿度(RH)30%昼/60%夜,温度38 ℃昼/30 ℃夜,光周期12 h,在大豆盛花期(R2)或盛荚期(R4)进行持续5~7 d的胁迫处理,利用单株粒质量、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的相对变幅评价大豆花荚期耐干热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超高产大豆中黄35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氮肥对超高产大豆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规律。田间研究了施纯氮(0,45,90,135 kg/hm2)处理对中黄35叶片生长、开花、结荚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90,135 kg/hm2较未施氮明显增加主茎第9节至第15节的叶面积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加第9节至第14节花数、第6节至第16节荚数和腔数,开花期、结荚期分别延长0~4 d,0~12 d;单位面积总花数、腔数和产量分别增加8.4%~37.4%,3.9%~29.2%,3.1%~11.5%,施氮135 kg/hm2处理的产量达6 514.8 kg/hm2,其总花数为3 489.5×104朵/hm2,总腔数为3 349.5×104个/hm2。开花期施氮肥增产的重要原因是促进上部节叶片生长,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并延长开花期和结荚期,增加上部节的花数、荚数和腔数。超高产大豆田的适宜施氮量为9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大豆食心虫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3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自然栽培管理条件下,对虫食数、虫食率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同节同荚好豆百粒质量与其余好豆百粒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大豆食心虫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的虫食相关性状差异极显著;虫食数与单株粒质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虫食率与单株粒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虫食同节同荚好豆百粒质量与其他好豆百粒质量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覆膜对不同熟期大豆品种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覆膜栽培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根系生长的变化规律。在田间以黑河26、新豆8号、吉育60为材料,分别设覆膜和露地共6个处理,研究了覆膜对早、中、晚熟品种根系生长及活力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后根干重、侧根数、伤流量、单株根瘤数及单株根瘤干重明显增加,根系活力显著增强,中、晚熟品种新豆8号和吉育60的增幅明显大于早熟品种黑河26,早、中、晚熟在覆膜栽培下的增产幅度依次为7.44%,11.96%,23.01%,中晚熟品种增产幅度大,是覆膜促进其前、中期根系生长和活力提高作用更显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大豆根内胞囊线虫发育进程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山东大豆胞囊线虫在大豆根系内的发育进程和动态分布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最佳防控区域和最佳防治时期,于2007年和2008年对大豆根内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进行发育进程及动态分布的监测。【方法】采用网袋法收集根系,酸性品红-次氯酸钠法对根染色,体视显微镜下统计根内各龄期线虫数量。【结果】两年大豆根内胞囊线虫密度呈相同趋势,均为“S”型变化。二龄幼虫(J2)、三龄幼虫(J3)和四龄幼虫(J4)的动态发育规律一致,出苗后4~5周出现峰值,各龄期幼虫在不同土层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5~15 cm土层根系内,均以J2为优势虫态。【结论】在山东省土壤平均温度为20~22.2℃的条件下,大豆胞囊线虫第1个世代需22~35 d的时间,完成1个生活史最短需22 d。防治该病的药效持续期为出苗后1个月左右,作用范围集中于5~15 cm土层。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祁连山森林生态站排露沟流域土壤水文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排露沟流域土壤水分年动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个水文年分为前蓄墒、失墒、后蓄墒和稳定4个阶段;降水影响生长季节土壤表层水分变化,森林植物影响根系层土壤水分变化,森林植物影响大于降水影响;(2)土壤水分垂直分布随深度而变化,土壤类型间有差异;(3)土壤水分空间分布高海拔多,阴坡次之,阳坡最少。  相似文献   

15.
大豆开花落花及时空分布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大豆开花、落花全过程,分析不同品种开花、落花特点和规律,为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对6个品种的72株植株逐日(42 d)观察开花、落花及节位。【结果】材料开花过程呈现每天开花数量“少-多-少-极少”的变化规律,可分为初花、盛花、慢花、末花4个阶段:初花期阶段很短(3 d左右),每天开花量4朵以下,阶段开花量5.73朵,占总花量4.09%,开花集中在植株中部节位;盛花阶段每天开花多在5—12朵,持续时间较长(12—18 d),阶段花量108.75朵,占77.60%,开花由中部向上下两端延伸分布,其中以中部最多;慢花阶段每天开花1—5朵,持续时间在品种间有较大差异,阶段花量21.24朵,占15.16%,分布在植株各个节位;末花阶段每天只有部分植株开花,平均不足1朵,直至开花结束,阶段开花4.42朵,零星分布在植株上。初花期3 d后至终花期或终花期后落花普遍发生,落花节位遍及开花的所有节位,落花率为末花阶段(77.96%)>慢花阶段(65.54%)>初花阶段(51.76%)>盛花阶段(36.97%);每天平均落花3—9朵的不正常脱落高峰与该阶段阴雨寡照的气候有关。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最早开花部位为中部,随后向上部、下部扩展,开花3—7 d以后扩展到底部,9—15 d扩展到顶部。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最早开花部位是中下部(7—10节位),随后向下部、上部扩展,初花2—3 d后达到最下部,随后向上部扩展,初花24—26 d以后扩展到顶部。【结论】大豆不同开花阶段每天开花数量差异明显,开花节位、持续期有所不同,不同阶段花的脱落率也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6.
大豆粒、荚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对粒重不同大豆材料的籽粒物质积累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中小粒材料鼓粒速率呈慢-快-慢的单峰曲线,鼓粒速率峰值(5~8 mg/d)出现在始粒期后20 d左右,大粒材料鼓粒速率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始粒期后12,24 d左右,并且第二个峰值(20~27 mg/d)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12~18 mg/d).大粒材料的鼓粒速率明显大于小粒材料.大粒材料在籽粒鼓粒期间子粒有较低还原糖含量和较高的淀粉含量,在鼓粒前期大粒材料荚壳中淀粉含量明显高于中小粒材料.  相似文献   

17.
大豆不同时期不同节位叶绿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大豆不同时期不同节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用叶绿素仪、721型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大豆不同时期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品种、不同时期叶片叶绿素总含量下降快慢不同,在所供试的品种中,亚有限品种OhioFG1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变化范围最大,有限品种叶片中叶绿素总舍量表现一直为沈农6号>铁丰29>铁丰27;对叶绿素a,b的研究表明,叶绿素a含量都高于其对应的叶绿素b的含量。沈农6号是叶绿素a含量较高的品种,铁丰29叶片叶绿素b含量较高的品种。说明不同品种叶片叶绿素总含量的高低是由叶绿素a、b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大豆二粒荚库容含量的多年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定位大豆二粒荚长、宽QTL,培育二粒荚高库容含量的品种,稳定或提高大豆的产量。【方法】以美国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4-F2:18代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利用前两年1个地点和后三年2个地点的调查数据对亲本二粒荚长、宽性状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采用WinQTL Cartographer V2.0软件的CIM和MIM分析方法对QTL检测结果表明,多年多点的种植环境下,共检测到19个二粒荚长QTL分别位于A1、B2、C2、D1a、D1b、N和G连锁群上,检测到17个二粒荚宽QTL分别位于A1、C2、D1a、D1b、N和H连锁群上。在得到的这些QTL中,2种算法都能检测到的包括7个二粒荚长QTL,其连锁标记包括Satt200—qTSPL-a1-1—Satt042、Sat_214—qTSPL-d1a-1—Sat_112、Satt198—qTSPL-d1a-3—Satt502、Satt370—qTSPL-d1a-6—Satt402、Sat_092—qTSPL-c2-4—Satt289、Satt277—qTSPL-c2-5—Sct_188和Satt168—qTSPL-b2-1—Sat_083;1个二粒荚宽QTL,其连锁标记为Satt528—qTSPW-d1a-2—Satt182。在2年以上能被检测到包括8个二粒荚长QTL,其连锁标记为Satt200—qTSPL-a1-1—Satt042、Sat_119—qTSPL-a1-2—Sat_105、Sat_214—qTSPL-d1a-1—Sat_112、Satt220—qTSPL-d1a-4—Sat_162、Satt370—qTSPL-d1a-6—Satt402、Satt168—qTSPL-b2-1—Sat_083、Sat_092—qTSPL-c2-4—Satt289和Satt277—qTSPL-c2-5—Sct_188;4个二粒荚宽QTL,其连锁标记为Satt076—qTSPW-c2-1—Satt072、Satt335—qTSPW-c2-2—Sat_120、Satt200—qTSPW-a1-1—Satt042和Satt182—qTSPW-d1a-3—Satt584。【结论】得到不同方法和不同年份重复检测率较高的二粒荚长QTL和二粒荚宽QTL的连锁分子标记,为大豆二粒荚长、宽QTL的定位和今后改良大豆产量潜力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豆不同品种(系)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以1995~1996年的10个大豆品种(系)为试材,利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大豆23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找出各性状间及其与产量间的相互关系,为大豆育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单株粒数贡献最大的是主茎二粒荚、三粒荚和分枝二粒荚。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株高、Cou荚、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和分枝数。欲提高产量时,对植株的高度以直接选择和间接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