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饲料中霉菌毒素是中国畜禽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在饲料中常见、且对动物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霉菌毒素有6种,即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B1。笔者全面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对这6种主要霉菌毒素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对其方法过程和性能特点(提取剂、净化方法、定量方法、回收率等)进行了系统比较,为建立饲料中这6种霉菌毒素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同时检测技术标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
饲料中霉菌毒素是我国畜禽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在饲料中常见、且对动物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霉菌毒素有6种,即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B1。本文全面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对这6种主要霉菌毒素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对其方法过程和性能特点(提取剂、净化方法、定量方法、回收率等)进行了系统比较,为我国建立饲料中这6种霉菌毒素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同时检测技术标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技术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毒素是危害较大的毒素之一,给食品、饲料和畜牧等行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由于它的强致病性及强致癌性,很早就受到了广大科学家及国际粮农组织的广泛关注。针对黄曲霉毒素的众多检测技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比较了优缺点,为更好的检测黄曲霉毒素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黄曲霉毒素的高度毒性,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保护公众健康、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在奶牛生产中,由于饲料毒性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甚至死亡的事例经常发生。为了减少因饲料中毒导致的经济损失,现把常见中毒性疾病的防治归纳如下,以供奶牛养殖户参考。一、黄曲霉毒素中毒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  相似文献   

5.
饲料霉菌毒素的防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中华 《科学种养》2011,(10):41-42
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常见的霉菌包括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它们可在农作物生长和收获期间以及加工后的产品上生长。霉菌毒素不但对畜禽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饲料和畜禽产品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未知毒性作用。目前,做好饲料的防霉和脱毒是防控霉菌及其毒素危害最关键的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曲霉毒素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是一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的毒性极强的化合物,其毒性随种类或结构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黄曲霉毒素B1被公认为是目前致癌力最强的天然物质,并且分布很广,对世界范围内的绝大多数食品原料和制成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综合了国内外文献,介绍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加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一、霉菌毒素概述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高毒性次级代谢产物。目前,霉菌主要分为作物在收获前产生的田间霉菌和作物收获后产生的仓储霉菌,产生霉菌毒素的霉菌不仅损害饲粮作物,还会对各种饲料和食物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甚至引发疾病和死亡。霉菌毒素根据不同霉菌产生的毒素可分为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旋毒素、烟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  相似文献   

8.
环球     
《种业导刊》2011,(9):41
科学家对促使玉米黄曲霉毒素产生的蛋白进行鉴定黄曲霉是玉米的一种真菌病原体。部分菌株可生成致癌的黄曲霉毒素,对玉米产量乃至人体健康产生威胁。抗黄曲霉的玉米品系已得到鉴定,但由于缺乏育种标记物,开发有商业价值的玉米品系依然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曲霉属真菌产生的一大类生物毒素,是危及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主要物质之一。农产品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玉米、花生、棉籽、辣椒籽和一些木本坚果及其产品中尤为严重。国内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可影响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干旱和高温的综合胁迫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作物抗性对降低毒素污染具有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及常规育种技术改良作物品种对黄曲霉菌侵染或产毒的抗性以及对其他病虫害及干旱的抗(耐)性,是解决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作物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是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去除霉菌的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其中包括黄曲霉毒素,同时避免污染的重新发生而发明了电脉冲方法。该方法可插入其它生产程序。一个系列生产装置每小时可处理300公斤物料。用此法处理后的饲料和粮食可保持在四周不见霉菌污染,而未经处理的则在两天之内就完全霉变。由此可见该方法既清除了黄曲霉毒素,也清除了其它霉菌和孢子。由脉冲法是利用一定频率的卸料过程而产生的电势能去剧烈破坏各种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11.
植酸酶生产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酸酶能降解植物性饲料中的植酸盐类,释放出无机磷酸,对于提高单胃动物饲料中磷的利用率,促进饲料中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减轻高磷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有重要作用。植酸酶也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促进人体对食品中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植酸的降解产物IP3在医药领域也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为了体现植酸酶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微生物、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生产植酸酶的概况,提出了植酸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植酸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家禽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中,回肠氨基酸消化率是评价氨基酸生物利用率的敏感指标,测定饲料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同样重要。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受试验日粮、试验动物、日龄、性别等的影响。阐明了表观回肠消化率、真回肠消化率和标准回肠消化率3个术语之间的关系,并对肉鸡回肠氨基酸消化率测定的注意事项以及影响其测定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干奶牛阴离子盐利用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干奶后期奶牛10头,探讨干奶期奶牛应用阴离子盐产生效应所需的条件。结果表明:1、收穗后青刈玉米秸与小麦秸作为大容积性饲料,尿液pH易达到阴离子盐产生效应的状态,而萨拉秧与苜蓿干草则不易达到;2、不同大容积性饲料,阴离子盐的适宜添加量不同,收穗后青刈玉米秸、苜蓿干草的适宜添加量为每头440~500g/d,小麦秸则为440g/d;3、将添加的阴离子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精料均匀混合,另一部分先溶于少量水,再均匀喷洒于大容积性饲料表面进行饲喂,可避免阴离子盐对采食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野生苜蓿资源进行耐酸铝研究的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花苜蓿是一种优质高产且各类家畜均喜食的豆科牧草,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且种植面积较大,但是,这些仅限于中国北方地区,在中国南方却少有种植。究其原因,与南方大部分地区土壤呈酸性有关,酸性土壤带来了铝的毒害,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紫花苜蓿在南方的栽培与推广。结合现今国内外对植物耐酸铝性的研究以及云南本地野生资源的状况,阐述苜蓿耐酸铝性研究的进展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穆钰  耿如林  矫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9):189-193
畜牧场选址是一项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工作。在利用GIS技术以前,畜牧场选址工作是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进行实地调查,得到可以建设畜牧场的地块。不仅费力费时,而且无法准确评估防疫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笔者在概述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各领域应用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永吉县中国-新加坡食品控制区为例,重点体现了GIS技术在畜牧场选址中的应用。利用GIS技术将规划区域的各种地物信息、交通信息、地形信息等有机结合,将图片资料以图形化方式转换为空间数据,并与其他非空间数据、资料等有机结合。结果表明:通过GIS技术可以使畜牧业规划在区域布局上更为合理;产业选择上更为科学、提高重点项目的可操作性,提升规划的可行性。在畜牧产业中,提高畜牧场选址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同时更准确的了解规划区域的畜牧生产潜力,确定养殖规模和不同畜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绿色农畜产品清洁生产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建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304-308
摘要 环境污染与食品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严重问题。虽然各国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使得农业生产模式各不相同。但以防止环境污染和生产绿色─有机食品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及其相应的技术研究,在全世界已形成一个大趋势。我国在这一工作上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都不及发达国家。目前许多农业科技工作者,根据我国自然资源条件及经济技术现状,将研究目标定格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畜产品清洁生产水平上,是非常现实和客观的,且具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农区种草养畜的生产趋势,用构建食物链的技术措施,建立绿色农畜产品清洁生产模式,达到既生产符合人们希望的绿色农畜产品,又不污染农业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饲料型四倍体刺槐的花器可以解剖为若干构件,这些构件分别有不同的特化细胞构成,因而其组织培养特性可能有所不同。通过把这些不同解剖构件接种到不同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得出了初步的趋势性结论,这些花器构件按组织培养特性可分为两组:一组包括花萼及位于其外的解剖构件,其脱分化较易,但污染率较高;另一组包括位于花萼以内的所有解剖构件,其脱分化较难,但污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新疆家畜地理分布气候规律,利用畜牧业统计资料及其气候资料,应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各种草食家畜的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回归方法建立了新疆家畜地理分布气候模式。结果表明:(1)牛、马要求温凉湿润的气候条件,驴、骡、骆驼、山羊和绵羊对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骆驼、山羊和骡对强光照条件的适应能力强,而绵羊的适应能力较差。(2)草食家畜的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气候模式能够反映气候条件对草食家畜地理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验结果表明,甘薯直播栽培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根系发达、分枝多、绿叶数、大薯比例高),能延缓甘薯衰老,延长光合作用时间,生物产量高,效益好,能解决夏收夏种劳力紧张和夏季连续干旱不易甘薯扦插的问题,对于发展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Australian farming systems have an enduring history of crop–livestock integration which emerged in the face of high climate variability, infertile soils and variable landscapes. Ley farming systems with phases of shorter annual legume pasture phases with cereal crops predominate but, emerging sustainability issues and the need to manage risk is driving ongoing innovation in crop–livestock integration. We discuss the recent evolution of selected innovations that integrate crop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their impacts on farm productivity, sustainability and business risk. Dual-purpose use of cereals and canola (Brassica napus) for forage during the vegetative stage while still harvesting for grain is now practiced throughout southern Australia's cropping zone. This practice provides risk management benefits, diversifies crop rotations, reduces pressure on other feed resources and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both livestock and crop productivity from farms by 25–75% with little increase in inputs. Sacrificially grazing crops when expected grain yield is low and/or livestock prices are attractive relative to grain provides further flexibility in crop–livestock management systems vital for business risk management in a variable climate. Replacing annual pastures with perennial pasture phases in rotation with crops can provide a range of benefits including improved hydrological balance to reduce dryland salinity, subsoil acidification and water-logging, provide a management tool for herbicide-resistant or problem weeds, improved soil nutrient and carbon stocks as well as increased livestock productivity by filling feed gaps. In some environments, integration of perennial forages in mixtures with cropping, such as alley cropping and inter-cropping, also provide options for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outcomes. These practices are all innovations that provide flexibility and enable tactical decisions about the mix of enterprises and allocation of land and forage resources to be adjusted in response to climate and price. We discuss these innov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merging constraints to crop–livestock integration in Australia including the continuing decline in labour availability on farms and increasing management skill required to optimise enterprise profi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