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高原区农业高效用水创新组合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水利效益衰减、管理工作薄弱、灌溉用水浪费、部分灌区产生盐碱化、缺乏集雨工程、雨水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持续高效利用水资源、采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配套节水增产农业技术、加强节水管理四位一体的农业高效用水创新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2.
贵州喀斯特山区雨水资源化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解决喀斯特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有效途径之一。介绍了贵州喀斯特地区雨水开发利用的意义及依据;提出了以通过增加入渗集水、坡面集水、富集雨水叠加利用、开发收集屋顶雨水等作为雨水资源化途径的技术和方法,以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  相似文献   

3.
甘肃主要灌区包括河两灌区及沿黄高扬程灌区的重点区域,长期以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不合理、节水意识不强等原凶,造成水资源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着灌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制约着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大力推广灌区农田节水技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汉中石门水库灌区是汉中平原大型灌区,通过水平衡测试分析典型灌区用水效率、研究提高用水效率的措施,对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模式、经验与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灌区开展点、线、面式的水平衡测试,掌握了灌区水量分配、输水、用水设施运行情况、用水总量和各区域用水之间的定量关系。从测试数据入手,计算灌溉用水效率,结合灌区地貌、作物分布、渠道衬砌等多方面因素,分析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研究提高措施。结果表明,灌区在丘陵地区种植水稻与低级渠道输水渗漏是灌区用水损失较大的因素,为灌区提高用水效率与节水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补排平衡法的井渠结合灌区机井数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明确人民胜利渠灌区合理的机井数量,在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地下水补排平衡法确定灌区合理的井渠灌水用水比例,进而用单井控制面积法和开采模数法确定灌区的机井数量。结果表明,人民胜利渠灌区规划机井数量为14 553眼,需要削减机井数量5 708眼。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 ,湖北省连续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 ,由于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灾程度深 ,仅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由每年数十亿元增加到一百多亿元。严酷的事实一再教育了我们 ,如何增强抗旱减灾能力 ,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其中 ,大塘小堰与水窖、水池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其重要作用绝不可低估。应该重新认识 ,重新定位。1 小工程具有大作用湖北省现有万亩以上的大小灌区 2 92处 ,有效灌溉面积达185 8千hm2 ,占全省耕地面积 332 7.16千hm2 的 5 5 .8%。但在特大干旱之年 ,不少灌区特别是灌区末稍地带都频频告急。由于用水需…  相似文献   

7.
样点灌区的选择对于农业灌溉用水量统计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用水总量统计方案(试行)》中用水大户逐一计量统计、一般用水户抽样调查、综合推算区域灌溉用水的技术方法,结合各省灌区基本情况,综合确定灌溉用水量统计的样点灌区选择和布局方法。各省级区样点灌区选择和布局包括省级区样点灌区数量确定、灌溉分区样点灌区数量分配和灌溉分区样点灌区布局。省级区样点灌区数量根据《用水总量统计方案(试行)》和统计学相关理论确定;灌溉分区样点灌区数量根据分区内灌区数量权重按比例分配;灌溉分区样点灌区布局根据灌区信息按照非随机抽样方法确定。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多数灌区供水体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水权探讨改革措施。指出模糊水权是灌区用水的制约因素,概述灌区水权改革历程,分析水管理部门、灌区管理机构和用水户的关系,提出应保障灌区用水转让权、明晰水权与灌区资产权利关系,为灌区供水体制管理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灌区用水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董棉安  黄介生 《节水灌溉》2002,(5):35-36,38
将计算机技术引入灌区用水管理有助于用水管理水平的提高。文中讨论了对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用软件来提供计算结果 ,从而实现灌区用水管理现代化。实践证明 ,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灌区用水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0.
农业高效用水是促进和提高灌区灌溉工程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概述农业灌区高效用水现状,分析灌区高效用水的潜力及效果,阐述灌区高效用水的基本要求及主要措施,以期为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