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梨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针对目前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危害特点以及防治中的问题,提出了掌握关键防治时期,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多项技术措施,形成一整套梨小食心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梨小食心虫是梨树的主要虫害。介绍了梨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及与与桃小食心虫的区别,并比较了不同防治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果树食心虫区域分布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果区的食心虫种类有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梨大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蛀果蛾、桃蛀螟。苹果、梨、李、杏均是寄主。近些年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发生量有所上升,蛀果蛾、桃蛀螟成为黑龙江省新的蛀果害虫。苹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蛀果蛾第1~2代成虫高峰期重叠,重点防治这两个时期的幼虫,可大大降低下几代的发生数量。农业防治要加强田间杂草管理,保持地面干净。果园内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是较好的物理防治法。药剂防治首选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替代溴氯菊酯、甲氰菊酯、联苯菊。防治食心虫时要注意确定杀虫的最佳时间,及时进行药效试验及检查,喷药需全面均匀,对症下药,用药要适量。  相似文献   

4.
梨小食心虫迷向膏剂的田间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6,(1):70-73
为了解决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迷向丝和迷向管在田间防治使用时悬挂数量多、费时费力等问题,并实现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整个防治区域均匀释放,采用相分离法制备了梨小食心虫迷向膏剂,进行了田间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迷向膏剂处理的果园蛀果率及诱蛾量显著低于混合迷向丝、迷向管和对照区。利用迷向膏剂防治梨小食心虫,可获得良好的迷向和防治效果,有助于生产无公害和有机水果,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为害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8—2009年,在山西代县桃园开展了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监测和为害桃梢消长规律调查,调查发现,应用性诱剂监测桃园梨小食心虫成虫,前期诱蛾量大,高峰期明显;后期诱蛾量小,高峰期不明显,且后期梨小食心虫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性诱剂监测能为桃园梨小食心虫前期进行适期防治提供帮助;明确了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梢盛期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桃园前期保梢防治提供了有益帮助。结合调查和防治工作实践,提出了桃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策略以及包括桃园规划、农业措施、性诱剂应用、赤眼蜂释放、药剂防治等比较规范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梨小食心虫是阿克苏地区果树主要害虫之一,对果树树势生长和果品品质造成较大影响。为提高果品产量及品质,降低农药残留,本文总结阿克苏地区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并提出最佳防治时期及有效防治措施,以期为梨小食心虫的有效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控制梨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危害,2014年在上海市金山区梨园开展了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监测和为害梨果消长规律调查。结果发现,应用性诱剂监测梨园梨小食心虫成虫,前期高峰较明显,表明在梨树发芽及新梢长成时期诱蛾量大,7-8月份又出现一个明显的高峰期;中期诱蛾量高峰不明显,但世代重叠现象严重。通过性诱剂监测和梨小食心虫为害梨果消长规律调查,明确了梨树发芽、新梢长成时期以及7月-8月上旬是梨园梨小食心虫防治适期。结合调查和防治工作实践,提出了包括梨园规划、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的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梨小食心虫对果树的危害较为普遍。尤其是在桃、梨、苹果、山楂等混栽的果园,梨小食心虫危害最重。为了搞好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工作,使果树正常生长,1989年开始,我们应用昆虫性诱剂——梨小诱芯,对梨小食心虫进行了防治试验,得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梨小食心虫性诱剂测报及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寻求适时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梨小食心虫性诱测报及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秦安1a发生3-4代,主要为害桃新梢和桃果实及梨果实,在成虫高峰期过后4~6d及时喷药,能有效地控制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0.
梨小食心虫在砀山梨区近年来重发生,桃梨混栽、农药品种变迁、越冬死亡率低、天敌量少,防治意识淡薄均是造成梨小食心虫重发的主要原因.应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三者并举,方能有效地控制梨小食心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从梨小食心虫的寄主植物挥发物入手,分析探索影响梨小食心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关键化学信息物质,研究生产适用的梨小食心虫驱避和防治用信息化合物及其应用技术,为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做到及时有效的防治,希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梨小食心虫是桃树重要的蛀果害虫之一,在我国各地桃园均有发生,发生严重的桃园,蛀果率达70%以上,对桃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目前,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多集中在桃树生长期,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关于梨小食心虫越冬代防治的研究及应用均较少。近年来,由于化学防治存在污染环境、破坏桃园生态等问题,梨小食心虫越冬代的农业防治  相似文献   

13.
对运城市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利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城梨园梨小食心虫始见于3月下旬,终见于9月中旬,一年可发生4~5代;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可达98.98%,显著降低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交配率,减少了其后代的种群数量。建议在防治梨小食心虫的关键时期,可大面积推广使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  相似文献   

14.
伊犁河谷果树食心虫发生种类及消长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综合防治伊犁河谷果树食心虫,分别在苹果园、桃园利用性诱剂对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苹果蠹蛾、桃小食心虫、桃蛀螟雄成虫的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伊犁果园食心虫优势种群是梨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5代,李小食心虫一年发生3代,苹果蠹蛾一年发生3代。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苹果蠹蛾有世代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15.
利用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迷向区的虫口密度显著小于非迷向区的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性信息素迷向法规模化应用的效果,选择连片栽培的梨园开展梨小食心虫迷向的防治试验,测定了不同防治区的诱蛾量、迷向率、蛀梢率与蛀果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性诱剂监测调查不同防控区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常规化学防治的对照区在4月上旬、5月中下旬、6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形成发生高峰,迷向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达87%~100%;迷向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的蛀梢率和蛀果率明显低于对照区,表明规模化应用迷向技术对梨小食心虫具有较好的防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治梨小食心虫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治梨小食心虫试验,初步掌握了原平同川梨区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为进行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梨小食心虫是梨树上一种重要的蛀食性害虫,为了推动果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以及指导合理应用性信息素防治梨小食心虫,2012年在河北省昌黎县对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进行了应用评价研究。研究了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性信息素诱捕器颜色、类型、放置位置等对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诱集出现3个高峰期,分别在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中旬;三角式和船式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显著优于水盆式和干式诱捕器;白色、绿色诱捕器效果明显好于黄色,树冠外围诱捕梨小食心虫的数量明显高于内膛。  相似文献   

19.
梨小食心虫是苍溪县梨生产上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重、损失大。2014年到2016年,在该县100亩梨树园开展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防控梨小食心虫试验。通过连续三年的防治发现,梨园梨小食心虫的数量呈现每年下降的趋势。到第三年,悬挂60根和80根处理区域内的防治效果几乎一致。结论性信息素具有很好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作用,在预防梨小食心虫方面效果显著。结合不同处理区域内害虫数量的减少情况,以每亩设置60根的量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0.
果树食心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劲 《农技服务》2010,27(6):738-739
介绍了梨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影响发生的因素及为害症状,同时对桃小食心虫和苹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与为害症状进行了鉴别,并总结了果树食心虫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