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防御天敌入侵,防止鸭越界跑散,稻鸭共作田都用0.5米以上的塑料编织网围住稻田四周。这对于牙尖齿利、善于钻山打洞和攀爬的黄鼠狼、老鼠来说是形同虚设。长期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以后,退避灌水渠道边的黄鳝就挖洞进入稻田了,咬伤雏鸭的脚、蹼、喙。上述鸭的敌害多昼伏夜出。水稻生育期气候多变,有时狂风暴雨,一天之内气温下降近20℃,夜晚尤著;有时高温炙烤:2013年7~8月就连续40多天40℃左右的气温。有个鸭舍就能规避恶劣天气对鸭的危害。鸭只能治水稻害虫,对水稻病害却无能为  相似文献   

2.
根据政和县山区地理特点,因地制宜选取适宜的水稻优良品种,采用稻鸭混合种养,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的稻鸭生态综合种养技术,包括水稻和鸭子品种选择、稻鸭种养时间节点、鸭子投放数量、田间日常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稻鸭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高该县水稻的品质和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3.
有机水稻生产环境下稻鸭共作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试验利用免耕轻耙进行有机水稻生产,研究稻鸭共作有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关系,指出有机栽培水稻产量主要由每穴穗数、每穗粒数、整株蛋白含量以及株高4个性状决定。稻鸭共作在每穴穗数增加的基础上,每穗粒数也增加显著,并随鸭群体量增加而增加,而整株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也从生理角度上说明了稻鸭共作氮肥利用的增加。说明稻鸭共作,鸭排泄物可以增加稻田肥力,同时鸭在稻田内活动也可以增加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普及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20世纪80~90年代起,以生态友好和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的稻鸭共作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已经被世界众多国家作为解决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等目标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以应用稻鸭共作技术所生产的稻米和鸭产品,则越来越受到包括中国消费者在内的全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和欢迎。本文从稻鸭共作技术在中国应用与普及的角度出发,概括地论述了水稻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稻鸭共作技术在中国得以产生的背景、独到之处、突出优点、显著贡献和应用典型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无公害稻鸭共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无公害稻鸭共作技术在我国主要水稻生产区广泛推广应用,具有明显的除草、控虫、防病、中耕、增肥、省药、省料、增效和刺激植株生长、改善稻米品质的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通过在江苏全省多年多点的无公害稻鸭共作生产实践,从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水稻育秧、鸭苗育雏、大田种养管理、鸭子捕捉、水稻收获和产品指标等方面构建了移栽水稻、机插水稻和机直播水稻无公害稻鸭共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6.
水稻本田分蘖期受旱对其生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汕优 6 3为材料 ,研究了本田分蘖期不同干旱时间与水稻生长关系。结果表明 :①栽秧当日开始受旱 2 0d以上 ,显著地抑制了分蘖的发生 ,表现为最高苗和有效穗数不足而减产 ;栽后 2 0d开始受旱 10d以上 ,颖花严重退化 ,以致着粒数和结实率降低而减产 ;②水稻分蘖期受旱影响产量的土壤水分临界值为相对含水量 36 %左右 ;③从稻田开始受旱到土壤含水量下降到影响水稻产量的临界值所需积温为 312 76℃。  相似文献   

7.
笔者就几年来从事同乐镇有机水稻栽培工作,阐述了有机水稻生产从选种育秧到收获各环节的生产技术。关键以冬季种植绿肥、稻草还田为主,以鸭粪、堆沤肥、发酵的菜饼为辅的土壤肥力持续支持技术:以稻鸭共育技术为基础,辅以生物农药、频振式杀虫灯的病虫草害持续控制技术生产有机水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江汉平原稻-鸭-油模式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育模式在江汉平原已推广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集成稻-鸭-油绿色农业生产模式,从基地品种选择、水稻育秧、移栽、鸭苗育雏、大田共育管理、鸭子捕收、水稻收获、油菜直播到收获等方面集成江汉平原稻鸭油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9.
笔者经过多年从事栽培有机水稻与养殖稻鸭相结合的种养模式技术,从水稻育苗、苗床管理、本田施肥、本田防除杂草、本田防治病虫害、水稻产量性状对比,分析出有机水稻与稻鸭结合的种养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常规水稻种植经济效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10.
针对稻鸭共育受到水稻种植方式制约的生产实际,开展了不同水稻直播方式下稻鸭共育效果试验,探讨水稻撒直播田间实施稻鸭共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机械点播田稻鸭共育、撒直播田稻鸭共育、条直播田稻鸭共育等3种稻鸭共育技术模式能取得增产4.7~6%与增效20.1~20.5%的效果.除田间杂草去除率指标外,撒直播田实施稻鸭共育与其余2种技术模式没有显著差异,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在撒直播田实施稻鸭共育时,其畦宽应适当缩小,以2m为宜.  相似文献   

11.
技术背景     
苏伟 《湖南农业》2008,(3):26-26
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指在稻田抛栽水稻后放养一定数量野生性强的鸭子,在不施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利用水稻抗性、稻田有益生物、生物农药等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危害,实现稻鸭双丰收。 实践证明,该技术简单易行,效果十分明显,对稻飞虱的控制率在95%以上,杂草的控制率100%,二化螟、纵卷叶螟、纹枯病的控制率在70%左右。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由于鸭子的活动、觅食和排泄。既增加了水稻所需的肥料,又促进了水稻根系的生长。据统计,采用这一技术每公顷增收2400元左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作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稻田养鸭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效果,进行了稻鸭共作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平均病蔸率为22.22%、平均病株率为8.06%、病情指数为17.95,与常规用药处理区相比,病蔸率下降6.34%、病株率下降6.12%、病情指数下降O.89。表明稻田养鸭可以基本控制纹枯病的危害,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田杂草和病虫害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因子,稻鸭共育可利用鸭在稻田间不断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效果,减轻水稻病虫和杂草危害;鸭的排泄物可肥田。因此稻鸭共育可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节省成本,并有利净化农田生态环境,是开展有机水  相似文献   

14.
非化种植技术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采用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施用生物有机肥等方法来培育土壤,使用生物农药、诱捕器、稻鸭共作来除去田间杂草、防治病虫害,严格按说明使用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本文介绍了水稻非化种植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播种育秧、适时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稻鸭共作对水稻纹枯病抗性的作用机理,于2009年4—8月在浏阳市北胜镇进行了田间试验,在选取2种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感病品种和中抗品种)的基础上设置了2个处理,分别为稻鸭共作区和对照区,并测定了水稻几丁质酶活性,同时对水稻纹枯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处理所有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明显高于对照处理,且几丁质酶活性高低与其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一、除草稻鸭共作除草时间长,可持续60~70天,鸭不停地在稻田里活动采食,能非常干净地除去稻田中的杂草和绿萍。二、除虫鸭非常喜欢吃昆虫类和水生小动物,能有效降低稻田里的稻飞虱、纵卷叶螟等害虫。三、培肥稻鸭共作期内,1只鸭子在稻田中生活60天,其排泄在稻田中的粪便约为15公斤,亩放养鸭子15只,相当于亩施用尿素5.4公斤、钙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作是利用水稻与鸭这两个不同门类的物种构建起种养复合生态系统,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可不用化学药剂除草治虫,为生产有机鸭肉、稻米探索出一种最有效的种养方式。重点阐述了稻鸭共作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基础设施要求,介绍了稻鸭共作的鸭饲养技术和水稻栽培技术,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义龙新区是黔西南水稻重要产区,2017年,义龙新区以实施水稻绿色增产增效为契机,积极探索推进"稻+鸭"生态工程,推动传统水稻产业创新,持续、高效发展。在义龙新区德卧镇开展"稻+鸭"试验,面积7066.67 m~2,农户5户,试验结果为:水稻平均667 m~2产621.5 kg(产值2486.1),鸭重31 kg{产值496元)7月24从稻田赶出,出栏价)}总产值2982.1元,水稻产量与常规栽培产量持平,与常规种植比较(常规栽培667 m~2水稻产值1864.5元),每667 m~2减少农药投入55元,减少化肥投入200元,增加围栏,鸭棚234.5元(三年折旧)、鸭苗投入120元,饲料120元,实际增收898.1元。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作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根系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稻鸭共作复合生态系统中,由于鸭子的田间活动和刺激作用,明显改善了水稻的根系生长质量.与常规稻作相比,水稻的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分别增加4.76%~72.54%、9.16%~32.07%和0.93%~55.31%;水稻的根系体积、根系干质量、根系比表面积和生长中后期的根冠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稻鸭共作对减缓水稻根系的早衰、增强植株生理活性和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育技术是根据水稻生育期内特点和鸭子喜水好动觅食生活习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种养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稻鸭共育互促、互补作用,最终达到稻、鸭双丰收。通过鸭子在稻田的活动觅食,起到除草、防虫、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稻田为鸭提供嬉戏、觅食、养身长肉的栖息环境,田内杂草、害虫、浮游生物等为鸭子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降低了养鸭成本。鸭粪肥田、避免污染环境,并为水稻健壮生育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