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地统计学的雄县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属性是科学制定配方施肥方案的基础,也是耕地质量评价、农业区划的必要参数。以位于黑龙港流域的雄县为研究区,基于130个典型样点进行土壤属性因素调查,并利用ArcGIS软件的地统计学方法和SPSS 13.0分析软件对雄县土壤属性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雄县土壤属性因素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总体呈中间乡镇较高、南北两侧乡镇较低,东部乡镇较高、西部乡镇较低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为该区域制定科学的配方施肥方案和管理策略提供了数字地图支持。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肇源县土壤汞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壤汞的空间分异,可以探明影响汞分布的因素,从而有助于解决汞污染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以肇源县的表层和深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指标、GS+软件中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和ArcGIS软件支持下的克里格插值法,对258个深层土壤样品和1 030个表层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探讨了研究区重金属汞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样本点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表层土壤汞分布较深层更为不均匀,表层差异更大主要是受人为因素影响,与灌溉、施肥、工农业活动密切相关。深层土壤汞分布状况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弄清宜章县耕地土壤硒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对掌握区域内耕地富硒程度、开发特色富硒农产品和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采用网格布点、野外调查采样、分析测定、GS+半方差函数模型、克里金插值研究了宜章县耕地土壤硒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合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揭示了土壤硒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宜章县耕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64mg/kg,变幅为0.13~2.80mg/kg,变异系数为44.57%,属中等变异程度,耕地土壤富硒面积占比达到97.8%,;(2)土壤硒含量呈聚集性分布,中部有一条自东北向南从玉溪镇经梅田镇、浆水镇、长村乡、一六镇、笆篱镇、天塘乡的中高富硒带,块金效应值为0.505,说明宜章县土壤硒空间自相关性程度为中等,土壤硒含量受空间结构因素(自然因素)和随机因素(人为因素)共同影响;(3)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差异较大,板页岩发育的耕地土壤硒含量最高,平均硒含量达到0.76mg/kg;(4)不同土壤类型对硒含量有明显影响,潮土和黑色石灰土的土壤硒平均含量最高,均达到了0.68mg/kg,紫色土和黄壤硒含量较低,平均硒含量分别只有0.54mg/kg和0.53mg/kg;(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硒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锰、铜、锌和CEC显著正相关;在富硒农产品开发时,需考虑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并结合相应土壤管理、科学施肥、农艺措施等进行。  相似文献   

4.
为明晰土壤盐渍化多维空间分布特征、水盐耦合关系,以环渤海平原的山东部分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测和室内分析获取数据,基于经典统计方法对土壤水盐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GIS软件分析土壤含盐量、含水量的二维空间分布,GMS软件可视化分析土壤盐渍化三维空间分异特征;构建土壤水盐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因素对水盐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含盐量中位数为2.08 g/kg,以中度盐渍土为主,土壤含盐量整体呈自上而下逐渐增大趋势,表层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5.38%,全区域较缺水;(2)二维空间上,土壤含水量<20%的面积为17 519.48 km2,共占86.64%;表层(0—20 cm)土壤含盐量以轻度盐渍土为主,面积为10 051.87 km2,占总面积49.71%。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均呈自南向北增加趋势;三维空间上,土体盐渍化分布类型以均质型、底聚型为主,局部存在表聚、两端集聚类型,土体盐渍化分布特征复杂;(3)东营区以北区域水盐耦合度多>0.66,以南区域(除平度、莱州市外)耦合度多为0.40~0.66,形...  相似文献   

5.
夏增禄 《土壤学报》1994,31(2):161-169
本文通过八年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壤区域,地带性土壤类型分布,土壤pH,碳酸盐,有机质等因素对Cd,Cu,Pb,As四种元素土壤临界含量和环境容量区域分异的影响,其中以土壤pH和土壤类型分布是主要影响因素。Cd和Cu的土壤临界含量,环境容量和土壤pH间呈负相关性,并随土壤类型由北到南的分布而减小。土壤As的临界含量和环境容量随土壤pH增大和土壤类别由南到北的分布而增大。但它们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壤镉污染面积广、程度深,但针对于我国北方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治理的理论研究及技术研发却较为薄弱。基于VOSviewer软件,分析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碱性土壤镉防控领域的研究方向、主推技术与国际研究格局。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碱性土壤中镉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结合原位化学钝化技术、植物修复和农艺调控措施,进一步总结了碱性土壤镉治理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我国碱性农田镉污染治理面临关注度不高、技术研发滞后以及转化困难、土壤-作物(小麦)镉吸收机制不清晰等诸多问题。因此,亟需提高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研发、试点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推广模式,构建土壤-作物(小麦)镉精准防控体系,以推动碱性土壤镉污染修复技术与理论的发展及粮食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7.
李雅琦  焦菊英 《土壤》1999,31(1):49-53
简要介绍了土壤地球化学研究中元素分布图的微机制作方法。本法简便易操作,勿需复杂的硬,软件支撑,利用常用软件和普通的微机,即可方便地绘制出土壤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图,为土壤研究人员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微机制图技术。  相似文献   

8.
基于四川盆地4362个耕地表层土壤(0~20cm)采样点数据,采用地统计学法、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该区域耕地表层土壤pH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不同影响因素对土壤pH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在3.53~8.76之间,平均为6.54,以微酸性至中性为主;变异系数为18.89%,属于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半方差分析表明,指数模型为该区域土壤pH变异的最佳拟合模型,块金效应为49.97%,属于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的空间变异主要受到土壤类型、降雨量、地形和耕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其中,土壤类型和降雨量分别能独立解释14.6%和11.6%的土壤pH空间变异,是该区域土壤pH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土壤中的化学作用对溶质运移具有重要影响.离子交换和络合反应是土壤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利用室内土柱出流实验对这两种作用下的土壤溶质运移进行了探讨,用CXTFIT软件模拟了不考虑化学反应时的常规溶质运移;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进行了耦合离子交换和络合反应运移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耦合模型的模拟精度更高,从而也初步证明了耦合模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模糊数学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5,自引:3,他引:1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土壤质量评价中目前尚未圆满解决的关于确定评价因素鉴定指标、单因素评价以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关键方法性问题,依据土壤质量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特点,提出了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土壤质量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模型的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遵义市土壤锌空间分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在遵义市采集了701个表层土壤样本,分析了样品中的锌含量。利用GS+软件构建半变异函数模型,采用普通克里格法预测了遵义市土壤锌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锌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遵义市土壤全锌含量变幅为40.51~315.74 mg·kg~(-1),平均值为107.9 mg·kg~(-1),土壤锌含量高值区和低值区主要集中在遵义市东南部和西南部。土壤全锌含量与pH无显著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和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遵义市土壤锌的分布地域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有机质和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2.
钒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汪金舫  刘铮 《土壤学报》1994,31(1):61-67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一些主要类型土壤中的全钒和可溶态钒的含量,剖面分布特征以及地带性分布规律,并对影响其含量分布和化学变化过程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全钒含量平均为86μg/g,南部地区土壤全钒含量多高于平均值,北部地区土壤全钒量低于平均值,中部地区土壤全钒量与平均值接近;在剖面分布中,有底层富集型、表层聚积型和均匀型三种类型。影响土壤全钒量和可溶态钒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全铁  相似文献   

13.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为研究区,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深度土层盐分和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分和含水量普遍较高,土壤表层积盐作用明显;各层土壤盐分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土壤含水量除表层为中等变异强度外,其余各层为弱变异强度;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各土层盐分和含水量均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对Kriging插值结果分析表明,研究区各土层盐分和含水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均存在着空间上的相关性和变异性,表层土壤盐分和含水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微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地下水性质是主导深层土壤盐分及含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采用表层土壤盐分及相应土层含水量对深层土壤盐分进行CoKriging估值,均能提高估值精度,采用表层土壤盐分对深层土壤盐分进行CoKriging估值的精度要明显高于采用土壤含水量,其估计方差减少百分数最大达到167.36%。  相似文献   

14.
遵义市土壤硒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土壤硒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掌握区域硒空间分布现状、区域农产品安全以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遵义市采集了701个表层土壤样本,分析了样品中的硒含量。利用GS+软件构建半变异函数模型,采用克里格法预测了遵义市土壤硒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土壤pH值、全氮、有机质、海拔高度和成土母质等因素对硒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遵义市土壤硒含量变幅为0.10~2.90 mg·kg~(-1),平均值为0.56 mg·kg~(-1),总体上处于足硒和富硒土壤范畴,缺硒与少硒土壤较少,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存在明显的土壤富硒带,中部和东部地区土壤硒含量较低。土壤硒含量与pH值无相关关系,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遵义市富硒岩层和广泛出露含硒量高的煤矿层可能也是影响土壤含硒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土壤斥水性是影响土壤水文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简述了土壤斥水性的基本概念,归纳了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pH值、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土壤斥水性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改良土壤斥水性的措施,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外源添加物等因素对斥水性的影响过程及机理,斥水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斥水性的时空异质性,斥水性土壤在我国的分布及斥水性程度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评估兰州市耕地土壤养分水平,摸清其分布特征,探明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施肥建议。【方法】采集了兰州市五个县区618份耕地土样,测定其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以及土壤pH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土壤养分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区耕地土壤偏碱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普遍偏低,速效钾含量较丰富,有效磷含量高低不均。(2)研究区耕地土壤养分综合水平以低等级为主,占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50.46%,其次是中等和极低等级,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9.61%和19.30%,高等级地极少,仅占比0.63%。养分综合水平主要限制因素为有机质和全氮含量。(3)研究区耕地土壤养分综合水平偏低且受海拔高度和年均气温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结论】研究区耕地土壤养分分布不均且综合养分水平偏低,综合养分水平主要受海拔高度和年均气温因素的影响,建议根据土壤营养元素丰缺、综合养分水平和作物生长需求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17.
影响铅的土壤环境容量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怀满  郑春荣  孙小华 《土壤》1994,26(4):189-195,188
以黄棕壤为对象,研究了影响铅的土壤环境容量的因素。结果表明,它受土壤性质、指示物、污染历程、环境因素、化合物类型、复合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文章还详细地叙述了各因素对土壤容量影响的程度,为环境容量的建模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香港土壤研究——Ⅱ.土壤硒的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香港地区51个剖面土壤和44个表层土壤中总硒量的分析,对香港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香港土壤总硒量变幅在0.07~2.26mgkg^-1,平均含量为0.76mgkg^-1,在湿润铁铝土中的硒含量最高,平均为1.05mgkg^-1,含量最低的为旱耕人为土,平均为0.45mgkg^-1;在土壤剖面中硒主要分布在心土层和底土层。林地土壤硒含量(1.36mgkg^-1)较高,农业土壤较低(0.36mgkg^-1)。影响香港土壤硒含量及其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成土母质。土壤pH值、有机质、粘粒和Fe、Al的含量也是影响土壤硒富集与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理论,研究了试验因素(如土壤水分、载荷作用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在超高分子量乙烯(UHMWPE)及其基复合材料及45钢,表面粘附力的影响,得到了粘附力与试验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试验因素中,含水量对粘附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土壤载荷和载荷作用时间。各影响因素对土壤在不同材料表面粘附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不同材料的土壤粘附力影响不  相似文献   

20.
夏灌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中磷元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磷作为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之一,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内蒙古河套灌区2008年夏灌前后农田灌、排水和地下水以及土壤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和土壤含水率的分析测定,借助SPSS13.0软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夏灌期间灌区土壤中磷元素的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夏灌后,土壤含水率仅表层有明显增加,且夏灌前后土壤含水率与土层深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1和0.770),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和土壤含水率显著相关(Sig.为0.009);夏灌期间,不同土层深度处的磷元素含量差异显著,作物类型和种植方式对磷元素在土壤中的分布无显著影响;夏灌会造成土壤中磷元素向地下水迁移,且流失形态主要为可溶性磷。该文可为灌区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以及控制磷流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