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谈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对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资源、线虫天敌真菌作用机制、线虫天敌生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寄生线虫主要危害植物的花蕾,叶,茎和根,许多种类的线虫可以使作物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杀死,有些植物因受到线虫的危害而降低的抗病能力,增加了真菌和细菌性病害的发病机率,损失极为严重,另外,已有充分资料证明,某些被列为我国的危险性病毒病可以通过线虫而传播。我们仔细分析我国危险性线虫病害的名录,发现它们对作物的危害都是毁灭性的直接危害,还未考虑线虫寄生后所造成的间接危害,本文将着重论述线虫的间接危害及其检疫  相似文献   

3.
植物寄生线虫效应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植物寄生线虫是一类专性活体营养寄生物,在植物根部维管束细胞附近诱导形成取食位点,与植物形成稳定的寄生关系,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最终导致植物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为长期、有效地防控植物寄生线虫,对线虫寄生、致病机制及其与植物的相互作用模式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效应子在线虫整个寄生阶段中起着关键作用。近些年,线虫效应子的鉴定、功能、线虫效应子与植物相互作用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主要针对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模型、植物寄生线虫效应子鉴定、功能及线虫效应子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4.
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国内外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微生物资源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筛选和开发应用进展;列举了已商品化的生防制剂;同时探讨了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并展望了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植物寄生线虫与寄主互作过程中,线虫分泌器官如食道腺细胞分泌的效应蛋白在寄主细胞壁修饰和调控寄主免疫反应以及取食位点形成和维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解析植物寄生线虫关键效应蛋白的功能及其与寄主互作机制将为探索植物寄生线虫防控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从效应蛋白降解寄主细胞壁、调控寄主基础免疫反应、诱导免疫反应机制和介导翻译后修饰调控寄主免疫反应以及植物激素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6.
苏云金芽胞杆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寄生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生物,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传统方法防治植物寄生线虫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发现苏云金芽胞杆菌对线虫有毒杀活性,为防治植物寄生线虫寻找到了一条新途径.文章介绍了苏云金芽胞杆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现状,着重阐述了苏云金芽胞杆菌的杀线虫晶体蛋白及其基因、杀线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植物寄生线虫与寄主互作过程中,线虫分泌器官如食道腺细胞分泌的效应蛋白在寄主细胞壁修饰和调控寄主免疫反应以及取食位点形成和维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解析植物寄生线虫关键效应蛋白的功能及其与寄主互作机制将为探索植物寄生线虫防控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从效应蛋白降解寄主细胞壁、调控寄主基础免疫反应、诱导免疫反应机制和介导翻译后修饰调控寄主免疫反应以及植物激素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上海口岸出口盆景植物寄生线虫类群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周国粱  戚龙君 《植物检疫》1992,6(4):262-262,264
盆景是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品,以其“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饮誉全球。每年大量盆景外销创汇,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园林产品。据统计,1990年经我所检疫出口的盆景计55733盆(株),畅销美国、加拿大、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10个国家;1991年上半年出口量已高  相似文献   

9.
植物寄生线虫分支酸变位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寄生线虫食道腺中表达的寄生基因编码的分泌蛋白在线虫侵入寄主植物、建立取食位点和抑制寄主的防御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植物寄生线虫食道腺削减cDNA文库及基于同源克隆等方法,鉴定了这些过程中起作用的分支酸变位酶(CM)基因。带有氨基酸末端信号肽的根结线虫CM、孢囊线虫CM与细菌CM的蛋白质序列非常相似。mRNA原位杂交表明,CM基因专门存在于植物寄生线虫的亚腹食道腺中。RT-PCR分析表明,它们的转录丰度在线虫寄生的早期丰度较高,在后期较低或者难以检测到。Southern杂交表明,这些CM基因为多基因家族。CM的蛋白质在专性内寄生线虫中广泛存在,表明这种多功能的酶在控制线虫侵染植物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国内兰科植物寄生线虫的发生情况和主要种类,对来自9省(市)的23属213株兰科植物及其介质进行了调查.初步鉴定出短体属、滑刃属、长尾属、针属、剑属、茎属、真滑刃属、垫刃属、丝尾垫刃属、螺旋属和突腔唇属共11属植物寄生线虫.其中,滑刃属、垫刃属、茎属、真滑刃属和螺旋属线虫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9.4%、14.6%、...  相似文献   

11.
昆虫线虫抑制植物线虫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斯氏科(Steinernematidae)、异小杆科(Heterorhabditidae)、索科(Mermithidae)和小杆科(Rhabditidae)线虫为几类较有生物防治前景的昆虫线虫。一些昆虫线虫除了能够有效地防治有害昆虫,还具有抑制植物线虫的作用,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小杆科、小杆属Rhabditis(Oscheius)的某些昆虫线虫品系也有抑制植物线虫的作用。国内在这方面报道很少,国外许多线虫研究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过一些研究。本文着重报道昆虫线虫抑制植物线虫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植物线虫的生物防治途径和昆虫线虫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田阳  李平  张莉  孙建华  高丙利 《植物保护》2012,38(4):96-100
采用梯度稀释法室内测定了海洋放线菌M1D14发酵液代谢产物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2龄幼虫及其卵、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2龄幼虫的毒力,同时还测定了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和0.22μm微孔滤膜过滤的M1D14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海洋放线菌M1D14发酵液代谢产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孵化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南方根结线虫幼虫毒力最强,对松材线虫幼虫毒力次之,对大豆孢囊线虫幼虫的毒力最弱。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和微孔滤膜过滤的M1D14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仍有毒力。M1D14杀线虫谱广、效果好、使用成本低,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根康健"处理进出境园林种苗携带的植物寄生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弘  沈培垠 《植物检疫》2003,17(4):208-212
1999~2001年,对2年生感染根结线虫、双宫螺旋线虫的黄扬、冬青和榕树等17种苗木,5年生的景天等7种盆景的根部进行药剂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根康健”1:2倍液蘸根处理2h后,供试植物根上的外寄生性双宫螺旋线虫被全部杀死,36h后内寄生性根结线虫死亡率高达99%,25天后处理样中未检出任何活线虫。使用“根康健”1:4、1:6倍液进行药剂处理,25天后线虫死亡率分:到达87%~100%。“根康健”1:2倍液作为出入境观赏植物线虫处理剂,可以有效地杀死根组织内外的植物寄生线虫,满足苗木、盆景、花卉等的植物检疫要求。  相似文献   

14.
2001-2005年对云南省灯盏花主要栽培区的灯盏花根部及根际土壤的寄生线虫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出9种线虫:内卷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involutus)、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异头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heterocephalus)、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草地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pratensis)、活泼平滑垫刃线虫(Psilenchus hilarulus)、戴维恩垫刃线虫(Tylenchusdavainei)和广东垫刃线虫(Tylenchus guangdongensis)。优势种群是双宫螺旋线虫,其次是南方根结线虫。灯盏花是这些线虫的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15.
 在线虫与植物互作的过程中,降解寄主细胞壁是植物线虫成功建立寄生关系的关键环节。β-1,4-内切葡聚糖酶(β-1,4-endoglucanase,ENG)是由线虫食道腺细胞产生并由口针分泌、对细胞壁降解起关键作用的酶类之一。本文对近年来植物寄生线虫eng基因的克隆、组织定位、表达分析、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功能以及ENG来源、进化及在线虫与植物互作中的潜在作用等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水稻主要线虫病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前,以拟禾谷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 besseyi、水稻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oryzae、水稻茎线虫Ditylenchus angustus和旱稻孢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为主的水稻寄生线虫侵染水稻以及其它禾本科作物引致的线虫病害,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对拟禾谷根结线虫的致病机制和寄主的防御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对其它水稻寄生线虫与寄主互作机制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空白。水稻寄生线虫的防治多依赖化学农药,抗性品种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上述5种主要水稻寄生线虫病的发生为害、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水稻寄生线虫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抗性品种、生物防治和诱导化合物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植物寄生线虫乙酰胆碱酯酶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酰胆碱酯酶通过水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使得神经信号能够在生物体内进行正常的传递,从而有效调节正常的肌肉活动,在生物体神经传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寄生线虫乙酰胆碱酯酶具有由多种基因编码的不同分子型,在线虫化感、运动、取食、抗药性等多个方面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本文简要综述了植物寄生线虫乙酰胆碱酯酶分子型、基因结构、基因功能、组织表达及其在线虫抗药性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The prevalence and diversity of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 in Northern Ireland cereal and grassland was determined from 191 agricultural fields. A total of 18 nematode genera were detected, including economically important pests, Meloidogyne spp., Heterodera spp. and Pratylenchus spp., each of which were above economic damage thresholds in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sites (92.4%, 70% and 28.6%,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on of the root 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 minor (6% prevalence), was significant given its recent emergence across the turf grass sector and the prospect of M. minor becoming a common agricultural pest. Analyses of nematode prevalence and abundance highlighte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ith grass and cereals, soil types, soil grade (proxy for soil quality) and rainfall levels. Specifically, nematode populations varied between the two major soils (brown earths and gleys), while significant trends for increased nematode diversity and greater prevalence of both Meloidogyne and Pratylenchus with increasing rainfall were also observed. Multivariate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interactive effects 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nematode populations. Notably, rainfall, in combination with either crop type or soil grad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nematod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The findings sugges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nematode populations have occurred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se are linked to changing climate and cropping practices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future concerns for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