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供试材料 种间杂种[O.sativa(AA,2n=24)×O.latifolia(CCDD,2n=48)]F_1的幼穗,杂种基因型是异源三倍体(ACD)3n=36。利用幼穗诱导愈伤组织与再生植株,经过多次继代培养后,再生植株分为2大类型:(1)完全不结实株,形状与 F_1杂种相似,染色体数2n=36。(2)结有少量种子的植株,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染色体数2n=24。我们的结果表明:幼穗  相似文献   

2.
<正> 节节麦(Aegilops squarrosal)2n=14,染色体组型为 DD。黑麦(Secale cere-ale)2n=14,染色体组型为 RR。为了合成包含有 DD 和 RR 染色体组的异源四倍体,我们于1979~1981年进行了节节麦×黑麦的杂交工作,并且获得了杂种 F_1幼苗,本文仅就杂种幼苗的产生及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作一初报:  相似文献   

3.
中国春小麦(6x)×苏联球茎大麦(4x)属间杂交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选用抗病性较强的球茎大麦(2n=28)为父本,以普通小麦(2n=42)为母本,进行属间杂交,授粉24小时后,在母本柱头上滴赤霉酸,促使幼胚生长,以中国春单体5B 为母本杂交,获得了少量结实的杂交种子;以中国春为母本的,则结合离体培养杂种幼胚,以获得属间杂种。杂种自花不育,而以中国春单体5B 与之回交,获得三株回交一代杂种(B相似文献   

4.
亚比棉×海岛棉杂种F_1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杂种的真实性,利用常规压片法和RAPD技术对亚比棉×海岛棉杂种F1及其亲本进行了研究。细胞学研究表明,3种杂种(亚洲棉×比克氏棉)×海岛棉的核型公式为:2n=4x=52=44m(2SAT)+8sm(2SAT),相对长度变异范围为6.91%~1.99%,臂比值为1.01~2.31之间,平均臂比为1.37,核型类型为2B。RAPD分析表明,亚比棉×海岛棉杂种F1共扩增出60条DNA带,其中具亚洲棉特异带的占总带数的3.3%;来自比克氏棉的带占8.3%;具海岛棉特异带占18.3%;来自亚比棉的特异带占10%;杂种的特异带占8.3%。  相似文献   

5.
为创制六倍体小黑麦(TriticosecaleWittmack)-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异染色体体系,将六倍体小黑麦的优良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以六倍体小黑麦品种Presto为母本、普通小麦品种晋农190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对双亲及其杂种F2种子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观察,确定其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发现,双亲的染色体数目均为42,父本晋农190的核型公式为2n=42=36m(2SAT)+6sm,核型类型为1A;母本Presto的核型公式为2n=42=26m(4SAT)+4M+12sm,核型类型为2A。杂种F2中F2-3为双单体附加系,其核型公式为2n=44=36m(3SAT)+4sm+1m+1m,核型类型为1A。通过对染色体的形态、短臂和长臂的长度、臂比及相对长度系数进行分析,可初步推断杂种F-3附加的可能是母本的7号和21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6.
普通小麦与野生大麦的属间杂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继明  刘大钧 《作物学报》1990,16(4):324-328
通过活体/离体幼胚培养获得了智利大麦(Hordeum chilense,2n=2x=14)、海大麦(H.marinum,2n=2x=14)及平展大麦(H.depressum,2n=4x=28)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2n=6x=42)之间的属间杂种。智利大麦×小麦及海大麦×小麦杂种在形态上偏向父本小麦,而平展大麦×小麦杂种除穗部性状外,其形态明显偏向母本。所有杂种均自交不孕  相似文献   

7.
对节节麦(2n=2x=14)×六倍体小黑麦(2n=6x=42)杂种胚培养植株和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育性比较,发现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育性有较大的变异。8株胚培养杂种植株的平均育性为0.87%(0.39%~1.40%),同期抽穗的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平均育性为0.75%(0~5.39%)。细胞学研究表明杂种F_1可育性是由于未减数配子产生的结果,在一些PMCs中,单价体中期Ⅰ集结到赤道板上,后期Ⅰ分裂失败形成再组核,再组核分裂产生二分体或细胞质提前分裂产生有核和无核子细胞,有核子细胞分裂产生未减数配子。细胞学研究揭示再生植株的育性和染色体数目和配对构型无关而和单价体中期Ⅰ在赤道板上的集结程度呈正相关。远缘杂种F_1再生植株的育性变异为克服杂种不育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燕麦种间杂种F1的形态学与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远缘杂交,结合杂种幼胚培养,获得了普通栽培燕麦(0001,Avena sativa,2n=42,AACCDD)与野生大燕麦(0034, A. magna,2n=28,AACC),东方燕麦(0025,A. orientalis,2n=42,AACCDD)与野生大燕麦(0027,A. magna,2n=28,AACC)的杂种F1,其杂交结实率分别为8.00%和8.11%。对杂种F1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中期Ⅰ(MⅠ)染  相似文献   

9.
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的合成及GISH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洪高  吴江生  程雨贵  刘超 《作物学报》2006,32(8):1117-1120
通过萝卜(Raphanus sativus L.,2n=18,RR)与白花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2n=18, CC)杂交,F1经秋水仙碱加倍合成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Raphanobrassica, 2n=36, RRCC)。经F4~F10代连续育性选择,F10单株种子产量达32.3 g,每角粒数达14.9。基因组原位杂交显示F10减数分裂行为类似于二倍体物种,表明该异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已经稳定。育性观察表明,可育花粉足够各代生产种子,但低世代杂种出现高频瘪粒种子,胚珠败孕可能是其主要原因。该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可以用作向油菜(B. napus L.,2n=38,AACC)转移萝卜基因的遗传桥梁。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细胞学鉴定判断小麦属2个种间杂种的真实性,了解其亲本的染色体组及倍数性;【方法】本试验采用了常规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结果】分析和报道了小麦属2个种间杂种及其3个亲本的核型,根据核型分析的有关参数,阐明了两个杂种1894×Ps5、新7×Ps5及其亲本新7、1894和Ps5的核型特征,其核型分别为:新7(2n=6x=42):2M+12sm+28m(2SAT)(2B),1894(2n=6x=42):2M+20sm+18m(2SAT)+2st(2B),Ps5(2n=4x=28):2M+12sm(2SAT)+12m+2st(2B),1894×Ps5(2n=5x=35):2M+19m+12sm+2st(2B),新7×Ps5(2n=5x=35):1M+21m+13sm(2B);【结论】由此鉴定了2个杂种的真实性--均为真杂种,并确认了亲本新7和1894的第一套和第二套染色体均分别为A组和B组,倍数性均为6x,它们的第三套染色体属什么染色体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Elymus rectisetus( Nees in L ehm ) A.L ove et Connor是目前小麦族 ( Triticeae)中发现的唯一的无融合生殖种。本研究以普通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 L.;2 n=6x=4 2 ,AABBDD)为母本 ,以E.rectisetus( 2 n=6x=4 2 ,SSYYWW)为父本进行杂交 ,经过幼胚拯救获得了属间杂种 F1。杂种 F1分蘖力强 ,具有多年生习性 ,其形态特征偏向于父本。杂种 F1高度雄性不育 ,自交不结实。对杂种根尖体细胞的细胞学观察发现 ,杂种 F1体细胞染色体数 2 n=9x=63( SSYYWWABD) ,其中 2 1条来自普通小麦 ,4 2条来自 E.rectisetus。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频率为 :2 2 .69 16.15rod 3.0 1ring 0 .83 0 .0 1 。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杂种 F1及父本 E.rectisetus表现免疫 ,而母本Fukuhokomugi高度感染白粉病。上述杂种的获得为将 E.rectisetus无融合生殖基因及抗白粉病基因向小麦中转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与雷蒙德氏棉种间杂种后代的形态学及细胞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跃进  钱思颖 《作物学报》1987,13(4):296-303
本文研究了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2n=4x=52,品种为岱字棉15号)×雷蒙德氏棉(G.raimondii Ulbr.,2n=2x=26)种间杂种三倍体 F_1(2n=3x=39)、六倍体 F_1(2n=6x=78)、四倍体F_2(2n=4x=52)和六倍体 F_2(2n=6x=78),一些形态和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结果表明,杂种后代表现双亲性状,并进一步证  相似文献   

13.
苏丹草(S. sudanense)与高粱(S. bicolor)均为禾本科高粱属植物, 两者的杂种优势明显, 杂交种品质好, 抗逆性强, 在水产、畜禽养殖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上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但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种至今存在争议。本文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 分析了2份苏丹草、2份高粱及其3个杂种F1有丝分裂核型, 观察了3个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和2个杂种F2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 苏丹草、高粱及其杂种F1均为1A核型, 但核型公式不完全相同, 苏丹草Sa为2n=18m+2sm(sat), 高粱3042A和3042A×Sa F1为2n=20m, 其余材料均为2n=20m(sat)。苏丹草、高粱及其杂种F1 3者在10条染色体的绝对长臂、绝对短臂、绝对全长、臂比和相对全长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 说明苏丹草与高粱在染色体长度上的变化不明显。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 终变期和中期I染色体核型和数目清晰可见(2n=2x=20), 配对行为规则; 棒状和环状二价体的频率因组合不同而异, Tx623A×S722 F1、3042A×Sa F1和Tx623A×Sa F1棒状二价体频率分别为4.887、5.710和5.126, 环状二价体频率分别为5.113、 4.290和4.874; 在后期I, 配对的染色体能够正常分离。杂种F2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0(2n=20)。因此, 苏丹草与高粱的亲缘关系非常近。  相似文献   

14.
余懋群 《作物学报》1995,21(2):136-143
Courtot 4 phlb、Courtot 2 phlb、Courotot与 Ae.variabilis杂种F_1平均每PMC在MI染色体交叉数(Xta)分别为15.18、11.62、1.67。杂种F_1育性极差,自交不结实。Courtot 4phlb、Courtot 2 phlb与Ae.variabilis杂种F_1回交难,回交结实率仅分别为0.13%、1.66%;BC_1植株染色体少,93.1%的植株为2n=35-44,且减数分裂行为极不规则。在2phlb×Ae.variabilis×2phlb×Ph×Ph BC_3群体中可获遗传性较稳定、育性较正常、对 M.naasi抗性一致的重组系或易位系。而Courtot×Ae.variabilis杂种F_1回交较易成功(6.81%)。93.8%的BC_1植株染色体数变化在2n=47-56,BC_3中仅获抗M.naasi单体附加系。  相似文献   

15.
苏丹草(S. sudanense)与高粱(S.bicolor)均为禾本科高梁属植物,两者的杂种优势明显,杂交种品质好,抗逆性强,在水产、畜禽养殖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上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但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种至今存在争议.本文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分析了2份苏丹草、2份高粱及其3个杂种F1有丝分裂核型,观察了3个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和2个杂种F2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苏丹草、高粱及其杂种F1均为1A核型,但核型公式不完全相同,苏丹草Sa为2n=18m+2sm(sat),高粱3042A和3042A×Sa F1为2n=20m,其余材料均为2n=20m(sat).苏丹草、高粱及其杂种F1 3者在10条染色体的绝对长臂、绝对短臂、绝对全长、臂比和相对全长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苏丹草与高粱在染色体长度上的变化不明显.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和中期Ⅰ染色体核型和数目清晰可见(2n=2x=20),配对行为规则;棒状和环状二价体的频率因组合不同而异,Tx623A×S722 F1、3042A×Sa F1和Tx623A×Sa F1棒状二价体频率分别为4.887、5.710和5.126,环状二价体频率分别为5.113、4.290和4.874;在后期Ⅰ,配对的染色体能够正常分离.杂种F2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0(2n=20).因此,苏丹草与高粱的亲缘关系非常近.  相似文献   

16.
节节麦与野生燕麦杂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 Sch,2n=2x=14与通北野生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直接杂交成功。F_1有两株,一株优势很强,成穗143个,另一株生长很弱,从苗期开始脚叶就逐渐黄化,成穗14个。经花粉母细胞镜检表明,生长势很强的杂种,是自然加倍的双2倍体,染色体数为2n=8x=56。生长弱的杂种植株,是7倍体,染色体数基本上是2n=7x=49。这2株杂种芒长在护颖和外颖的背上,具有燕麦族芒长在外颖背上的族的特征性状。这2株杂种对国内白粉菌小种均表现免疫。节节麦及其他山羊草种,基本上是不抗白粉病的。7倍体植株的结实率极低。  相似文献   

17.
普通小麦、簇毛麦及其双二倍体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晓月  石屹 《作物学报》1995,21(3):377-379
本文分析了六倍体普通小麦农大146、簇毛麦及其杂种和双二倍体的全展旗叶及种子的酯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子代与其双亲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形成了偏母互补型;子代双单倍体 (2n=28) 和双二倍体 (2n=56) 旗叶酯酶同工酶酶谱有相当的一致性;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器官酯酶同工酶基因表达不同。  相似文献   

18.
1989年,进行了谷子(Setaria italica)Ch4n×法氏狗尾草位(S.fabeiii)的远缘杂交和杂种胚培养。共接种已授粉子房264个,得到22株苗,仅11株成活。试管苗经继代培养和繁殖,得到了大量的小植株,移栽成活并发育到成熟。经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其中有两个株系是杂种,杂种F_1的染色体数为2n=4x=36,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不正常,染色体构型为(18-2)Ⅰ+(13-0)Ⅱ+(0-9)Ⅲ+(0-3)Ⅳ,后期染色体分离不正常,形成不正常的四分体和微型小孢子,花粉败育。F_1高度不育,其形态特征介于双亲之间,植株在许多性状上都与父本法氏狗尾草相似,而与母本相差较远。  相似文献   

19.
李颖  何鉴星  张欣雪 《棉花学报》2003,15(4):195-200
花粉母细胞(PMC)压片观察{[陆地棉(G.hirsutum L)×索马里棉(G.somalense Grke)]×海岛棉(G.barbadense)}的三元杂种及[(陆地棉×索马里棉)×陆地棉]的二元杂种中期Ⅰ染色体构型,这两个杂种都是异源五倍体(2n=5x=65),比较了两个杂种形成的多价体、二价体及单价体的频率。三元杂种具有多价体的PMC占22.03%,具有棒状二价体的PMC占57.29%,而二元杂种分别为8.33%和31.74%。三元杂种形成异源多价体和棒状二价体的频率比二元杂种高一倍。以上结果暗示在三交种的异源五倍体减数分裂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与部分同源染色体竞争联会现象,进而增加了异源易位的频率,有利于E_2染色体组基因渐渗到AD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20.
以杂交兰品种"韩国桃花"(大花蕙兰×墨兰)为母本、蕙兰为父本杂交获得种间杂交F1代,对亲本及F1代株系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及F1代染色体数均为40,母本"韩国桃花"的核型为2n=2×=40=26m+14sm,属2B型;父本蕙兰的核型为2n=2×=40=26m+14sm,属2B型;杂种F1代核型出现了多种类型,分别为:14m+26sm、4m+36sm、22m+18sm、8m+32sm、10m+28sm+2st、24m+16sm、10m+24sm+6st、32sm+8st、12m+28sm、4m+34sm+2st、16m+24sm、40sm等类型,其中2B型占85%;3B型占15%。这可能为多亲本基因重组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