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蓝猪耳再生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4因子3水平的正交设计,研究外植体种类、NAA、6-BA和光照处理对蓝猪耳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下带有根的完整植株生长在MS NAA0.5mg/L 6-BA2mg/L的培养基上能够诱导出大量的愈伤组织。比较了不同外植体在诱导愈伤组织出现的时间、形态、质地和颜色等方面的差别。无菌苗的幼叶在培养基MS NAA0.1mg/L 6-BA2mg/L中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到81.3%,在MS NAA0.1mg/L 6-BA0.5mg/L培养基上有效不定芽数最多,在MS NAA0.1~0.5mg/L培养基中无根的植株能够诱导出大量的不定根。  相似文献   

2.
土三七不定芽直接发生与遗传稳定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土三七叶片为外植体,在MS+6-BA2mg/L+NAA1mg/L培养基上直接生成不定芽,经MS+IBA0.2mg/L培养基诱导生根,多次继代培养、移栽,建立了土三七不定芽植株再生体系。用RAPD分析了野生土三七、连续3次继代试管苗和移栽苗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用选取的20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清晰的88个条带,条带数在2~8条之间,平均4.4条。不同植株扩增获得的条带数目和带型一致,表明在所检测范围内继代培养和移栽未影响土三七DNA序列。所建立的直接再生程序可用于土三七试管苗大量生产。  相似文献   

3.
垂吊型矮牵牛叶片培养不定芽发生和微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垂吊型矮牵牛叶片为材料 ,建立了垂吊型矮牵牛叶片高效不定芽发生、植株再生和微繁的技术体系。研究了不同激素及其组合对叶片不定芽发生、壮苗和生根的效应。结果显示 ,MS +BA 2mg L +NAA 0 1mg L是叶片不定芽发生的适宜培养基 ;MS +BA 0 5mg L +IBA0 1mg L +GA 0 5mg L是不定芽形成壮苗的适宜培养基 ;MS +IAA 0 1mg L是壮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 ;草炭珍珠岩基质是生根苗移栽的适宜基质  相似文献   

4.
菊苣高效不定芽直接发生及其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菊苣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高效不定芽直接发生及其植株再生体系。在附加不同浓度N-6-benzyladenine(6-BA)或与低浓度α-naphthaleneacetic acid(NAA)组合的MS培养基上,5~7d外植体表面不经过愈伤组织诱导阶段,直接形成不定芽。组织学观察表明,不定芽起源于叶片维管束薄壁细胞,且其微管组织系统与叶片外植体内微管组织系统紧密相连。6-BA是不定芽直接发生所必需的,外植体的发育时期、取材部位和培养基蔗糖浓度对不定芽直接发生有重要影响。在附加2.0mg/L 6-BA,0.5mg/L NAA,100mg/L Vc,100mg/L VB1,300mg/L脯氨酸和40g/L蔗糖的MS培养基上,培养20d龄基部叶片15d时,不定芽直接发生频率最高为100%,每块外植体上产生的不定芽数量也最多,平均为36~38个。在1/2 MS+IBA 0.5mg/L培养基上,再生苗诱导生根频率为97.58%,再生植株移栽于盆土中,100%存活且生长良好,未见形态异常。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长寿花的薄层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用花梗薄层组织接种在附加不同浓度 BA 和 NAA 的 MS 培养基上,可诱导不定芽形成,并随着 NAA 配比浓度增高,不定茅形成的数量增多。经16~20周培养,可再生出大量完整植株。经组织学观察发现,不定芽直接起源于外植体切口边缘或发生于柱状体。  相似文献   

6.
枣幼胚子叶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影响金丝小枣幼胚子叶再生植株的相关因素,获得了金丝小枣幼胚子叶的再生植株。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金丝小枣幼胚子叶在附加TDZ0.6mg/L、IAA0.5mg/L、NAA0.3mg/L的1/2MS培养基中,暗培养20d,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再生频率均最高,分别达到100%和41.86%。再生获得的不定芽在MS培养基上,添加6-BA1.0mg/L和IBA0.1mg/L,增殖效果最好;在1/2MS+IBA1.0mg/L培养基上,生根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7.
杜鹃抗盐突变体的筛选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王长泉  宋恒 《核农学报》2003,17(3):179-183
利用杜鹃的离体叶片诱导不定芽 ,发现MS +BA2 0ppm +ZT0 1ppm培养基不定芽分化率最高。用γ射线作诱变剂 ,对离体叶片产生的不定芽进行了耐盐筛选 ,得到了耐 0 5%、0 7%和 1 %NaCl的变异株系 ,并对变异株系进行了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8.
农杆菌介导的洋桔梗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洋桔梗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植株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研究了影响洋桔梗转化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mg/L+NAA 0.15mg/L,不定芽诱导率达74.5%;不定芽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5 mg/L,生根率达90%。不定芽分化阶段和生根阶段的Km筛选浓度分别为45mg/L和15mg/L;根癌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值为0.6,侵染时间10min,共培养时间3d,有利于抗性芽的产生。Km筛选得到的抗性植株经过PCR和Southern检测表明,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已经整合到洋桔梗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基因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配比、基本培养基、外植体和苗龄等因子对草莓离体再生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不同基因型再生能力差异很大,再生频率为0-94%,在4个供试草莓品种中以“达斯莱克特”再生能力最强。基本培养基MS+B5大大促进草莓“达斯莱克特”叶片不定芽的分化,以MS+B5+6-BA3.0mg/L+2,4-D0.1mg/L诱导效果最佳;同时,低浓度的2,4-D有利于不定芽再生,IAA、IBA、NAA分别以浓度1.0mg/L、0.5mg/L、0.1mg/L诱导较好,TDZ的诱导效果不明显,且不及6-BA。另外,叶片再生能力远大于叶柄和根,根未诱导出不定芽,以继代28~35d的试管苗幼嫩、平展叶片作为接种外植体为宜,获得了草莓高效的离体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0.
生长调节物质对刺槐复叶离体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赵芳  李云 《核农学报》2004,18(3):207-211
以引进的速生型刺槐的复叶为实验材料 ,进行离体培养 ,研究生长调节物质对刺槐复叶的小叶和叶轴再生的影响。以MS为基本培养基 ,对IAA、IBA、NAA、2 ,4 D 4种生长素 ,及BA、KT、ZT 3种细胞分裂素进行单因子试验 ,对比并筛选出对刺槐小叶和叶轴再生最好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为NAA、BA。采用 32 析因设计 ,进行NAA、BA配合试验 ,确定叶轴不定芽分化的最佳生长调节物质配比为NAA 0 5mg L +BA 2 0mg L ,此时不定芽分化率 73 47% ;小叶的不定芽分化的最佳配方为MS +NAA 1 0mg L +BA 2 0mg L ,不定芽分化率为 2 0 5 %。  相似文献   

11.
赞皇大枣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云  王宇  田砚亭 《核农学报》2002,16(6):360-365
为解决赞皇大枣组织培养快速繁殖问题 ,通过对启动培养、增殖培养、壮苗培养和生根培养 4个阶段培养条件的研究 ,筛选出该品种的最佳启动、增殖、壮苗和生根培养基 ,分别为 :MS+6-BA0 5mg L +IBA0 1mg L ;MS +6-BA1 5mg L +IBA0 1~0 2mg L ;MS +KT0 5mg L +NAA0 2mg L ;1 2MS+IBA0 6mg L +NAA0 2~ 0 3mg L。  相似文献   

12.
四倍体刺槐无性系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通过茎段离体培养建立了四倍体刺槐无性系的微体繁殖体系。结果表明 :基本培养基为MS或WPM培养基。BA、NAA影响芽的增殖生长 ,在一定的范围内 ,BA对芽的增殖影响比NAA大 ,而NAA对芽高的影响比BA大 ,二者的比例对芽的增殖生长也有影响 ,芽增殖生长的最适BA和NAA组合应为BA0 5mg/L +NAA0 1mg L。四倍体刺槐无性系生根的最适生长调节物质配比为NAA0 2 5mg L +IBA0 4mg L。通过植株叶解剖观察 ,进一步证明了分步练苗能提高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药用植物甜茶的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甜茶(RubussuavisimusS.Lee)茎段接种在以MS和White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不同浓度BA的培养基上。研究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2mg/L的BA和0.5mg/L的NAA,对芽的增殖和生长效果较显著,增殖率比对照高91%。将试管苗转入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1mg/L的NAA和2mg/L多效唑的培养基中,出根率最高达43%,根茎粗壮。  相似文献   

14.
苹果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RAPD评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苹果栽培品种Gala试管苗叶片为材料 ,将叶片刺伤后接种于附加了BA1mg L、2 ,4 D 0 5mg L和NAA 5mg L的MS培养基 ,黑暗培养 7d后转移至附加BA1mg L的MS培养基 ,继续暗培养 40d ,97%叶片发生直接类型体细胞胚胎 ,单位叶片平均再生体细胞胚胎 2 5个。对来自同一植株上的前 3片展开叶中的 1片叶进行组织培养 ,再生得到 1 5株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后代。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技术 ,以供体 (原初供体 )为对照进行了供体和再生体间及再生体彼此之间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 ,没有观察到供体和再生体间及再生体彼此之间有DNA多态性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对上述 1 5株体细胞胚胎植株随机抽取 7个单株单叶进行培养 ,得到二代直接体细胞胚胎植株 ,分别从 7个单株单叶再生的二代植株中各随机抽取 1株 ,再次用RAPD方法进行原初供体和二代再生体间及二代再生体之间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分析 ,结果二代直接体细胞胚胎植株 5和引物OPF 0 6组合中出现一条多态带 ,其分子量约为 90 0bp,命名为OPF 0 690 0 ,重复 3次多态性稳定。结果表明 ,苹果离体叶片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再生植株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率接近自然变异率  相似文献   

15.
黄脉爵床微体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脉爵床(Sanchezia nobilis Hook.f.)微繁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获成功。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及营养物质对试管芽苗增殖生长及其不定根诱导均有显著影响。试管芽苗在MS+BA0.5mg/L+ZT0.5mg/L+NAA0.03mg/L+IAA0.03mg/L培养基上,可获得最大的单位芽苗数。MS(大量元素减半,肌醇1/4量)+IBA1.0mg/L(或NAA0.2mg/L)+  相似文献   

16.
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09的氧化还原代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郝再彬  苍晶  孙鑫 《核农学报》2002,16(4):193-196
比较无侧根突变体RM1 0 9和原品种大力根琥珀酸脱氢酶 (SDH)的活性发现 :RM1 0 9为大力的 60 %~ 70 % ,还原剂处理下大力的SDH活性显著增加 ,而RM1 0 9无变化。RM1 0 9的该酶受单显性基因控制。RM1 0 9对NAA、TIBA的耐性明显增加 ,对H2 O2 的耐性明显下降。结果表明 :氧化还原代谢有突变  相似文献   

17.
土沉香成熟胚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土沉香成熟胚的不同器官的分化力。结果表明:土沉香胚轴接种在MS BA0.1mg/L NAA0.01mg/L和1/2MS BA0.1mg/L NAA0.01mg/L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80.005和83.33%。2,4-D-2mg/Ll加BA0.5-2mg/L和ZT1mg/L加IAA0.1mg/L有利于子叶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1/2MS BA2mg/L NAA0.5mg/L 蔗糖3%有利丛芽的诱导,但苗易玻璃化。而1/2MS KT2mg/L IAA0.02mg/L对侧芽的诱导和生长较有利。幼苗用1000mg/L的NAA浸泡20min,生根率达85%。  相似文献   

18.
以旱稻基因型旱 65(OryzasativaL .)为母本 ,稗草长芒稗 (Echinochloacaudata)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 ,获得实粒种子。连续 5年试验结果表明 :( 1 )F0 高度不孕 ,并伴有杂交种发育夭折现象。去雄 82 4朵小花 ,结实率为 1 2 1‰。 ( 2 )F1杂种优势明显 ,育性正常 ,结实率 92 2 6% ,单株产量超母本 80 3 9%。 ( 3 )F2 农艺性状分离严重 ,但育性无分离。群体 40 5株无不育株出现。选育出的优良变异单株“远F2 1” ,超亲优势为 55 64%。 ( 4)对“远F2 1”衍生F3株系 1 60株考种株穗数、株高、穗长、主茎穗一级枝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诸性状 ,平均超亲优势分别为 2 3 2 %、1 5 1 8%、47 2 6%、3 3 84%、2 4 2 6%及 2 1 62 % ,差异显著。 ( 5)F5光合速率测定 ,超母本2 9 72 %。远缘杂交对不同属间引入目的基因 ,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用箭根薯成熟种子为材料,培育出无菌幼苗,再用幼叶、叶柄进行试管繁殖。经实验得出各阶段适宜的培养基分别为:(1)种子萌了:MS+6-BA 1mg/L(单位下同)+NAA 0.1;(2)诱导愈伤组织:MS+6-BA 1+2,4-D 1.5+KT0.2;(3)丛芽诱导:MS+6-BA0.5+NAA0.5;(4)生根培养:1/2MS+NAA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