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水稻种衣剂增产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3年早、晚稻对水稻种衣剂苗博士、江苏华农进行了增产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苗博士和江苏华农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增产的原因是:改善了秧苗质素,促进了根系功能,提高了秧苗叶片的叶绿素水平,促进了本田期的早生快发,增加低位(1级)分蘖数,早够苗、早达苗峰,使够苗至分化的长粗时间长,有利于茎蘖的长粗成穗,使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增加,提高了茎叶比和比叶重,增加抽穗后茎叶中干物质向穗粒转运,促进籽粒干重增长,最终使穗数、粒数及粒重获得改进而达到增产。  相似文献   

2.
赵鹤 《中国种业》2017,(12):44-46
以多蘖性品种牡丹江28号和寡蘖性品种龙稻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前氮后移对不同分蘖性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氮后移可有效增加植株单位面积颖花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建议多蘖性品种牡丹江28号基蘖肥与穗粒肥施用比例为7∶3,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寡蘖性品种龙稻5号基蘖肥与穗粒肥施用比例为8∶2,生产中在促进分蘖的同时,减少小蘖穗的发生,注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培养。  相似文献   

3.
通过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与常规旱育秧对比试验和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不同叶龄移栽试验,表明“旱抛成功”具有防病防虫、蓄水保水、控长促蘖、促进生长、带土抛栽、增穗增粒等效果,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秧苗矮壮、素质好、成秧率高,能带土抛栽,抛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多、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多、产量高;不同叶龄移栽效果差异不显著,可根据不同茬口选择移栽叶龄……  相似文献   

4.
通过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与常规旱育秧对比试验和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不同叶龄移栽试验,表明“旱抛成功”具有防病防虫、蓄水保水、控长促蘖、促进生长、带土抛栽、增穗增粒等效果,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秧苗矮壮、素质好、成秧率高,能带土抛栽,抛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多、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多、产量高;不同叶龄移栽效果差异不显著,可根据不同茬口造反移栽叶龄。  相似文献   

5.
金明  章洁琼  邹军  陈秀秀  杨锦越  宋碧 《种子》2017,(10):83-86
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不同薏苡品种幼穗分化规律及其与叶片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播期和品种对薏苡幼穗分化的方式及形态特征没有影响;幼穗分化经历的总时间在品种中变化很小;不同播期间薏苡幼穗分化经历的总时间有差异,表现为随着播期的推迟,薏苡幼穗分化经历总时间越短,说明适期早播可适当延长幼穗分化过程,有利于穗大粒多;采用全展叶作为判断幼穗分化时期的主要指标,株高作为辅助指标,明确了薏苡幼穗分化与叶片生长的同伸关系,可为生产上进行产量形成的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种粒数对水稻生育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龙粳9号品种,设计水稻三超栽培352孔大钵盘育苗1、2、3粒三个不同播种密度(粒数)及相应1、2、3个穴内不同苗数的宽行超稀植栽培处理,进行水稻超高产生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秧苗素质、成穗率、比叶重、剑叶叶绿素含量、灌浆速度等指标均呈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茎鞘叶干物质积累和分蘖态势都表现为1粒播种最佳;产量构成因素中每平方米穗数3粒>2粒>1粒,穗粒数1粒>2粒>3粒,结实率、千粒重随粒数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定位定粒播种减少粒数是培育多蘖壮秧进行宽行超稀植栽培而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壮秧、合理密植,狠抓前期田间管理促进分蘖早生快发等措施影响下,产量构成三因素中重要的穗数已基本形成,并为穗粒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中期田间管理目的是促进大穗。当分蘖进入末期时,稻株茎的生长点,经前段时间适宜的日长诱导后,在生理和形态上发生转化,不再分化叶原基,而在生长点的基部分化出穗颈节,并逐渐向上分化形  相似文献   

8.
水稻秧苗素质对分蘖成穗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于1994年在江苏农学院稻麦研究室土培池中进行,对汕优63秧苗不同带蘖数和两个氮素水平进行不同叶龄期、成穗率和群体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带蘖壮秧分蘖成穗率高,尤其是前期的分蘖成穗率高,增加分蘖成穗数,有利于库源的协调,提高群体的质量,促进大穗的形成,从而提高单株质量,在足肥的条件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水稻秧苗素质对蘖成穗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于1994年在江苏农学院稻麦研究室土培池中进行,对汕优63秧苗不同带蘖数和两个氨素水平进行不同叶龄期、成穗率和群体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有:带蘖壮秧分蘖成穗率高,尤其是前期的分蘖成穗率高、增加分蘖成穗数,有利于库源的协调,提高群体的质量,促进大穗的形成,从而提高单株质量,在足肥的条件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晚稻育秧施肥用多效唑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晚稻应用两段培育多蘖壮秧技术,其产量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晚稻育秧期正值夏季高温,秧苗易徒长,后期阴敝较重,不但影响分蘖发生,而且使早发分蘖阴敝致死,造成秧苗带蘖少,素质差,栽后返青慢,分蘖发生迟,限制了晚稻产量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于1987~1988年引进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MET)于晚稻秧苗上试验,以确定“控长促蘖”效果,进一步完善晚稻培育多蘖壮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插秧密度与苗数对不同分蘖类型寒地水稻群体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插秧密度和苗数对寒地不同分蘖类型水稻品种群体构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的影响,以多蘖型东农428和寡蘖型龙稻5为试材,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对不同插秧苗数、密度对寒地不同分蘖类型水稻品种群体构成、叶片SPAD值、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多蘖型东农428分蘖数量影响更大,而插秧苗数对寡蘖龙稻5影响更为明显。密度和插秧苗数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SPAD值影响较为一致,即栽植密度较小、插秧苗数较少的处理SPAD值较大。龙稻5在插秧数为8,插秧规格为30 cm×12 cm时产量最高,东农428在插秧苗数为8,插秧规格为30 cm×14 cm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2002年浙西地区连作晚稻部分组合生长异常,发生大面积早穗现象,品种主要有协优46、协优963等,主要表现是抽穗提早、始穗不整齐、植株高矮不一、主穗与分蘖穗穗型大小差异明显、成熟度不一致。不同农区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的育秧方式与秧龄,早穗程度各异。且秧龄越长早穗现象越严重,并随着秧龄延长,摇风叶及早穗比率递增,而株高、穗长、粒数及产量呈下降趋势。而同一品种作单季种植无此异常现象发生。1原因分析1.1气候异常连作晚稻育秧期间受高温天气影响,秧苗生长发育、出叶速度比常年明显加快。与常年同样的秧龄,秧苗叶龄超前1叶以上。据当地…  相似文献   

13.
两优培九作再生稻种植,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生育期适中,有较高的再生率和较大的穗粒优势的特点,适合作再生稻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适时早播,培育带蘖壮秧;适龄移栽,插足基本苗;强化田管,建立高效群体结构;头季十黄收割,适留高桩;施足再生肥,促进再生芽穗生长;低指标防治病虫害,确保丰收.  相似文献   

14.
良种没有良法配套是造成当前水稻单产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群体与个体、穗多与穗大的矛盾是杂交水稻(特别是大穗型品种)超高产栽培中最主要、最突出的矛盾。水稻生育进程中出现的弱苗、弱蘖、弱穗、弱花、弱粒是影响水稻夺高产的田间制约因素。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简称SRI法)是一种新的高产栽培技术,它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具体的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协调杂交水稻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具有适龄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控苗壮秆和足肥高产的特点,通过改变土壤和水分的管理措施,强化稻株地下部生长,协调地上部生长,显示出强大的生长优势,每穗着粒数、实粒数显著增加,这是产量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李虹  王成海 《小麦研究》1997,18(2):24-25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极蘖大穗型冬小麦新品种鲁麦12号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的影响,并与多穗型高产品种宝丰7728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大穗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关联序为千粒重〉穗粒数〉亩穗数,多穗型在联序为亩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为高产栽培和超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杜光竹 《耕作与栽培》1992,(3):23-26,40
通过叶龄、寄秧密度与壮秧的关系,明确汕优63品种在不同叶龄移栽时,适宜的寄秧密度、秧田基本苗、移栽时秧田叶面积及分蘖情况,验证秧苗叶蘖同伸壮秧,秧田茎蘖滞增叶龄期为适期移栽的指标。秧田茎蘖滞增叶龄期后1或2个叶龄移栽,分蘖开始停止甚至死亡,秧苗素质差,此研究汕优63是否符合这个规律,给生产上提供理论依据。今年在地区农技站的组织和安排下,我站进行了叶龄模式栽培法——壮秧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下游的生态条件,小麦动穗原始体分化具有极大的潜力,存在着攻大穗争粒多夺高产的可能性。本项研究,通过对小麦的颖花的分化、成长、结实观察,明确选用大粒饱满种子,改撒播为条播,实现早播、早苗,争取牡苗、早蘖,增施有机肥料,实行重前控中补后施肥法,是减少颖花退化,提高颖花成长、结实的有效途径。小麦的产量是由穗数、粒数、粒重构成的。近年的小麦高产栽培实践表明,在合理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保花增粒,提高粒重,才能在产量上有所突破;而争粒是小麦继续高产的关键。小麦的籽粒是着生在复总状花序的小穗上,因为是无限花序,颖花的分化比较多,但结实率都比较低。为了掌握和充分发挥这一生物学特性,为小麦高产服务,作者于1979~1982年在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花分化、成长、结实的观察研究,以明确不同技术措施与成粒之间的关系,为大面积生产改大穗提供依据。现将观察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陈金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161-165
摘 要:豫南稻茬小麦的生产在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历史上稻茬麦产量不是太理想,除了自然障碍因素外,小麦生长发育规律还没有真正掌握、栽培技术不配套是重要原因之一。针对当前该区生产上小麦主导品种,研究分析了稻茬麦分蘖成穗规律、幼穗分化规律、籽粒灌浆规律。结果表明:(1)分蘖消长的特点是两个盛期、一个高峰、冬季不停、集中死亡,栽培管理上应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2)幼穗分化早、分化期长,前期慢、后期快,茎、蘖、叶发生重叠进行,普遍存在同伸关系。栽培上要注意促使一、二分蘖赶主茎,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分蘖幼穗发育,提高结实率,争取大穗多粒,增加产量。(3)抽穗后3-5d开花,籽粒灌浆全过程短,从开花到成熟只有35d左右,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生长,籽粒发育经历形成、灌浆、成熟三个阶段;腊熟末期粒重最大,此时收获产量最高。提出了稻茬麦育种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晚稻早孕早穗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合理选用优良品种、培育适龄多蘖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浅水勤灌、适时轻晒等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CHA 杂种小麦生育特点及农艺因子调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艳敏  李晋生 《作物学报》1998,24(6):990-996
1991-1994年度对杂种小麦叶蘖生长,根系生育,分蘖成穗,幼穗分化,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分配等的系统深入研究结果表明,CHA杂种有诸多方面的优势;分蘖发生相对较早,且根多蘖壮,与主茎差距小,成穗相对较整齐;初生根生长快,扎得深,次生根条数多且根系粗壮,根干重及深层根比率高,生理活性强,籽粒灌浆快,增期早,强度大,持纽时间长,粒重优势突出;播期,密度,供水等农艺措施对根,茎,叶蘖的生长,干物质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