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淄博市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淄博市秸秆机械深耕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养藕"和秸秆固化成型、秸秆发电、秸秆青贮养畜、秸秆生产食用菌和秸秆发酵沼气等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灰色关联理想解法在秸秆综合利用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其综合利用不仅保护产地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而且是循环经济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机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案主要分为秸秆用作饲料、食用菌基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为了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案进行合理优选,根据文献信息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值,应用基于序关系分析法和熵值法的综合集成赋权方法进行指标权重确定,采用灰色关联理想解法将指标权重和指标属性值进行集结,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黑龙江地区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案优选中。该文分析的适宜黑龙江地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案排序为:饲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燃料化利用>食用菌基料化利用>工业原料化利用,优选结果与黑龙江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规划相吻合,同时优选结果为按照多元利用原则规划黑龙江地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提供支持。此外该文评价指标的赋值根据已有文献信息进行9级赋值,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很方便的用于不同区域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评价。  相似文献   

3.
2010年以来,山东省食用菌产量呈相对稳定态势,同时菌渣问题愈发突出。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菌渣综合利用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在食用菌种植实践中,菌渣的实际利用率依然偏低。基于此,分析限制山东省菌渣资源化利用的因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张翼  贺春雄  沈冰 《水土保持通报》2002,22(1):44-47,50
通过对中国食用菌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食用菌开发 3大效益的分析以及对延安市生态环境建设中食用菌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 ,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和农户的食用菌开发模式 ,并对食用生态工业园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生态茶园建设模式设计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安实际出发,研究和总结出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生态茶园工程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设计依据、模式结构和建设内容,分析了该模式集约经营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重庆市沙坪坝区种植食用菌的种类、产业模式、区域优势等基础上,分析沙坪坝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沙坪坝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七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依托陕西秦巴山区丰富的优势食用菌资源,结合电子商务模式,开展优势食用菌的品牌化经营,实现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是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对陕西秦巴山区野生食用菌开展品牌化经营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并综合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了陕西秦巴山区野生食用菌品牌化经营应采取优势机会战略。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生产主要利用各种农业废弃物和林业副产品进行,而且可在林下发展,是循环农业发展的优秀模式。重庆市渝东地区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发展食用菌生态特色产业的自然条件和市场潜力。分析渝东地区发展食用菌生态特色产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立体区域化发展,开发地方特色品种,发展食用菌加工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优化生产组织模式,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15N示踪的"稻/草-食用菌-菜"循环系统氮肥利用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氮利用效率是评价作物生产及循环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该研究比较"稻/草-食用菌-菜"循环农业的氮利用效率,为该模式在南方地区推广提供依据。该研究设置"水稻-食用菌-白菜"(R模式)和"狼尾草-食用菌-白菜"(P模式)2个循环农业模式,每个循环农业模式均包括3个生产环节,分别为:15N尿素栽培水稻和狼尾草(Ⅰ环节)、 15N稻草和牧草栽培平菇(Ⅱ环节)、15N菌渣栽培白菜(Ⅲ环节)。结果表明,15N在稻谷的分配比例最高,为57.75%,而狼尾草第1次刈割15N分配比例最高,为58.94%。2模式氮利用效率均以Ⅰ环节最高,分别为23.44%和43.34%,其次为Ⅱ环节,Ⅲ环节最低,且P模式3个环节之间氮利用率达到显著水平;氮残留率以Ⅱ环节最高,其次为Ⅲ环节,Ⅰ环节最低。Ⅰ环节杂交狼尾草的氮利用效率高于水稻,Ⅱ环节利用杂交狼尾草栽培平菇氮利用效率也高于稻草栽培平菇,"狼尾草-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P模式)的氮肥循环利用效率高于"水稻-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R模式),表现为Ⅰ、Ⅱ和Ⅰ+Ⅱ+Ⅲ环节P模式氮利用效率较R模式显著提高了84.90%、69.31%和47.29%。加环后2种循环农业模式氮利用效率均得到提高,与单一水稻/狼尾草种植相比,"稻/草-食用菌-白菜"模式植株地上部15N累积量分别从63.50和112.30 mg增加至115.33和169.89 mg,氮肥利用率分别从22.29%和39.41%增加至40.48%和59.62%。"狼尾草-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可在南方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中国秸秆资源总量、分布以及综合利用情况,分析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茶菌共生对云南大叶茶茶园土壤增益性和肥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大叶茶为研究对象,分析套种食用菌形成的茶菌共生种植模式对山地茶园土壤增益和肥效影响。结果表明,套种食用菌、菌包回田用作有机肥的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水解氮、有机质含量和pH值,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相对于茶园土壤有效pH和土壤容重,菌包回田使茶园土壤有效氮和有机质含量的肥效持续时间延长。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进行套种,能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和复合系统的生产力,实现山地茶园的土壤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南京地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京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和产业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其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了当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以此探索南京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并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支持体系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青岛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总结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模式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依据甘肃省不同生态类型区气候特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及目前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在充分调研和分析陇南山区、河西地区、黄土高原区、甘南高原区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发展优势与潜力空间、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生态类型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四大生态类型区食用菌主栽种类、配套种类、发展模式、适宜规模及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彻底解决农村秸秆焚烧现象,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迫在眉睫。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农业科技人员在原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创新农作物秸秆利用模式,成效明显。基于此,对旺苍县农作物秸秆利用模式成效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提高旺苍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铜梁区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产业发展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提出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的有效途径:对农户分散型生产格局加以引导,转向合作生产模式;利用地方优势搞好秋后稻田食用菌生产;结合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加快"林菌"生产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大叶茶为研究对象,分析套种食用菌形成的茶菌共生模式对山地茶园土壤微生物类群和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与食用菌的复合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为:对照组两年一年;随着降雨量的变化情况为:细菌数量持续增多,放线菌数量是旱季雨季雨季初期、真菌数量是雨季初期旱季雨季;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 H值。菌包是一个巨大的水源,回田可以培肥茶园土壤,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进行套,为改变茶园种植模式单一改善茶园环境、为提高茶园综合效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分析重庆市食用菌产业近年来区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调查分析种植、从业技术人员、产业模式、市场供需、区域优势及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等,结合国内产业发展趋势提出重庆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现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均质提取、超声提取、加速溶剂萃取、固相萃取净化、凝胶渗透色谱净化和Qu ECh ERS等6种技术在食用菌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中的应用,以及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两类检测技术在食用菌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并比较了各种检测技术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食用菌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下,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管理措施不健全,特别是秸秆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形成统一法律规范。文章介绍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技术,并以安徽省为例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管理缺陷,列举了部分秸秆生态补偿的实例。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健全法律规范,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秸秆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秸秆焚烧和随地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