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NCEP逐日4次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2月12~13日发生在辽宁的雨转暴雪过程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着重讨论和分析了强雨雪发生所需具备的低空急流条件、温度条件以及水汽与动力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为该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底层冷空气的楔入是快速雨转雪的主要原因;强降水落区与湿位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月20-21日山东潍坊局地暴雪过程进行动力学、热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院此次潍坊暴雪是由西风槽、低涡切变线及地面倒槽等共同影响产生的;低空西南和东南两支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水汽;强上升运动区与强降水落区非常吻合。强降雪正位于高能舌后部的兹se密集带上,兹se的大值区与暴雪落区比较一致。强降雪发生在700 h Pa急流轴前方,850 h Pa暖切变北侧、经向切变东侧的东南风气流及地面的东北风一侧的叠置区域。地面辐合线对应着强降雪中心,强降水发生在地面东北风一侧,西北风区域降水弱。因此分析地面自动站风场,对于暴雪预报中确定降水落区、起止时间等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南来气旋产生暴雪的物理机制。[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资料以及MM5模式输出资料,对2007年3月4~6日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暴雪天气进行分析,探讨南来气旋产生暴雪的物理机制。[结果]江淮气旋北上产生暴雪,在中高纬必须有较好的冷空气与之配合,同时南来的气旋为暴雪产生提供很好的高温条件和丰富的水汽条件;暴雪的产生,必须有高低空气流密切配合,产生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垂直运动使大气中的能量得以转换,此次暴雪的产生高空存在较为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暴雪落区位于大值区北侧。TBB云顶温度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对于预报强降雪的开始时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中心、925hPa层温度露点差≤4℃区域与暴雪落区及降雪强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为预报暴雪的落区及强中心提供很好的参考指标。在湿位涡守恒的制约下,由于θe面的倾斜,大气水平风垂直或湿斜压性的增加能够导致垂直涡度的显著发展,θe面倾斜越大,气旋性涡度越强,越容易造成强降水天气。当高空干冷空气侵入并沿θe脊面下滑时,引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暴雪产生提供所需能量,干侵入过程也是强降雪产生的过程,暴雪落区产生在θe陡峭密集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暴雨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5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雪深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设施农业暴雪垮棚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辽宁单站暴雪垮棚过程总频次呈现自东向西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的本溪、抚顺东部、丹东北部最多出现18次以上,辽宁西部在6次以下,中部地区在6~18次之间;暴雪垮棚过程中月频次2月最多,其次是3月和11月,最少的是12月和1月,暴雪垮棚过程年频次存在14、9、5、3年的变化周期;辽宁暴雪垮棚过程按照海平面气压场分为倒槽型、黄河气旋型和江淮气旋型3类天气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应用NEC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10~12日河南省出现的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横槽断裂使东西两段先后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与低空切变线的配合是形成此次暴雪的主要原因;偏南急流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是暴雪产生的必要条件;湿位涡的负大值区的分布对暴雪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强烈的上升运动的出现及加强与暴雪的发生和发展有较好的对应,是出现暴雪的动力条件;在广泛的15~25dBz的回波区内一波又一波地不断出现30dBz以上的对流单体,导致了此次暴雪过程的产生;回波伸展到很高的仰角之上,强回波中心位于中上层。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锦州地区一次雨转暴雪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降水相态转换的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是500 hPa高空槽、850 hPa低涡及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南和东南急流在辽宁省上空形成较强的水汽辐合,强降雪落区位于急流汇合处,雨雪转换过程中,地面气温和近地层的温度与降水相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 6 h 1次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发生在河南省的2次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雪过程背景形势场相似,都产生在500hPa高空槽东移、中层强盛西南气流形势下,配合低层偏东风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的扩散作用。中层西南气流和底层偏东气流辐合的位置与大暴雪区域对应良好。降雪时整层大气湿度饱和,中低层具有弱的逆温层。同时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局地特大暴雪的产生有贡献。2次过程降雪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层气流辐合位置不同。降雪过程中600~700 hPa上辐合中心强度越强,对应降雪强度越大。垂直速度场上升运动区与主要降雪区域对应良好。700 hPa暖平流与925 hPa冷平流叠加区域即为产生大暴雪落区。风速辐合越大,对应降水越强。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天气图、气候资料、数值预报等资料对2011年发生在泰安市的冬末与深秋2次局地暴雪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局地暴雪均发生在前期气候异常、大气环流发生调整后而造成的前期降雨、后期降雪的环流背景下。高空暖湿气流与低空冷空气结合维持时间较长,导致了降水持续时间较长、过程降水量加大。500 hPa与700 hPa西南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地面倒槽为降水提供了强而持久的上升运动。冬末暴雪漏报的原因主要是数值预报对形势场预报出现偏差及对降水的漏报导致了依赖于数值预报的暴雪漏报,深秋数值产品降水预报量级及落区与实况基本吻合,降雪时间比预计的偏早,造成了暴雪漏报。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MICAPS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演变、物理量分布特征等方面,对2003年11月9日发生在庆阳市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为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路和启示。分析表明,暴雪天气产生在高空冷空气,低空暖湿气流的辐合区内,由于低空急流的作用,大量的水汽源源不断输送至暴雪区,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暴雪落区位于低层高湿区的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10.
周雪松  杨成芳  张少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19-19422
[目的]研究地形对冷流暴雪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一次山东半岛冷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对比试验,并从水汽、热力场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冷流暴雪中地形对暴雪落区、强度造成影响的可能原因。[结果]山东半岛山脉地形对冷流暴雪落区、强度影响较大,使其强度明显增大,降雪中心明显北移;而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形造成对流层低层风场辐合和垂直运动增强,从而明显改变了冷流暴雪过程中水汽、雪水含量等在空间上的分布,继而影响整个暴雪过程。[结论]山东半岛山脉地形是冷流暴雪天气过程预报分析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张掖市6个气象站1980--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及气象灾害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1年来张掖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张掖市各县(区)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张掖市气象灾害频发,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发生,且季节性明显;大风、沙尘暴、冰雹年发生次数呈降低趋势,干旱、低温冻害、暴雨洪涝、高温、干热风、雪灾年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张掖市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布具有地区性,与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聚类的冰雪融冻期交通流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收集大量冰雪融冻期和非冰雪期速度和密度数据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模糊c均值的算法对这两个时期的交通流状态进行聚类分析。分别将冰雪融冻期和非冰雪期的交通流状态分为了3类、4类和6类,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冰雪融冻期的交通流状态比非冰雪期的规律性更强,基本上4类足以描述冰雪融冻期的各种交通流状态。  相似文献   

13.
闪旭  刘志辉  张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4,(3):853-855,887
用野外光谱仪测量了融雪期天山北坡军塘湖流域典型实验场的不同积雪及雪被地物的光谱,并对测得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纯积雪光谱,在可见光波段有较高反射率,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在1 100、1 300及2 260 nm附近出现反射波峰。与新雪相比,融化的积雪的反射率峰值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内(2 100~2 400 nm)有明显的衰退,而雪被地物(包括覆有积雪的植被和有积雪背景的植被、土壤等)反射曲线均相对较低。对积雪/植被的混合像元光谱特征分析表明,雪被地物的光谱反射率曲线在可见光波段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积雪背景的影响。最后,根据积雪、植被、土壤和积雪/植被混合像元的光谱特征建立混合光谱拟合方程,结果表明,模拟的光谱曲线与实测值有很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27 6。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雪水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兴安落叶松林雪水文特征,为今后积雪蒸发测定和区域水资源调控提供更为科学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方法对观测期内16场降雪的大气降雪量以及对林内积雪深度、积雪密度以及雪水当量进行了周期性观测与统计分析。结果(1) 随着降雪级别的减少,兴安落叶松林的截留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为6.50%(暴雪)、9.04%(大雪)、9.8%(中雪)、15.7%(小雪)。可见,兴安落叶松林降雪截留最大截留率出现在小雪,暴雪时截留率则最小。(2)兴安落叶松林内积雪深度和林外相比差异不大,其中落叶松林林内积雪深度最深为68.6cm,林外空地积雪深度最深为74.8cm。(3)林内和林外的积雪密度在观测初期会随降雪的输入而降低,无降雪期有相应升高。融雪期随着气温的升高,雪密度减少速度会加快。在4月24—29日达到最大值,减少量分别为0.07和0.11g/cm3。(4)雪水当量速率减少量在4月24—29日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2和46.4mm。结论和林外空地相比,兴安落叶松林对积雪深度、积雪密度及雪水当量影响不大,说明兴安落叶松林在雪水文过程中对积雪特征影响尽管存在,但并不明显。该区雪蒸发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规律,积雪期的日蒸发量和蒸发速率均值分别为0.04mm和0.2×10-3mm/h,日蒸发量波动幅度在0.02~0.14mm之间,在融雪期间,日蒸发量和蒸发速率的均值分别为0.38mm和1.51×10-3mm/h,采用灰色关联度对各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净辐射是影响兴安落叶松林内积雪蒸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江淮流域一次急流暴雪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天气学资料,对2008年1月27~28日江淮流域出现的急流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空西南急流是影响大暴雪的主要系统,急流的加强北抬导致江淮流域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的加大,有利于降雪强度的加大。降雪强度的增加与低空急流出口处正涡度的增长关系密切,高空正涡度厚度的增加对暴雪增幅期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高空抽吸作用也是降雪加强的动力学机制。高低空垂直螺旋度绝对值高值区和低空水汽通量高值区的叠加区域与暴雪落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2.5°×2.5°NCEP资料对2010年3月19日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的垂直螺旋度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期间,螺旋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上负下正"分层结构,这种分层结构出现的时间与强沙尘暴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且随着正螺旋度区域范围扩大、高度抬高,沙尘暴发展愈强烈;高层螺旋度负值的演变与沙尘暴的出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该诊断分析对于沙尘暴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况资料和NCEP FNL 1°×1°资料,对2012年12月13日华北大雪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过程发生在高空环流较平直的形势下,西风带低槽东移,引导地面冷空气从西北路侵入地面暖倒槽中,与暖湿气流交汇而产生降雪的;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大到暴雪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雪中心位于低层2个水汽通量轴线交汇的南侧;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动量下传是低空偏南急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低空西南急流和东南急流的耦合加强,不仅为此次大雪提供了水汽和热量输送,还加强了抬升运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以及暴雪区上空深厚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强降雪出现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8.
牛伟伟  李志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58-7261,729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 0.5°×0.5°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3年2月18日夜间至19日凌晨发生在江淮地区的雷暴伴降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层低槽东移、中层在江淮之间有切变线东移南压,低层以及地面为冷高压控制,是此次雷暴伴降雪天气过程发生时的天气背景;此次雷暴是在稳定的层结下产生的,不再满足不稳定层结这一雷暴发生的三要素之一。中层有较强的西南急流带,急流带随着系统的南移而向南收缩,其辐合带南移的速度快于急流向南收缩的速度,雷暴主要发生在急流的北侧边缘附近的辐合带内,辐合位于800 hPa以上的气层内,主要位于650~600 hPa。此次雷暴过程中,近地层和中层出现了相反的冷暖平流交替,雷雨发生时段,近地层为冷平流控制,850 hPa以上暖平流迅速加强,这也导致在中层出现了较强的上升气流,暖平流和上升气流的突然加强为雷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触发条件;西南急流为降水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水汽输送环境,另外,对流的发展、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水汽向高层输送,整个中高层均有较为充足的水汽,为对流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此次雷暴伴降雪天气过程中,对流回波的强度较弱,为30~35 dBz,顶高较低,大部分回波低于6 km,且干湿层边界明显。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人口剧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森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核心.三维绿量是评价城市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新指标,对城市中绿量的合理规划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森林建设的重点.AHP是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将哈尔滨市区分为5种用地类型,利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统计1961~2008年青海省牧区出现的雪灾情况,将出现雪灾的地区分为6个区,对应每个区域,将前期的降水、气温、降水日数以及同期的降水、气温作为因子,在保证信度≥0.1的基础上,确定相关系数较大的因子,运用线性回归方程建立预测模型,对青海省牧区分区域、分月份的积雪日数和积雪量进行预测,并依据"青海省雪灾标准(DB63/T372-2001)"进行相应级别的月尺度雪灾预警。通过检验,模型预测效果比较理想,是一种值得研究并不断完善的精细化直接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