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文章结合乡村振兴的科技需求,明确了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打造示范样板、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及创新重点,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示范引导、增加资金投入、健全激励机制等实现乡村振兴的科技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冲击下,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动力,必须始终坚持科技的能动作用,以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因地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立法的层面保护农业科技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及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3.
从立法的层面保护农业科技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本文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的法律制度,提出一些立法建议,以期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地方立法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技术演变、创新链条、研究方向等四个层面提出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向。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但要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建议聚焦关键重点问题,完善重大科技攻关布局;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创新转化协同发展;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提升创新支撑能力。只有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方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本文分析了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背景意义,提出了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并从强化农业关键和基础性技术创新、强化种业自主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平台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旨在开启中国发展新篇章,期望在勾画的宏伟蓝图中重点发展乡村以及农业,以此构建生态宜居乡村。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入手,探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发展需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有利于乡村振兴,也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复兴,可真正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7.
8.
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阐述了江西农业科技存在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科技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坚持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根本途径,构建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把成果转化作为关键环节,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坚持把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加快搭建农业科技人才体系;坚持把资金作为基本保障,建立健全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阐述了江西农业科技存在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科技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坚持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根本途径,构建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把成果转化作为关键环节,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坚持把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加快搭建农业科技人才体系;坚持把资金作为基本保障,建立健全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培育的重要载体,是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样板间",已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新乡农业科技园区为例,阐述了农业科技园区具有的科技创新、产业孵化、示范推广、教育培训等6项功能与作用,总结了农业科技园区在促进乡...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 助推乡村振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科技创新支撑、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乡村振兴是学术界、政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从徐闻菠萝产业种植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2018年广东省徐闻县菠萝滞销原因,阐述了如何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乡村振兴,对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做法、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成果集成转化应用、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创新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等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建议,以期为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加强科技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文章通过用辩证思维解决怎么看的问题、用系统思维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用战略思维解决怎么干的问题的思考,提出要以更宽的视野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找准方向、明确任务,在科技创新上抓好三个方面,在科技服务上实现三个转变,在成果转化上构建三个机制,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科技创新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后,如何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将依赖于农业农村的科技创新,依赖于乡村的全面振兴。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推进,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正被释放出来,将成为未来我国金融产业发展增长极。农业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既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进程的内在要求,又是金融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依靠科技和金融创新,才能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振兴农村产业,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通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及农业科技成果需求量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许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成果接受率较低等。为提高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人力投入,提高成果采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振兴不仅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而且为农民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让农民脱贫致富。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集体资源共同激发活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内外联动,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是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作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之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始终坚持"浙江需求、全国一流"的战略目标,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文章从学科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成果转移转化、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新举措,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8.
李圣  吴莉雯 《农业展望》2022,(12):79-85
实现乡村产业融合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实现乡村振兴,需大力推进乡村产业融合。科技创新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充分验证科技创新在乡村产业融合中的驱动效应,采用网络问卷和数据调查分析的形式,通过对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民进行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对产业融合、产业链、多功能、就业和收入、城乡一体五大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环境不佳、科技创新战略落后等问题。基于此,需要提升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乡村产业融合营造良好氛围,协同推进乡村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19.
卫中旗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2):247-249
论述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提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途径与关键举措。乡村强是国家强的前提基础,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新时代,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应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遵循,以三产融合为根本途径,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等为关键抓手,大力推动乡村农业振兴,引领和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实现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和途径。在总结贵州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依托于贵州独特的绿色资源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几条路径建议,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