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仲叶次生代谢物生长积累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通过对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对其生长积累动态作了以下有关分析:不同无性系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绿原酸在略1中含量最高(407%),略49中含量最低(127%);桃叶珊瑚甙在略1中含量最高(398%),略49中含量最低(108%);京尼平甙酸在灌3中含量最高(012%),略49中含量最低(005%);总黄酮在略11中含量最高(167%),略41中含量最低(018%);杜仲胶在略1中含量最高(380%),略0中含量最低(176%);表明树木的遗传基因(决定个体生长发育)也是调控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因素。在年周期中,杜仲叶次生代谢物生长积累的动态变化为:绿原酸含量以6月、11月份最高,5月份最低;桃叶珊瑚甙在6月、11月份含量最高,7月、8月份最低;京尼平甙酸在6月份含量最高,5月、11月份最低;总黄酮以5月份含量最高,10月份最低;杜仲胶含量以5~6月份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似乎与树体年生长速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季节和地域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等次生代谢物季节、地域差异性。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杜仲叶中这3种主要次生代谢物。结果表明,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6月份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562%、2.258%和0.571%。另外,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地域差异性显著,即对于同一年龄、同一杜仲品种而言,气候条件较差地区(年平均气温6.8~8.8℃、绝对最低湿度-29.6%~-22.6%、年降雨量576.7~1048 mm)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含量高。由此得出,气候条件影响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积累,而6月份为杜仲叶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3.
杜仲叶渣栽培食用菌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仲叶渣系杜仲叶提取有效成分后的废弃物 ,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试用杜仲叶渣加干杂草栽培多种食用菌 ,其中平杂1号生物学效率最高为150 % ,金针菇杂19为80 .1 % ,香菇甲优1号为74 % ,猴头常山99为50 %。  相似文献   

4.
杜仲叶次生代谢物与个体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同一立地条件下生长的40个杜仲无性系叶中次生代谢物(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对杜仲个体生长发育特性与其次生长谢物含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0个杜仲无性系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杜仲个体生长发育特性(遗传因素)是调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和积累的重要因素;芽开锭期早的个体,其次生代谢物含量高于芽开绽期晚的个体;椭圆形叶的杜仲胶含量明显高于卵形叶的个体;叶面积与杜仲胶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光皮类型的京尼平甙酸、京尼平甙含量高于粗皮类型;树木的性别、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和硝酸还原酶活力则对次生代谢物含量无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杜仲的良种选育提供了表型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提取杜仲叶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28  
运用超声波技术提取杜仲叶,具有防止提取物在长时间高温下氧化褐变,并有省时,节能,提取率高等优点,其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13-26kHz,低频超声处理45min,温度50℃左右,另外,还就超声波在提取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的方法 ,通过多重比较等统计手段 ,对影响绿原酸提取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找出了从杜仲叶中提取绿原酸的最佳工艺条件 :原材料杜仲叶用整叶 (不粉碎 ) ,用 4 0 %乙醇以 1∶16的料液比在 80℃提取 2h。  相似文献   

7.
杜仲次生代谢物部位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对同一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杜仲不同部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和分析表明 ,各次生代谢物个体间差异显著 ,同一个体不同部位之间差异也显著。就某一种次生代谢物而言 ,各部位含量高低的顺序为 :绿原酸 :叶 >雄花 >皮 >果 ;桃叶珊瑚甙 :果 >叶 >皮 >雄花 ;总黄酮 :雄花 >叶 >皮 >果 ;杜仲胶 :果 >皮 >叶 >雄花。就某一部位而言 ,各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高低顺序为 :叶 :绿原酸 >总黄酮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皮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绿原酸 >总黄酮 ;雄花 :总黄酮 >桃叶珊瑚甙 >绿原酸 ;果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总黄酮 >绿原酸。分析结果显示 ,所测定的绿原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含量 ,均是叶部高于皮部 ,这为“以叶代皮”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果实中除富含亚麻酸油 (α 亚麻酸含量高达 5 1% )外 ,还富含杜仲胶和桃叶珊瑚甙 ,是亟待开发的新资源 ;杜仲雄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 ,绿原酸和桃叶珊瑚甙的含量也较高 ,是杜仲资源开发的又一个新的部位  相似文献   

8.
杜仲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发现新的抑茵材料,对杜仲叶7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及其分级组分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杜仲叶的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细菌和真茵都有抑制作用,而且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黄曲霉和黑曲霉有特殊的抑制特征;正丁醇和水提取物对细菌有抑制作用,但对真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石油醚提取物几乎对细菌和真茵都没有抑制作用.最大抑茵圈直径超过了10 mm,最小抑茵浓度(MIC)在0.25%~3.0%之间.杜仲叶提取物在抑菌活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抑茵率随时间而逐渐增加,16 h之后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取6个杨树品系的酚酸类次生代谢产物及水杨甙,并分离提纯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单宁,结果表明,不同杨树品系间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有一定的差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丹宁含量在不同品系间差异不显著,而二者的单宁含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共提取6种酚酸类次生物质,分析结果显示,绿原酸新疆杨含量最高,银中杨最低;对羟基苯甲酸3930最低,其他几个品系含量比较接近;丁香酸、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6个品系间无明显差异;木质部水杨甙含量测定结果显示,3930含量最高,而其他5个品系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相似文献   

11.
大孔吸附树脂对杜仲叶中绿原酸、总黄酮的分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静态吸附容量和洗脱效果的选择,从10种大孔吸附树脂中确定出最适于杜仲叶中绿原酸、总黄酮分离的XDA-5树脂。研究了用该树脂吸附分离杜仲叶中绿原酸和总黄酮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杜仲叶绿原酸和总黄酮的最佳分离工艺为:上柱液pH值为2-3,静态吸附时间8h,绿原酸最佳洗脱剂为10%~15%乙醇溶液,黄酮洗脱剂为50%-70%乙醇溶液,流速为每分钟流出液体积相当于吸附剂体积的8%;2)10%~15%乙醇洗脱液经真空浓缩后,其固形物得率为4.85%,绿原酸含量为36.65%;3)50%~70%乙醇洗脱液经真空浓缩后,其固形物得率为4.98%,总黄酮含量为28.34%。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在沈阳地区采用地膜覆盖方法进行杜仲育苗的试验情况。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育苗较对照育苗的出苗时间提早14-15d,出苗率提高24.0%-26.6%。1年生苗平均增高15.2cm,地径增粗0.12cm,幼树越冬受害率降低10.6%。  相似文献   

13.
杜仲优树根萌苗返幼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康健  王姝清 《林业科学》1991,27(5):555-559
优树根萌苗是从根周皮内潜伏芽中产生,因此消除了原选优树的成熟效应(老化)、位置效应(斜长)和母树年龄差别,从而使幼树恢复了幼年性、一致性和可比性,为无性系测定和无性系造林创造了条件。所以,用根萌苗来繁殖优树已成为目前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杜仲优树的繁育中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并对杜仲优树根萌苗的返幼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杜仲蒸腾强度和气孔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 4a生人工杜仲林叶片的蒸腾强度和气孔导度进行测定和分析 ,结果表明 :(1)在晴朗和晴 -多云天气日 ,叶片蒸腾强度日变化呈双峰型 ,在阴天天气日 ,则呈单峰型 ;(2 )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与蒸腾强度基本一致 ;(3)蒸腾强度与光量子密度、饱和水汽压差、水面蒸发等气象因子之间 ,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4)鉴于水面蒸发的测定比较方便、简单 ,因此 ,利用日水面蒸发测定值和叶面积指数去估算杜仲蒸腾耗水量 ,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杜仲叶提取绿原酸的中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间试验,利用以下工艺流程从杜仲叶中制得绿原酸纯品:40%乙醇提取(80℃,2h,l:16料液比,提取2次)→制备浸膏(真空浓缩,80℃鼓风干燥)→加水转溶(4次)→铅盐沉淀(每100g杜仲叶用140g乙酸铅)→解析绿原酸(20%H2SO4)→乙酸乙酯萃取(约20次)→浓缩析出粗品→重结晶得纯品,平均得率0.53%,纯度98.35%。研究中还发现杜仲叶中不含异绿原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