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贺兰山西麓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沉积模式对比研究,确认贺兰山山前混杂堆积为泥石流沉积。据下更新统孢粉分析,早更新世山地植被同东部有较多联系,平原区有两个以草本为主及两个以灌木为主的植被演化阶段,所反映的古气候为干冷及温干的交替;与地层相对应,冷期有巨砾层形成,温干期形成粘土砾石层。晚更新世、全新世有多雨气候波动,腾格里沙漠中成百的湖泊分布,成因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2.
罗布泊地区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环境研究的热点,在罗布泊干湖周边,保留有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为此,在罗布泊西北缘,针对区域地层构造分布特征、构造活动事件序列、湖泊沉积物及堆积土层中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定量/半定量地重建了第四纪环境和气候变化,解析了未来可能再度出现的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可能性。研究表明:本区第四纪以来主要有767~531 ka、255~158 ka和43~34 ka 3次较大规模构造活动,影响了罗布泊干湖近代的地形地貌分布特征,也影响湖面变化;研究区所处基岩剥蚀台地,地貌由剥蚀准平原化向平原化演化,通过基岩剥蚀夷平雏形时间和周边石质文物估算,剥蚀率为0.09~1.2 mm·ka~(-1)。总体上,该区域的干旱化趋势仍会持续。  相似文献   

3.
通过回顾河套盆地第四纪地层研究历史,针对该区收录的1100条钻孔资料进行了系统地编研,对河套盆地第四纪岩石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地层区划、沉积序列厘定及邻区地层对比。研究认为:河套盆地第四纪岩石地层可划分为临河凹陷、西山咀隆起、三湖河凹陷、包头隆起与呼和凹陷等5个地层分区,其沉积序列包括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部、中更新统下部、上更新统及全新统等5个岩组。该地层划分方案具有区域岩石地层对比意义。中更新统上部湖相淤泥质粘性土层具有穿时性,其对区域地层划分对比与第四系含水层组划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套盆地1100条钻孔资料的岩性岩相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区第四纪沉积相特征及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研究认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临河凹陷以湖泊沉积环境为主,三湖河凹陷以河流沉积环境为主,呼和凹陷为局限性河湖沉积环境,西山咀隆起与包头隆起都以古隆起剥蚀为主,全盆地沉积环境为局限性河湖,中更新世早期黄河已流入该盆地;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全盆地形成了内陆封闭性咸水-半咸水湖盆,黄河为内流河;自晚更新世中晚期以后,随黄河逐渐外流,河套地区进入到准平原化过程,由湖泊沉积转为以冲积作用为主的河湖交替演化,最终以河流及山前冲洪积作用为主。晚第四纪河套盆地东西部沉积环境差异受区域构造及沉积古地理格局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全球主要现代干燥半干燥沙区晚第四纪流沙的扩展与固定,今日沙丘活化、沙化的气候背景,人类开发沙区与沙丘活化、沙化的关系;提出沙区湿润期与干燥期的概念及沙区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巴丹吉林沙漠第四纪研究评述与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巴丹吉林沙漠第四纪研究倍受地学界的关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一些主要问题的认识和结论上,分歧和争论极大。在综合分析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第四纪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和讨论,指出了这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分歧和相互矛盾的原因。在沙漠形成的时代上,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对沙漠部分地区的地层断代和沙丘浅部的测年,尚没有系统的工作,为此这里特别对影响沙漠时代研究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关于高大沙山和其间湖泊的形成机制,前者有多因素理论和地下水理论,后者有沙山间负地形理论说和断裂构造理论。尽管这些理论的依据和手段主要是运用不同的地球化学元素来示踪水源,但得出的结论迥异。通过对这些结果的分析,认为彼此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的证实。湖泊水源争论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沙漠地貌、下部地质、沙山钙结层和植物根套的综合研究所致,沙漠下部地质的进一步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沙漠气候及其演化的研究上,西风环流和东亚季风对沙漠的形成和演化的影响程度还不清楚。最后对巴丹吉林沙漠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末次冰消期以来古猪野泽湖相地层沉积学及湖面波动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古猪野泽地区的青土湖剖面、西渠剖面、沙坑井剖面、九坨墚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野外地貌考察、剖面地层对比,作者认为古猪野泽最高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313~1315m,气候变化自末次冰期以来共经历了2个成湖期(13000~9500 yr BP、6700~1100 yr BP)。9500~6700 yr BP期间,本区域基本都沉积了风成砂,湖泊岸堤的14C测年均未发现早全新世高湖面的证据。通过地球物理化学指标分析及可靠14C测年,重建了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历史:15800~13000 yr BP,为冷干的气候环境;13000~9500 yrBP,为凉湿的气候环境;9500~6700 yr BP,为暖干的气候环境;6700~4300 yr BP,为暖湿的气候环境,其中6700~5650 yr BP为气候最适宜期;4300~2700 yr BP,为干旱/湿润的过渡时期;2700~0 yr BP,为干旱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8.
极端降水事件导致的严重灾害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气候变化与极端降水之间的关系成为广泛关注的科学前沿问题之一。文中通过对比1981-2010年美国、欧洲、中国、巴西和印度的年际和年代际的暴雨雨量、暴雨雨日和暴雨雨强,来分析在不同城镇化发展速度国家的暴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暴雨雨量、暴雨雨日和暴雨雨强在这五个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增加趋势,并且整体上在中国、巴西和印度的增加显著高于美国和欧洲。基于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气海洋等气候因子不能完全解释暴雨在五个地区的增加趋势。因此,文中引入国民生产总值(GDP)、城市化率(UR)和黑炭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作为快速城镇化的表征因子与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暴雨雨量、暴雨雨日和暴雨雨强做相关和散点图,结果表明在GDP、UR和AOD增长速率较快的中国、巴西和印度,暴雨雨量、暴雨雨日和暴雨雨强与GDP、UR、AOD的相关性明显高于美国和欧洲。因此,城镇化发展速率越快,越有可能触发大面积暴雨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基于RS与GIS的包头市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服务半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休闲游憩服务半径是反映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的指标之一。以包头市建成区为典型的研究区,使用缓冲区分析法、引力模型法、费用加权距离法等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了包头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结果表明:包头市公园绿地服务分布较合理,但布局仍有不足;问卷调查表明,包头市居民选择公园是为了锻炼身体和休闲游憩,距离因素是影响居民游园的主要因素。该研究为未来包头市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可供决策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对于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构建协调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运用ESDA方法和传统统计分析法,对1991-2011年内蒙古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东地区与蒙中和蒙西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各区域内部相对差距逐渐缩小;处于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区域逐渐增多.为促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应加大对东部地区政策倾斜,同时东部地区应该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大东北经济区.  相似文献   

11.
加权和分析法在生态城市发展中的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是针对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从区域实际出发对整个系统的经济发展与布局、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揭示出系统结构、功能现状、存在主要问题、系统发展的趋向,尤其是评价系统发展的可持续协调度。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遵循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生态原则,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从本区域特点出发,选择能全面反映该区域具有较强影响,制约生态环境变化的经济社会要素指标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要素指标,建立本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权和分析法比较、分析和量化研究,对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整体状况的真切了解和全面、有效、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度做出合理判定。通过包头市五个年份的发展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看出,包头市发展协调度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分别为0.26、0.44、0.56、0.589、0.589、0.924。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处在从非常不协调、不协调、不太协调向比较协调阶段过渡。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呼伦湖沉积物营养元素分布及环境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呼伦湖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营养元素(TN、TP和TOC)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表层沉积物进行了营养元素的环境评价和重金属的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新开河、乌尔逊河及克鲁伦河入湖点(A10、F9、I2)营养元素的含量均低于其它采样点,且TOC与TN和TP的环境行为近似,说明TN和TP的沉积与生物有机质的沉积相伴随;呼伦湖沉积物碳氮比的均值约为10.2,说明内、外源有机质基本达到平衡状态。通过对沉积物的环境污染评价发现,呼伦湖沉积物有机污染较轻,仍处于较清洁状态,但有机氮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地积累指数评价显示,主要污染元素为Cd和As,Hg、Cu和Zn属于无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阿拉善腰坝绿洲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是荒漠区适宜多种生物共同生息繁衍的地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干旱区绿洲赖以生存的地下水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内蒙古阿拉善盟腰坝绿洲为研究区,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全面系统地研究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空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绿洲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TDS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具有典型的水平分带性分异规律,季节性变化差异大,水动力条件逐渐变差,C l-、Mg2+、Na+离子等高盐分离子逐渐富集,易溶盐逐渐累积,水体总体向咸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14个气象站的1961-2012年牧草生长季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滑动平均法、最小二乘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各气象站点牧草生长季内降水量和SPI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反距离权重法(IDW)分析该区域牧草生长季干旱的空间演变特征,最后结合加权马尔科夫模型对区域未来干旱状态进行预测。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锡林郭勒地区牧草生长季干旱化程度有所升高,牧草生长季总降水量以1.92mm/10a的速度减少,SPI指数以0.06/10a的速度降低,但二连浩特与东乌珠穆沁旗站点的降水量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区域干旱整体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牧草生长季干旱状况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加重,尤其是区域东南部最为严重;对区域未来牧草生长季干旱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区域2013-2016年干旱化程度会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5.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s and sources of heavy metals in soils and assessing ecological risks are fundamental tasks in th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pollution in mining areas.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244 sampling sites around a typical lead(Pb) and zinc(Zn) mining area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nd measured the content of six heavy metals, including cuprum(Cu), Zn, Pb, arsenic(As), cadmium(Cd), and chromium(Cr). The ecological risk of heavy metals was comprehens...  相似文献   

16.
Lak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ustaining the ecosyste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but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water quality in lakes so far remain unclear.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changes in water quality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seven lakes (Juyanhai Lake, Ulansuhai Lake, Hongjiannao Lake, Daihai Lake, Chagannaoer Lake, Hulun Lake, and Wulannuoer Lake) across the longitudinal axis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of Inner Mongolia. Large-scal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trophic level index (TLI (Σ)),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lakes in Inner Mongolia were weakly alkaline. Total dissolved solids and salinity of lake water showed obvious zonation characteristic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ain pollutants in lakes, with high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being of 4.05 and 0.21 mg/L, respectively. The values of TLI (Σ) ranged from 49.14 to 71.77, indicating varying degree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phosphorus was the main driver of lake eutrophication. The lakes of Inner Mongolia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lakes to the west of Daihai Lake and lakes to the east of Daihai Lake in terms of salinity and TLI (Σ). The salinity levels of lakes to the west of Daihai Lake exceeded those of lakes to the east of Daihai Lake, whereas the opposite trend was observed for lake trophic level. The intensity and mode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were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ake water quality. It is recommended to control the impact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on the water quality of lakes in Inner Mongolia to improve lak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water quality in lakes of Inner Mongolia, which can be used to develop strategies for lake ecosystem protection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7.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在空间呈现不均衡的两核集聚分布;2)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的规模度与优越度较低;3)内蒙古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与捷夫模型构建的简单理想状态差异很大,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陈新  周洪友  马玺 《植物保护》2009,35(5):114-117
2005—2008年调查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7个盟市的20个春小麦种植区,共采集分离并鉴定了255份根际土壤和根系。调查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在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等地区都有分布。其中,在乌兰察布市的察哈尔中旗、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农科院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场禾谷孢囊线虫虫口密度最大,每250 g土壤的孢囊平均含量分别达到了38.4、29.4个和16.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