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明栽培管理措施与黄淮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关系,采用田间实地调查法研究了灌水、施氮、落谷密度和防虫网处理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影响,并对黄淮区主要水稻品种进行抗(耐)病筛选。结果表明,秧田期减小落谷量和施氮量,发病率最高可分别降低78.5%和77.7%;水稻抽穗前采用浅湿灌溉与深水处理相比,发病率最高可降低70.3%;秧田期防虫网处理与无防虫网相比,发病率最高可降低87.6%;分蘖期不施氮肥处理较过量施氮发病率最高可降低83.5%。黄淮区主要品种抗(耐)病性存在显著差异,抗病和产量性状都较好的品种为新稻20和苏秀10号,而金粳18可能对该病具有较强的耐害性。因此,在黄淮稻区,采用浅湿灌溉方式,适当减少施氮量和落谷量,秧田期采用防虫网处理,并选择抗(耐)病品种,可减轻黑条矮缩病对水稻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危害损失动态与模型预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历史上几度流行成灾,研究探讨该病发生为害与预测预报,对有效防控该病流行,确保水稻丰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桐庐1971—2014年和近年温岭、温州多地该病发生流行情况、为害与损失、影响发病流行因素的调查分析,基本探明了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历史动态,即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为该病重发流行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10多年为偏轻发生为害阶段,近2年病害又趋上升态势;揭示了该病各病情指标与为害损失关系,建立了水稻初发病期、激增期和稳定期为害损失模型,初步提出了该病的防控指标为水稻株发病率5%、叶发病率3%;分析研究了该病发生程度与气候因子关系,组建了中长期预测模型,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3.18%,为指导病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永修县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江西永修县2009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全县共有23个晚稻和一季晚稻品种发病,发病面积230hm^2,品种间发病率9.0%~74.3%。对该病的症状特点进行了观察记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仙居县地处括苍山麓 ,是典型的山区县。水稻细条病发生始见于 1 987年 ,现已上升为杂交水稻的主要病害。杂交中晚稻常年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70 %以上。一般田块损失 5%~ 2 0 % ,重病田块损失3 0 %~ 40 % ,且病害发生有不断加重的趋势。为进一步开发和做好水稻细条病的综合治理工作 ,我们对该病发生流行的因子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流行因子分析1 .1 病源(1 )初侵染来源 :带病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其中带病种子既是初侵染源 ,又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县细条病始见于 1…  相似文献   

5.
利用早熟组和晚熟组各8个水稻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进行两年田间试验,分析生育期与稻曲病严重度的关系,同时采用晚熟组5个品种分析田间厚垣孢子数量、播期与稻曲病发生严重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田间菌量与稻曲病田间发生的严重度呈显著正相关。早熟组各水稻品种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晚熟组各水稻品种,2005年晚熟组和早熟组品种的病穴率、病穗率和病粒率分别为76.3%、26.6%、4.6%和5.4%、0.8%、0.02%,2006年分别为75.7%、29.8%、4.7%和16.8%、3.3%、0.08%。此外,在上一年田间遗落菌量多的田块中各水稻品种稻曲病的发生程度显著高于菌量小的田块。晚熟组水稻品种的发病严重度与播种期无明显的相关性。据此认为,以种植晚熟水稻品种为主的北方稻区,种植早熟品种或进行轮作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水稻恶苗病(Fusarium monilifome Sheld)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近年来,该病在东台市有逐年加重趋势,自然发病率一般在10%~30%,造成大量的死苗和枯、白穗,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带菌种子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药剂浸种具有操作简便、防病效果好的特点.笔者用3种药剂对水稻进行浸种试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刘洪梅 《植物医生》2007,20(5):34-3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ia Fang etal属国内植物检疫对象。该病传入兴义市郑屯镇时间较早,危害严重,发病稻田减产一般为15%~20%,为害严重的在50%以上,甚至绝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的发生为害已成为制约郑屯镇水稻单产提高、总产增加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8.
水稻普通矮缩病又称普矮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在兴仁县近几年来发生较为普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受害田块损失率一般在15%~20%,重者达30%以上。如何预防和减轻该病的发生,减少农民经济损失,已成为兴仁县植保工作中的又一重大课题。为此,兴仁县植保站从2006年开始对该病进行调查,摸索和总结了该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9.
姜涛 《植物医生》2011,24(2):5-5
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年来在兴义市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对水稻生产和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为了有效地防治该病的发生和为害,减少水稻损失,笔者现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是国内重要植物检疫对象。2002年在邳州市开始零星发生,以后由于感病品种面积大和施肥水平等原因,发生面积逐年增大,为害损失一般为5%~15%,重病田块达50%左右,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从2003年开始,笔者对细条病疫情进行监测和综防防治,至2006年基本控制了该病在邳州市的发生危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水稻上新发生的一种病毒病。在江西稻区过去只是零星发生,但近3年来.发生面积逐年上升.已成为为害水稻的重要病害。黑条矮缩病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发病后.一般减产5%-10%.重的30%-40%.个别田块甚至出现绝收。一旦发生该病,防治难度大,不少农户对该病认识不足.常常把发病后的水稻认为是不育株(杂株).引发种子质量纠纷,影响社会稳定。为了正确识别田问症状和有效防治该病.笔者现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类型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生理性病害,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该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水稻生产中,由于水稻赤枯病不被人们重视,导致该病发生逐年加重,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3.
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本文通过大田调查、田间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品种抗性、种植方式、播种期、播种地段和气象因子等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水稻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杂交稻发病最重,糯稻发病次之,常规稻发病最轻。同一类型的杂交稻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耐)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特优161’最感病,‘华优638’最抗病。抛栽田比移栽田和直播田发病轻。不同播种期显著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在化州稻区,播种早的发病重于播种迟的。晚稻秧田靠近早稻本田的田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重,秧田远离早稻本田的田块发病较轻。6月中旬-7月上旬降水日数、6月下旬-7月上旬相对湿度和8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等气象因子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4.
正沙洋县常年种植中稻5.3万hm2左右。近年来,随着水稻耕作制度的变化,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在部分乡镇发生,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该病在我县初次见病,主要在毛李镇零星发生,以后面积不断扩大,2015年发生面积近2 900hm2,主要分布沙洋县官当、后港、毛李、拾桥、纪山、曾集等乡镇,其他乡镇亦有零星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60%以上,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5.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icola)是极重要的检疫性病害。1987年该病首次在我省崇阳县出现,1990年该病在全省范围5个县市点片发生。鉴于水稻细条病对湖北水稻生产的潜在威胁,为有效控制和铲除该病害,在参考他人  相似文献   

16.
宣州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Genus Fijivirus)引起的新发生病害。该病以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播介体[1],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首次发现以来,在我国的发生范围逐年扩大,发生程度加剧。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于2009年首次发现该病的疑似病例,2010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病理室和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病理室检验,确定送检样本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水稻是本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2010年该病的局部暴发给本区的粮食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自2009年发现该病的疑似病例后,宣州区植保植检站就将其列为重点关注的监控对象。2010年,根据省植保总站的统一部署,对该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笔者仅对调查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该病的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孙正明 《植物检疫》1993,7(5):393-39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是国家规定的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发生以后,一般病田可减产10%~20%,重病田可达4~6成。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南部稻区呈传播蔓延趋势,已危及水稻生产的安全。尤其在杂交水稻制繁种基地,一旦发现该病,则直接影响水稻种子的使用,其后果更为严重。实践表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随带病种  相似文献   

18.
龙梦玲 《广西植保》2007,20(1):30-31
水稻叶鞘腐败病最早于1922年首次记载于我国台湾省[1].此后,在日本、南亚、东南亚各产稻国也相继有发生报道[2].该病是继水稻稻瘟病之后,又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3].本病主要引起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变劣,一般流行年份减产10%~20%,严重的可高达50%以上,有的甚至绝收.近年来,有关水稻叶鞘腐败病的研究报道较多,特别是在发生特点、防治等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19.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白背飞虱传播的一种水稻病毒病,近几年在万安县呈上升发生态势。该病发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病面积大,为害严重。2007年全县发生面积为3 000 hm2,平均发病丛率1.2%,2010年发生面积为5 000hm2,平均发病丛率2.4%,2013年发生面积为8 000 hm2,平均发病丛率3.1%。二是易感病品种多。  相似文献   

20.
陈曦  刘洪梅 《植物医生》2007,20(6):23-23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属全国植物检疫对象,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从分蘖期到灌浆期均可发病。近年来,该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造成水稻叶片枯黄,一般减产15%~20%,重的减产50%,甚至颗粒无收,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桩)是该病的初侵染源,农户每年都用强氯精浸种杀菌,但部分区域因病稻草(桩)未能及时处理,仍发病较重。为了探索处理带病稻草(桩)和清洁田园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控制效果,笔者2006年进行了该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