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针对造成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在景三个要素,提出了病原检测,清淤消毒,虾池纳水,苗种培育,水质调节,饵料投喂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4.
潮汕地区是广东省规模性池塘精养对虾工作起步较快的地区。1979年,由地区水产局技术人员在饶平试验养殖面积1.7亩,1982年市水产研究所在达濠开展了连片110亩生产性试验(全区养虾面积共227亩)。1982年南方三省养虾会议在汕头市召开,推动了我区养虾业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暴发性对虾流行病的现场观察徐启家,宋秀立,宋吉考(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266002)(乳山县母珠岛养虾场,264500)位于乳山湾最东端的乳山县母珠岛养虾场,现有31个养虾池,总面积2896亩。1993年6月上旬暂养分苗结束,转入养成阶段,对... 相似文献
6.
7.
93’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因和今后对策我国的对虾养殖业。从1978年全国海水养殖会议提出在沿海大面积推广人工养殖以来.15年来发展突飞猛进、目前,从养虾整个生产和总体技术水平看;对虾养成(商品虾养殖)。人工育苗和亲虾越冬基本都是成功的。对虾病害尽管是...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市养殖对虾大面积暴发传染性流行病,而且发病率高、病害来得早、范围广、损失大是我市养虾史上所罕见,使我市对虾养殖业又陷入困境,广大虾农因之大伤元气而情绪纸落,对搞好今后的对虾养殖生产信心不足。为了探索养虾防病新技术,为广大虾农提供成功范例,针对虾病主要是由于环境等外界不良因子的诱发, 相似文献
9.
通过人工投喂感染试验,观察了中国对虾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后出现的特殊外观病症,即与健康虾截然不同的空胃和拒食,在现场利用这种外观症状作排外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以简便,快速地判断出池虾群体中有无病虾,同时根据统计发病虾的概率,也可以了解群体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10.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用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对健康虾进行人工投喂感染。同时,从病虾中分高毒种,毒种液经滤纸、0.45μm和0.22μm滤膜过滤,各滤液对健康中国对虾进行注射、浸泡、和共居感染。结果显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可通过投喂和注射感染健康对虾。浸泡和共居的方法均不能感染健康对虾,说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对虾的摄食。病原体对乙醚和56℃30min处理敏感,不易通过0.22μm滤膜。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1994年-1995年大连地区由杆状病毒引起的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实验中国对虾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病虾和人工感染的虾组织病理相同,在胃、皮下、类淋巴、造血组织、鳃、中肠、后肠、肝胰腺、心脏等组织器官的上皮细胞、干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中都可观察到显著胀大,呈空泡状或被苏木精浓染的细胞核。胃是病理变化出现最早且最严重的器官。在电镜下,胃、甲壳下上皮细胞核中可见大量长270~350nm,宽100~120nm的杆状病毒颗粒,细胞核、线粒体出现胀大,嵴断裂、消失情况。干细胞、上皮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细胞为靶细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血液病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患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进行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与健康虾比较,自然发病与人工感染病虾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含量减少,而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增加。对人工感染试验病虾跟踪检测显示,对虾在病毒感染后24h,出现AKP升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含量下降,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出现变化的血液指标增多,变化幅度也急速增加。结果表明,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是杆状病毒急性感染后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患病虾在营养物质代谢、抗病力、消化、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生理功能迅即受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3.
1993年大连市旅顺口区对虾养殖未发生暴发性流行病原因的初步分析严隽箕(辽宁省大连海洋水产研究所116023)关键词:对虾养殖,暴发性流行病,原因,分析1993年4月份以来,全国养殖对虾大面积暴发传染性流行病,首先是广东、福建、继而迅速蔓延到浙江至辽... 相似文献
14.
天津厚蟹感染对虾杆状病毒及对虾暴发性流行病防治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sinensis Rathbun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的研究结果,并根据天津厚蟹的分布与发病虾池关系的调查资料,提出为防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就从防止天津厚及其它底栖、穴居虾蟹类进入虾池入手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1993年暴发性虾病流行情况和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养虾业应采取的方针、策略和方法,探讨了适合当地情况的养殖模式和技改课题。 相似文献
16.
虾(罗氏沼虾)鱼混养初试和效益1993年4月10日,水库渔业研究所在广西扶绥汪庄水库坝下池塘进行虾鱼混养试验。结果亩产罗氏沼虾68.42公斤,商品鱼104.21公斤,饲料系数2.50,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经济效益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我们最早于1986年10月在崇明县大同养殖场发现,当时引起异育银鲫大批死亡,因病鱼体表充血、腹部膨大、腹腔内有积水、溶血,因此称为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随后不仅在上海各郊县流行,至今已在全国近20个省、市广为流行,流行季节也从最初的10月、11 相似文献
18.
1994年浙江省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及传播途径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T—E染色、单克隆抗体的ELISA现场诊断、组织切片和H—E染色和电镜观察等不同方法对1994年浙江省乐清和温岭两地区虾池及海区样品进行了现场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说明,1994年浙江省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实质上是杆状病毒性的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原为HHNBV。检查到的HPV不是这场暴发病的病原。对非对虾类生物和对虾鲜活饲料的单抗ELISA检测表明,海区张网饲料可能是1994年浙江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虾池中除对虾外,其它甲壳类生物在该病的传播上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生物除了可能传播HHNBV外,还可能传播HPV。 相似文献
19.
鱼类暴发性出血病是近10年来在我国淡水养鱼区的主要流行病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病情持续,病势凶猛,且用常规药物防治往往难以收效,有时还致病情恶化加重。据调查,其发病原因为:①养殖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已普遍较以前加重;②感染该病的主要病原体如气单胞杆菌产生变异,其内毒素的毒力增强;③病原体 相似文献
20.
大连普兰店湾养虾示范区虾病诱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6-8月,对普兰店湾地区宏升养虾汤发病虾池,未发病虾池,池外海水进行了5面水环境因子的定期跟踪检测。测定发现:普兰店湾海区,在对虾流行病暴发期间,外海水中,约每半月出现1次持续时间为48小时左右的高氨氮现象。结果表明:虾池纳潮时,内,外海水PH值相差较大,外海水氨氮严重超标,是诱发已潜伏感染病毒的对虾安病致死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