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种业导刊》2013,(5):38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历经五年的努力,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结束了小麦没有组装基因组序列的历史,标志着我国的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该项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食用豆课题组培育的优质高产中红6号小豆新品种和中绿12号、中绿13号绿豆新品种,于日前通过了北京市鉴定。中红6号为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大粒型小豆新品种,适宜在北京及生态条件类似地区种植。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良好,早熟,植株直立,株型紧凑,成熟荚黄白色,子粒饱满、鲜红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黄淮海玉米新品种展示试验,与当地主导品种郑单958进行对比,分析了参展玉米新品种的生育进程、植株性状、果穗性状及产量,并选出中单585、中单864、中单579、中单856、中单651、中单553等6个增产品种,为进一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5月12日,大同市农业委员会总农艺师刘建斌带领大同市6家杂粮龙头企业来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洽谈杂粮产业研发合作事宜。作科所所长刘春明、书记孙好勤、副所长范静及有关专家出席了座谈会。刘春明所长致欢迎辞,他向客人介绍了我所的历史沿革,在作物科学领域取得的系列成就,以及我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利用水稻粒型突变体lg1-D,发现通过调控OsUBP15基因表达量可以改变水稻粒宽。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粒型是决定水稻籽粒重量,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水稻粒型性状的研究对提高稻米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利用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35,揭示了SPL35基因参与调控植物细胞死亡和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为改良水稻抗病性奠定了基因和材料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2月1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生物技术学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成功在水稻中实现靶标基因高效单碱基定点替换。该研究对开展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鉴定、复杂农艺性状的调控网络解析和新种质创制,加快农作物遗传改良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2016年12月9日在线发表在Cell子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杂志上。  相似文献   

8.
<正>从农业部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航麦247、轮选99和中麦1062分别通过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定。航麦247(国审麦2016029)是我国通过航天诱变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的首个适应北部冬麦区的国审小麦品种。冬性,株高69.4cm,全生育期253d,平均667m~2产508.1kg,适宜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北部冬麦区中等以上肥力水地种植,也适宜新疆阿拉尔冬麦区种植。轮选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2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内蒙古禾为贵种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研发协议,开启了我所在全国谷子果转化、直接服务三农的合作研发新模式。作科所副所长李新海、党委书记孙好勤以及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刁现民研究员等人出席了签约仪式。根据本次协议内容,内蒙古禾为贵种业有限公司将在当地为作科所提供高质量的科研用地和配套设施,并在谷子品质改良及育种、新品种产业化营销等方面与我所开展合作,为提升作科所在谷子主产区的研发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加强我所科研成果的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小麦害虫研究组在Gigascience(生物1区,3年IF 7.2)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chromosome-level draft genome of the grain aphid Sitobion miscanthi的文章,首次报道了狄草谷网蚜S. miscanthi的基因组组装和解析工作。借助于先进的第三代测序平台Pacbio完成了狄草谷网蚜廊坊种群(Langfang-1)的基因组测序,成功组装出该蚜的基因组精细图谱草图,并进一  相似文献   

11.
《种子世界》2011,(1):50-50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透露,“莲藕基因组计划”正在武汉进行,目前该项计划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基因提取筛除工作,未来2年将绘制出世界第一份莲藕基因组精细图。  相似文献   

12.
小麦D基因组产量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粗山羊草是普通小麦的D染色体组供体,为了寻找粗山羊草中对小麦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有益的基因,通过对四倍体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合成的双二倍体Am6-1和普通小麦品种Ph85-16的回交一代进行产量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发现粗山羊草的D组染色体对小麦的产量性状具有显著影响,千粒重、穗长、穗粒数和每穗小穗数明显高于Ph85-16;同时利用130对SSR引物对几个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L位点进行了定位,初步寻找到4个主效QTL,它们分别为与穗长相关的QSl.sdau-5D,其贡献率为31.58%,与株高相关的QPh.sdau-1D,其贡献率为25.38%,与穗粒数相关的QGs.sdau-5D,其贡献率为44.65%,与千粒重相关的QTgw.sdau-3D,其贡献率为61.62%。  相似文献   

13.
<正>植物器官的生长和发育取决于生长刺激和抑制之间的微妙平衡。果实大小和形状是影响产量和商品价值的重要农艺性状。葫芦科是一个非常大的、多样化的植物家族,为人类提供许多重要的蔬菜和水果。研究表明,葫芦科果实由下位子房发育而来,并因为极端多样的果实大小和形态而闻名(从小到巨大,从扁圆到伸长)。然而,调控果实生长平衡,实现最终果实大小和形态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与叶锈菌互作前后基因组甲基化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使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分析两种小麦材料近等基凶系TcLrl9及其感病亲本Thatcher 的甲基化水平,同时比较了苗期接种叶锈菌生理品种THlTr前后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模式.60对选扩引物对接种前后的小麦DNA进行全基因组筛选,共得到3 554个片段.其中998个片段是两种甲基化模式中的一种,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9及其感病亲本Thatcher的甲基化水平约为28.1%.在所有的引物中,并没有直接分离得到接菌前后的甲基化模式的差异.结果初步表明,叶锈菌可能并没有诱导植物基因组DNA胞嘧啶位点的甲基化模式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8家单位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谷子单倍体型图谱的构建和4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相关成果于6月24日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标志着我国在谷子遗传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据项目负责人、作科所刁现民研究员介绍,谷子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又称为粟,脱壳后为小米,在我国北方有超过万年的栽培史。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志1,月对作4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农业部种子局副局长吴晓玲、海南省南繁局局长寇建平等有关领导同科所南繁基地建设和种业科技创新等进行了现场调研。袁副组长听取了作科所在南繁基地的建设投入与运行情况,详细了解了由我所作为秘书长单位的国家玉米、大豆、小麦三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组织实施进展情况。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由17家科教单位、27家种子企业组成,两年来,联合体鉴定玉米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18.
小麦(T.aestivum L.)D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小麦是一个异源六倍体物种,具有ABD三个染色体组,D染色体组在来源和进化过程中都与A、B染色体组不同,D染色体组来自于粗山羊草,含有丰富的抗病、抗虫、抗寒、优质等有益基因,因此D染色体组的研究对小麦的产量、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长期的定向遗传改良,我国普通小麦的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狭窄,特别是在D染色体组上尤为突出。一些对作物产量和品质有益的基因未被挖掘利用。本文对小麦D基因组的起源、遗传多样性和拓宽遗传基础的方法及基因定位等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7月15日,《自然》子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金志强牵头完成的题为Musa balbisiana genome reveals subgenome evolu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绘制了双单倍体香蕉野生种Pisang Klutuk Wulung(BB基因组)的精细基因组图谱,对9份香蕉种质材料进行了重测序,并对44份香蕉样品进行了转录组测序,获得了香蕉B基因组的高质量基因组,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何中虎研究员主持完成的"CIMMYT小麦引进、研究与创新利用"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据悉,我国小麦育种可用亲本资源短缺和品种对白粉病与条锈病的抗性频繁丧失是制约我国小麦育种研究的两大关键问题,从1990年起,何中虎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系统开展了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