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子标记选择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40和Pib聚合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多个抗病基因聚合的水稻品种是提高其抗病广谱性和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40、Pib的特异PCR标记,对含有Pi40、Pib的水稻品系复合杂交F250个植株进行检测,从中选择到Pi40、Pib双基因聚合的抗病植株28个,为持久、广谱抗病水稻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据中国科学院通报,2月2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与合作者完成的关于水稻持久广谱抗病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antagonistic receptors confers rice blast resistance with yield bal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克隆了持久广谱抗稻瘟病基因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了"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其中2项农业领域成果均与水稻稻瘟病有关。1.水稻新型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发现与机制解析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分子生物技术手段鉴定并克隆了抗病遗传基因位点Bsr-d1,揭示了该位点具有抗谱广、抗性持久、对水稻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等特征。该研究成果一方面极大丰富了水稻免疫反应和抗病分子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前沿科技     
正新研究揭示水稻广谱抗稻瘟病防卫机制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团队在水稻广谱和持久抗稻瘟病机制研究中又获新突破。该研究发现,植物中存在一类新的转录因子家族,被他们命名为RRM,这类RRM因子可以与抗病受体PigmR等互作,进入细胞核激活下游的防卫基因,从而使水稻产生广谱  相似文献   

5.
水稻稻瘟病部分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一般分为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相对完全抗性而言,部分抗性属数量性状,受抗性QTLs控制,具有抗扩展和减轻病害的作用,呈现广谱持久抗病的特点。迄今已鉴定和定位了300多个抗性QTLs位点,并克隆了2个主效和3个微效QTLs。本文概述了水稻稻瘟病部分抗性基因定位与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利用部分抗性培育广谱或持久抗病品种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不断发掘和鉴定新的抗性基因,从而克隆和利用广谱持久抗性基因,选育水稻广谱抗稻瘟病新品种,解决稻瘟病危害。根据已克隆的水稻稻瘟病广谱抗病隐性等位基因pi21的序列设计分子标记Pi21-1,对育种上高频率使用的广亲和品种02428进行PCR扩增,测序比较分析发现了新的等位基因类型,同时对广亲和品种02428进行田间稻瘟病接种鉴定,苗期鉴定结果为免疫,从而鉴定了一个广谱抗稻瘟病的新等位基因pi21t,为水稻广谱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有利资源。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能够快速明确目标品种中所携带目标基因的等位基因型,从而加快水稻广谱抗稻瘟病育种的进程,提高抗病效率。  相似文献   

7.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包括基础抗性和主效基因抗性。基础抗性表现中等抗性水平,但具有广谱持久的特点。近年来,随着PTI-ETI理论框架的建立和植物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的发展,稻瘟病基础抗性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发掘并利用基础抗性基因资源,已成为人们培育广谱持久抗病水稻品种的一种共识。本文综述了水稻抗稻瘟病基础抗性机制,尤其是水稻抗稻瘟病PTI机制,水稻抗稻瘟病基础抗性基因/QTLs鉴定、克隆和应用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同时探讨了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9.
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AR)是植物受到病原菌侵染而产物的防御反应植物广谱抗病性的理论基础.进行水稻广谱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对水稻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了植物广谱抗病性的理论基础、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A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在植物基因工程育种中所应用的一些广谱抗病基因的特点,并对水稻广谱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最后对水稻广谱抗病基因基因工程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子预44中抗稻瘟病基因Pi-zy3(t)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病害。广谱持久抗瘟品种的培育和利用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广谱持久抗性分子机制还不清楚。子预44是一具有广谱持久稻瘟病抗性的云南地方粳稻品种,对其抗瘟基因的鉴定将有助于揭示其抗瘟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利用子预44和感病水稻江南香糯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稻瘟病菌株LP33苗期喷雾接种亲本预44、江南香糯及F2代单株,对其抗性进行评价和主效抗瘟基因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子预44表现高抗,江南香糯高感;F2群体稻瘟病抗感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即子预44对LP33的抗性为单显性基因控制的抗性遗传,并将该基因暂定名为Pi-zy3(t)。进一步利用SSR分子标记将Pi-zy3(t)定位在水稻第六号染色体RM276到RM3827之间,为进一步的基因克隆和抗病机分子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利用子预44进行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资源分析是抗病育种的重要工作。本研究利用与广谱持久抗性基因Xa7和Xa2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并接种白叶枯病Ⅳ型菌进行田间抗性分析。结果显示,有32份资源携带Xa23,仅有2份资源携带Xa7,其中来自广东省内的资源分别为28份和1份;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的资源有47份。本研究为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具有广泛性和毁灭性的水稻病害。目前通过抗病亲本杂交聚合培育持久广谱的稻瘟病抗性品种是水稻稻瘟病防治最经济环保的途径,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水稻育种亲本抗性基因分布的研究是分子辅助聚合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36个育种亲本为实验材料,进行苗瘟和穗颈瘟鉴定,结合特异性分子标记Pid3、Pita、Pikm、Pib、Piz,研究这些育种亲本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情况。同时,对恢复系材料蜀恢498的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km扩增测序并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分析,初步在分子水平分析抗病基因与抗病表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 其主效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我国很多稻区表现广谱持久的稻瘟病抗性, 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水稻育种和生产。本研究选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及其等位基因的功能标记, 在对22份分别已知抗病基因Pi-ta和Pi-b以及感病基因pi-ta与pi-b组成的水稻品种检测验证基础上, 建立了2套稻瘟病基因多重PCR体系: 体系I同时检测抗病基因Pi-ta与Pi-b, 体系II 同时检测感病基因pi-ta与pi-b, 并利用2套体系对336份高世代育种材料进行检测, 与单标记检测结果比较, 表现稳定可靠, 重复性好。本研究构建的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可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快速评价和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4.
由黄单胞细菌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而广谱持久抗病品种的培育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利用Xa21的优化功能标记与苗期白叶枯病抗病鉴定,将目前抗谱最广、抗性最强的两个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Xa21与Xa23聚合到杂交稻重要恢复系明恢86,从2138株F2分离后代里,最终得到9株Xa21及Xa23基因的聚合植株。本研究可为紧密连锁的基因聚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克隆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由于稻瘟菌小种的变异快,垂直抗性基因难以持续控制稻瘟病的危害,因此,定位和克隆广谱持久的稻瘟病抗性基因,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理,结合分子育种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将是今后解决稻瘟病抗性育种最有效的途径.本文综述了水稻和稻瘟病菌之间的互作,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目前已经定位了73个稻瘟病质量抗性基因,其中9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已经被克隆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定位了至少11个QTL以及稻瘟病抗性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及其在水稻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改良水稻抗稻瘟病的策略及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转基因技术是改良水稻稻瘟病抗性的有效途径。已有研究证实通过某些抗病基因、抗真菌蛋白基因、杀菌肽基因的转基因,可以培育出获得对稻瘟病广谱抗性的水稻品种。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的进展评述了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改良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利用主效抗病基因改良水稻品种一直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抗病策略。但是因为病原菌的变异,有些主效抗病基因的抗性容易丧失,利用具有持久抗性的抗病基因改良农作物一直是育种家的育种目标之一。在已经被利用的主效抗白叶枯病基因中,Xa4基因是应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克隆及育种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水稻病害,抗病品种的培育和种植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而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则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核心。本研究就稻瘟病抗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克隆及育种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稻瘟病广谱抗原和抗病基因、隐性抗病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近一半的抗病基因是通过F2分离群体鉴定的,目前已定位的稻瘟病主效抗病基因超过86个,微效基因约350个,应用图位克隆等方法,20个稻瘟病主效抗病基因和2个微效基因已从不同的水稻品种中被克隆。这些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是有效开展稻瘟病抗性分子育种的基础。最后,结合笔者从事水稻稻瘟病抗性遗传的工作实践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各类型抗性基因的生产应用,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最终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龙S是一个广谱抗稻瘟病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精细定位其主效抗性基因,对于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来自国内外的41个稻瘟病菌系通过接种鉴定方式对龙S进行了稻瘟病抗谱分析,结果显示龙S的抗性频率为100%,对其中39个菌系表现高水平抗性,与Pi9的携带品种75-1-127抗性频率和抗病级别基本相当。群体遗传分析表明龙S的抗性基因表现为显性遗传方式,对于不同菌系龙S表现出不同的抗病遗传模式,其中龙S对稻瘟菌系318-2的抗性由单基因控制。通过抗病亲本龙S与感病亲本日本晴构建F2分离群体,采用BSA (bulk segregant analysis)及RCA (recessive class analysis)分析方法,将龙S的主效抗病基因精细定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SSR标记M1-M2所在的1.31 cM区间,与已克隆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5位于相邻的染色体区域。抗谱分析表明,龙S与Pi5、Pii单基因系的抗性频率差异明显,抗谱较后二者更广。龙S主效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为进一步揭示其与Pi5、Pii的等位关系以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病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8):2638-2643
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基因选育抗病品种可以安全有效地防治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技术可实现快速精准地定向培育含抗稻瘟病基因的抗性品种,但针对不同遗传背景育种材料开发设计特异性的分子标记是MAS育种的重要基础。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2已被证明高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稻瘟菌生理小种。本研究开发设计了1个新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2的共显性特异分子标记Pi2CM1,可有效区分Pi2与其等位基因Pi9、Pigm,对22份核心育种材料表现出100%的多态性,为利用MAS技术定向培育含Pi2抗病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