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深化对发展旱区农业战略地位的认识,增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紧迫感 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50%以上的耕地受到干旱的威胁,涉及近1100个县市,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3%.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是个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干旱缺水严重的省份.多年来,吉林省十分重视旱作节水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工作,形成了适应吉林省特点的旱作节水农业配套技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旱作节水经验.为进一步促进吉林省农业的发展,维护粮食的安全,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速农业跨越式发展进程,提出吉林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相似文献   

3.
<正> 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之一,是农业节本增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就是利用机械配合土建、塑料等工程措施,将灌溉水有效地送入作物需水部位,或将降水涵养于土壤中,让水资源最大限度地被作物利用,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我市近20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证明,实施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好处很多:①能将灌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农业大国,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旱作节水农业机械装备,是实施旱作节水农业重要的工程措施。基于此,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工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快旱作农业发展,重点是在突出"三个结合"。一是强化节水意识与搞好科学规划相结合。我们将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惜水、节水意识,同时指导各地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旱作农业  相似文献   

6.
"十年九旱"是山西的基本气候特征,干旱已日趋常态化。基于省情和气候现状,急需将旱作节水纳入常规运行的大方略之中,加大科技创新支撑,建立一套科学的、与之相适应的防旱、御旱、抗旱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预定机制和操作系统——发展战略现状旱作节水农业基本涵盖了山西农业的全部。  相似文献   

7.
康博士: 我们山区常因季节性干旱影响旱作种植,又因贫困而难以推广滴灌、喷灌等现代新技术,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如何发展节水农业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盐津县旱作节水农业取得的成就和推广过的节水农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充分挖掘盐津县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必要性,找准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盐津县节水农业应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挖掘常规农业在节水方面的潜力,加强项目的后续管理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1年阜平县承担农业部“节水农业技术示范区和试验场建设项目“及“集雨节灌技术示范项目”以来,成功地实践了山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四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要重视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部农业司左孟孝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约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国14亿多亩耕地中,旱地就占了50%。由于水资源紧缺,旱区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1.
山西旱作节水农业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有效提升山西旱作节水农业水平,提高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对山西农业的贡献,以制约山西农业发展的山西旱作节水农业为研究背景,分析了目前山西旱作节水农业所涉及的农艺节水、农业机械装备领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制约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出了山西旱作节水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措施。对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山西农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现场会就要结束了.几天来,代表们先后参观陕西、甘肃两省旱作节水农业现场,交流经验,听取专家发言,进行分组讨论,并观看了旱作节水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演示.  相似文献   

13.
2006年6月20~23日.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的全国2006年旱作节水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在广西桂林举办。来自承担农业部2006年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的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肥站(农技推广总站)以及40个项目实施县的农业局分管领导和土肥业务骨干共106人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4.
简述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介绍旱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示范区、集雨水窖工程+施水播种机械化示范区、小麦机械化高茬收获+玉米免耕施水播种+节水补灌机械化示范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4种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模式。  相似文献   

15.
旱作农业     
《中国农资》2013,(26):3
<正>据统计,当前我国有近10亿亩耕地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全国大约85%的小麦和90%以上的玉米和薯类是在旱地生产的。不久前,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资金7亿元,支持华北、西北等7个省区开展旱作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是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特点、田间基础设施条件和作物需水特征,以集雨保墒为核心,把雨水和灌溉有机结合,形成工程设施节水、农艺节水、化学节水、管理节水等诸多环节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实现"蓄—集—保—节—用"一体化,增强农业抵御干旱能力,实现节水增效的目标。针对不同地区气候和耕地特点,推进农田节水  相似文献   

17.
<正> 我省水资源匮乏逐年加剧,特别是1991年以来,持续干旱少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而且电力燃油紧张,电价、油价和用工费逐年提高,为了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研究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措施十分必要。我场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探索出一套农业节水和旱作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具体方法是: 一、积极发展大型喷灌和地下管道输水  相似文献   

18.
加州旱作节水农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 11月,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展计划司、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四川、内蒙古等省、自治区旱作农业示范项目单位组成的赴美旱作农业培训考察团,在美国加州等地进行了培训考察。通过培训和考察,大家普遍认为,美国旱作节水农业给我们许多启示。 1 全面准确地理解农业节水或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意义和涵义 加州水资源匮乏,且地域分布不均匀。加州主要种植业区的年降水多在 400 mm以下,满足周年作物的正常生长,依区域不同还差 350~ 760 mm。农业用水主要来源于北部高山积雪融化后的“北水南调”渠道引水、自然降水和开采地下水。但是积雪融水和自然降水总量有限,开采地下水不仅投资大,而且带来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负效应,传统的灌溉技术不仅浪费水源,而且加重了盐碱危害程度,因而改进灌溉技术,发展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提高单位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显得非常重要。加州 90%的种植农田具备灌溉条件,其中 69%为地表重力灌溉, 18%为喷灌, 12%为滴灌,不到 1%为地下灌。综合节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灌溉模式中,主要在以下 4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因土因作物灌溉制度和定额的确定;二是利用激光技术平整土地;三是栽培种植轮换;四是灌溉后排水的回收循环利用和对盐渍化影响的处理。田间装备灌溉(喷、滴和地下灌)被广泛应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中,提高节水效益主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装备、用水花费与产出收益间的合理比价;二是植物营养需求、农产品品质改善驱动下的水、肥一体化灌施;三是在严重干旱区域(降水在 200 mm以下,蒸降比在 5以上)重点实施补充灌溉;四是完全计算机监控下的精确灌溉;五是降低田间灌溉设备成本的安装布局或设备改造。现代化的灌溉装备和综合节水技术,加上行之有效的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加州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据统计, 1995年加州农业的用水量仅相当或略低于 1967年的用水量水平,但其种植业总产却比 1967年高出 67%。 我国无灌溉旱区农田面积占耕地的 60%以上。即使在现有的不足 8亿亩的灌溉耕地中,绝大部分也只是效益很低的地表灌溉。同现代高效的加州旱作节水农业相比,我国在软件和硬件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农业节水必须实行一体化的组织和管理体制,人为地、片面地和习惯地把农业节水工作分散或肢解于不同的部门,其结果只能是有钱有利的事情争着干,工作和投资效率事倍功半;二是必须加强因土因作物的灌溉制度和定额及对农田环境影响的系统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节水,而不应只是简单片面的设施节水;三是切实重视无灌溉条件下提高降水利用效益和效率的适应性旱作农业,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四是采取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节水的公益性、政府性行为变成农民按市场规律受益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9.
毕节地区旱作节水农业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水资源日渐匮乏,加之干旱日趋严重和灌溉水紧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水资源用水量已占到19%,处在水危机的临界状态,已被列人世界上13个人均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径流量仅为2260m^2,比世界平均数低1/4。贵州省人均水资源量为2684m^2,毕节地区为1777m^2,均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多年来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实践分析,认为在甘肃省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根据省情和区情的特殊性,今后甘肃省的节水农业发展仍然需要坚持以旱作节水农业为主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