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其目的是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文章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在理论上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异同,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监管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朱解放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806-4808
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制度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由于这种土地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价值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作用,因而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该研究以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土地使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从产权制度、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3个方面对我国城市土地制度创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4.
朱解放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954-9955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分析,把握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科学内涵,结合我国地租存在的必然性和土地国有化的实际,积极探索和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地租和土地国有化的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5.
从地租的产生、地租的决定、地租的形式等方面比较了马克思地租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并结合工业生产的利润概念,辨析垄断利润与绝对地租、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异同。论证认为,土地制度和与之相应的地租分配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尝试解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农村和城市土地制度和地租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现实意义,我国学术界重点挖掘了地租分配在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的作用,普遍缺乏对其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价值的深入探讨。实际上,地租分配兼具损害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地租分配的主导社会功能偏向取决于其存在的社会制度环境,而与地租分配本身无关。本文对地租分配公平价值的分析和研究,一方面具有"拾遗补缺"的理论意义,更加重要的是为正确处理城乡利益关系和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经营权是“三权分置”政策施行下独立出来的一个全新权能概念,但其与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土地产权理论框架下的土地经营权制度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具体的现实困境,体现出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当前“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发展迅速,然而土地经营权本身还存在着概念和法律界定上的理论难题,在流转过程中也存在土地流转不规范、承包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受侵害、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受侵害和配套政策设施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发展和完善土地经营权制度,确保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畅通,需要加强制度设计和法律规范,增强土地流转配套服务与管理,从而推动“三权分置”政策扎实落地。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财产,而农村土地确权和集体产权制度是围绕土地资源分配的重要政策,这两项政策阐明了农民土地使用权,规定与约束了农民土地使用权范围,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土地市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也为了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甘肃省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有利举措,切实平稳的维护确权工作发展进程,稳步推进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下,实行三权分置,稳定土地承包权,这是土地制度改革的近期战略目标,但是,向未来的战略趋势看,承包权让农民带进城市以后肯定是会变更的,承包权在中国基本完成城镇化的时候就会发生变更。  相似文献   

10.
11.
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经营的基本基础以及劳动对象,在保证农民权益时,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是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征用了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使得农民的权益受到了损害。因此,就农村土地征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旨在优化土地征用效果的同时,维护征地农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生产生存的根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土地制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时就会被新的土地制度所取代。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次土地制度改革的梳理,发现土地制度改革的本质都是为了通过制度改革来缓解或消除人地矛盾,土地流转就是在此背景下的一次重大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基于此,提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注重农民的需求和切身利益,把握人地关系的平衡点,并从农地所有权和农民权益保障、农地交易市场和成本、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功能3个方面提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策略,最终使人地和谐相处,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土地产权主体模糊、现阶段农村土地征收失控明显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民土地的权益。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探讨,提出了明确家庭农户对土地的"法人财产权"、实现土地财产权的法制化、规定土地承包关系的"长久不变"等解决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在维持现有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基础上,明晰土地所有权并物化使用权,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逐步推进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产权平等,完善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配套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土地对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土地制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现在 ,各地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持续不断 ,本文从经济学、法学和实践角度全面论述了我国在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4):161-162
土地是农民最宝贵的生产资料,农村全部经济关系的基础就是农村的土地制度,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不断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与改善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现行的土地制度出现一些局限性,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改革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导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具有不容忽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提出土地国有化理论否定资产阶级土地私有权利天赋的观点,考察了不同社会 形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通过批判法国农民土地所有制,揭露了土地私有制下资产阶级剥削的 秘密。在特定条件下,马克思设定了土地国有化的前提、内容和主要方式。围绕深化农村土地 制度改革和“三权分置”问题的学术争论,马克思对土地问题的理论探索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制度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四次变革,农民收入也随之跌宕起伏。当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必须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农地股份合作制,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各省市有序推进。本文介绍了温县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情况,分析了主要经验做法,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温县实际情况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路径,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土地制度走向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并论述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土地改革应该坚持的方向:实现社会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农村土地改革的两大目标;农村土地改革要尊重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不能盲目借鉴工业产业规模经济的模式,要学习历史经验和地区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