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围缯是福建的传统渔业、著名的高效能渔具。这种作业,由于具有围、拖、张的渔法特点,因而作业技术性要求较高。从鱼群探测、渔场海况了解、鱼类生态习性掌握、网具使用与调整、起放网操作技术等都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熟练操作水平。渔民说:“要有真本领和硬功夫”。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对山东省十几家渔业公司的渔船,从生产情况、收益情况及耗油量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以利于加快发展外海及运洋捕捞船队。  相似文献   

3.
<正> 大围缯是福建的传统渔业。发源于闽江口一带。据传包括大围缯前身的“百袋网”在内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一种双船作业的有囊围网。网具由一囊两翼组成(图1),翼网很长,身囊网很短,网口高而宽大。120~150马力使用的网具、翼网长达440~560米左右,身囊网55~70米,网口伸直周长360~460米。这种网具在40~60米水深的渔场作业,上纲能浮于水面,下纲能紧贴海底。作业以围为  相似文献   

4.
冯森 《福建水产》2003,(4):12-16
本文分析近年来我省9种主要海洋捕捞作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投资、成本、综合利润率和捕捞效率等的对比,总体是主机功率大、设备好、年出海天数多,产量产值就高,经济效益就好。作业种类分析结果显示拖网耗油大,而且受到柴油涨价和渔业资源密度下降的影响,利润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单船拖网作业始于七十年代初,而后逐步发展;主要分布在我省南部沿海的厦门、漳州、泉州市一带;以捕捞带鱼、二长棘鲷、鱿鱼、自姑鱼、条尾鲱鲤、大眼鲷、蓝圆鲹等为主;主要在闽南——台湾浅滩及粤东渔场生产。其发展过程时起时伏,区域发展十分不平衡。近年来,该作业在一些渔业单位中已逐年减少,而在另一些生产单位中却蓬勃发展,有的甚至发展为专业村。为此,剖析该作业的发展实质,预测其发展前景,则显得十分必要。据此,本文对我省单拖渔船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作为抛砖引玉,为海洋渔业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据普查,福建省现有各类海洋捕捞渔船32556艘,平均功率45.9kW。其中拖网渔船4425艘,占总功率的53.3%,产量占总海捕量的42.3%,受燃油涨价和资源衰退影响,许多拖网船亏本经营、全省现登记在册的定置网渔船有7389艘,定置渔船的大型化、钢质化,并向外拓展已成潮流。全省围网船376艘。全省现有渔船总数太多,捕捞结构不合理已成主要问题,减船转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海洋捕捞业经济效益低下,生产安全体系跟不上渔村体制的改变,渔船安全问题尤显突出,主要原因有自然环境、渔船设备、人员素质及管理等四个方面造成。本文初步分析这些因素并提出一些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直接影响了捕捞渔船的单位产量和产值,吨油产量仅为80年代的1/3左右,经济效益普遍较差。要提高捕捞业的经济效益,除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外,在渔船的建造上,选择船体建材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本文对船长24m、功率90kW的木质、钢质和玻璃钢质拖网渔船的成本、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刺网作业捕捞能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2年福建省沿海流刺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DEA法,首次分析了福建省不同地市流刺网的捕捞能力和不同生产水域三重流刺网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荻量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刺网作业的捕捞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2000和2002年,全省刺网作业的平均“能力利用度”分别为63.8%和48.9%,地市间的“能力利用度”差异显著,最低仅为18.6%和9.7%;刺网作业投入的网具数、船数、功率、作业天数、吨位和网具规格,对该作业捕捞能力的发挥有较重要的影响;相同的调查样本和数据,决策分析取向不同,计量结果亦有不同,比较、决策参考意义也不相同;CPUE与DEA法的计量,采用投入网具数和作业天数计量要比采用投入功率和作业天数合理些。但采用DEA法,更能综合反映多种投入要素下刺网作业捕捞能力变化的信息,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0.
<正> 舟山地区机帆渔船发展比较早,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从无到有,现在已达5.000余艘。在全部生产渔船中,不论在数量上或在捕捞能力上,都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