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新俊 《植物保护》2014,40(5):164-167
通过多年调查研究, 明确了甘肃省平凉市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区域为海拔1 980 m以下的小麦种植区, 主要越冬区域在海拔1 750 m以下; 在对该市27年小麦条锈病历史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筛选出了当年秋苗发病程度、冬季11月-翌年2月降水总量、翌年1月份平均气温、翌年1月31日前积雪日数等小麦条锈病越冬菌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组建了当地小麦条锈病越冬菌量预测模型, 回测准确率为72%, 对开展其综合治理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对流行的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89~2000年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明确了越夏菌量与越夏区7~8月降水量密切相关,越夏菌量与秋苗发病及来年流行程度相关显著.组建了以越夏菌量预报来年流行程度的长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多年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陇南天水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核心越夏区。近年来通过长期治理和应急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即调整越夏区种植结构,压缩小麦面积,降低菌源基数;加强抗锈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进行多抗源品种合理布局;推广伏耕、适期晚播、药剂拌种、早期及普发期的防治等常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黔西部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考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黔西部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情况,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菌在贵州西部赫章等地海拔1 700 m以上地区能够安全越夏,越夏面积约3.3万hm2,其越夏菌源能够与当地秋苗衔接,引起秋苗发病。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越夏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近年小麦条锈病在河南省发生为害新特点,为了弄清该病病菌是否能在本省越夏,为开展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于2004~2009年进行了本项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小麦条锈病病菌能在本省豫北、豫西海拔1 100 m以上地区越夏。越夏后的条锈病病菌能侵染当地和豫西南地区的小麦秋苗,引起冬前发病和春季流行。自生麦苗是条锈病病菌越夏的主要寄主。  相似文献   

6.
2006年西北川西北小麦条锈病越夏概况和有关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2006年我国重要越夏区西北和川西北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概况和特点,分析了条锈病越夏菌量低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对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验证和评价定西和临夏等地菌源作用和地位,探求条锈病菌越夏菌源量引起全国大部地区流行的作用底限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临夏小麦条锈病越夏区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调查分析小麦条锈病在临夏自治州的越冬特点,以及近年发病较重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继续压缩春小麦种植面积,在川塬适种区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加快品种更新换代,适时开展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小麦条锈病越夏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模型PANCRIN为基础,按小麦成熟期和地理位置分区,加上有关越夏的各种参量,用于越夏过程的模拟。模拟试验结果确认和深化了如下认识:除周年麦外,任何单一成熟期的麦区都不能起越夏作用,必须生育末期植株和自生苗有交叠的双区组合才能实现越夏作用。春麦在越夏上直接作用不大;越夏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双区面积、成熟期交叠情况、当地流行速率和距承受其菌源的地区的远近。只要夏季最热一旬旬均温<22℃,上述交叠时期越早,越夏率就越高;完整的越夏过程包括菌源准备-越夏-后继增殖,陇东早播冬麦区的后继增殖对黄淮江汉冬麦发病可能有重要作用;越夏区停种的大区防治效果要受多种因素影响,欲获得良好效果,停种率要达95%以上。越夏区的分布和面积需要进一步查清,特别要注意允许条锈菌越夏的海拔下限是会随年份夏季气候变化而上下浮动的。在更全面地澄清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设计和试行停种试验,是较为稳妥的。  相似文献   

9.
为减少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勘界的人力作业成本和劳动强度,实现大尺度、精准勘界,本研究采用一套基于卫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新方法进行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勘界,利用2009年7月的Landsat-5卫星图像,截取甘肃省陇南地区热红外遥感影像,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对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通过反演温度实现对该区域的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精准勘界。结果表明:辐射传输方程L_λ=[ε·B(T_s)+(1-ε)L↓]·f+L能较好地反演Landsat-5卫星的热红外遥感影像,建立辐射温度与气温温度的拟合方程t=0.81T-216.52,拟合度较好,R~2为0.61。使用ENVI和Google Earth软件能将反演的温度和地理信息实现图层叠加,并能精准定位到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范围内的村庄及田块。这一技术可实现跨省份、跨地区大面积的遥感监测与调查,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着卫星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方法能使与温度相关的勘界调查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基于多年的气象数据(1980~2001年),首次从制约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温度因子入手,结合寄主小麦因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进行较详细的气候区划。本研究从温度条件上明确了全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研究表明,在我国小麦种植区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很广。其中甘肃、四川、云南、陕西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是连成一片的,甘肃东部除了西边的几个县外其它地方7、8月份最高一旬均温在20~23℃,条锈病菌越夏困难;西藏、青海境内的小麦种植区几乎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贵州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可能和云南越夏区是一个整体。云南适合越夏的地区甚广,且地形复杂,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临夏地区小麦条锈菌越夏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多年对临夏州小麦条锈病的调查,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临夏州的流行规律及越夏条件。临夏州小麦条锈病具有流行危害时期长,越夏菌源量大,突发性强,发生范围广及新的生理小种出现频率高等特点,提出了综合治理临夏州小麦条锈病对保护全国小麦生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生功能水防治小麦条锈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内试验结果发现,电生功能水对小麦条锈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效果与常用农药三唑酮EC(粉锈宁)相近。田间试验结果也表明,对接菌后的小麦用电生功能水1周喷洒2次后,基本不发病;对发病后的小麦进行喷洒也可达到60%的防治效果。表明电生功能水防治小麦条锈病,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预测准确度,以2010年-2018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冬繁区和越冬区的发生县区数、发生面积、温度和降雨量为数据集,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病害流行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全子集回归筛选病害流行的因子集。以筛选得到的影响病害流行的5个因子,即累计发生县区数、冬繁区条锈病发生面积、1月平均温度、1月平均降雨量和3月平均降雨量为自变量,采用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开展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对2019年-2020年的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预测准确度均达90%以上,预测2021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分别为46.11万hm~2和52.85万hm~2。  相似文献   

14.
86份贵协系小麦种质资源对条锈病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麦区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利用和种植抗病品种(系)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2011-2013年度连续两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田间对86份来自贵州大学的贵协系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结果发现仅有‘贵协1’、‘贵协2’、‘贵协3’、‘贵协7’、‘贵协011-2-6’、‘贵协011-3-16’、‘贵协011-3-29’、‘贵协011-3-31’、‘贵协011-3-34’等9份材料表现抗病,且抗病性相对稳定,可作为一线抗源材料在陇南抗病育种中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5.
成株期抗条锈小麦品种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Y32对492个小麦品种的温室苗期和田间成株期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共有58个品种对CY32表现出成株抗病性,占供试品种的10.98%,其中表现高度抗锈型的品种14个,中度抗锈型品种38个,介于高抗与中抗之间的类型品种6个.这些品种可能具有高温抗病性.  相似文献   

16.
小麦由水分胁迫诱导的抗条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批在条锈病流行条件下具有保产能力的"耐病"品种和典型感病的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病株水分关系的变化。结果发现,这些"耐病"品种具有水分胁迫所诱导的抗病性。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呈亲和反应,但在水分胁迫时逆转为不亲和反应。病叶蒸腾作用在初期有轻微升高,其后病叶蒸腾速率、叶片扩散阻力、相对含水量和水势渐趋健叶水平,并具有较健叶更低的渗透势和更高的压力势,保持了有效的水分调控能力。而感病品种在水分胁迫时,病叶蒸腾速率急剧升高,叶片扩散阻力、相对含水量、水势、压力势和渗透势大幅降低,完全丧失了控制水分散失和维持水分平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冀鲁豫部分小麦生产品种在甘肃陇南的抗条锈性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2008年,在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甘谷试验站及天水市的不同海拔高度地区,对收集到的146份冀鲁豫生产品种进行了全生育期抗条锈性鉴定及成株期抗条锈性监测。结果发现,仅有绵麦39抗性表现稳定,对接种鉴定及自然诱发的条锈病均表现免疫,合选18、许6、矮抗58等3份材料的抗性表现也相对较好,抗性比例仅为2.74%,其余142份材料均表现感病。文中还对各品种利用前景、评价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BTH和INA诱导小麦抗条锈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浓度的苯(1,2,3)噻二嗪-7-硫代羧酸-S-甲酯(BTH)或2,6-二氯异烟酸(INA)喷雾处理小麦幼苗,进行小麦诱导抗病性研究。结果表明,以1.0mmol(毫摩尔)INA处理后接种小麦条锈病的诱导抗性效果最好。以1.0mmolINA和0.3mmolBTH处理小麦叶片5d后接种,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均有明显上升,且PAL、PPO和INA、BTH的诱导抗性表达都呈正相关关系。BTH和INA水溶液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萌发均无明显抑制作用。据此认为,处理后病情指数的下降是由于试剂处理提高了小麦幼苗的抗病性,即麦苗产生了诱导抗性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将春小麦与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Z4杂交,F0代幼胚培养、回交,得到0P1341-1等4份对条锈病免疫、高抗的株(穗)系;分析了株高等农艺性状,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变幅较大,在8.04%~149.59%,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株穗数,其次是千粒重,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效应有利于丰产性状的选定。1343-1的综合品质性状最好,总体上籽粒粗蛋白含量呈超亲遗传效应,而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的遗传呈双亲均值和负向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