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对某校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的反力墙实验系统进行了静力有限元分析。讨论了有限元单元类型,材料参数的计算和混凝土破坏准则的参数选择。通过计算机仿真加载试验,得到考虑加载孔削弱后等效的混凝土单轴抗拉强度,从而对有加载孔的反力墙和台座模型进行了简化。因主要关注的是预应力反力墙结构的整体性能,故选择了分离式等效载荷法作为预应力施加方法,以分析预应力对结构的整体效应。对荷载步进行了设计,以清楚显现预应力大小对结构变形和应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预应力的施加能减少位移,减小拉应力;反力墙系统能满足变形、强度和抗裂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现浇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通过预埋管道、穿筋、张拉、灌浆等工序为混凝土结构建立预应力以满足使用要求,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结构型式。结合某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大型预应力反力墙试验系统,从材料控制、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后张法预应力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以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由于预应力钢索使混凝土受到预应力荷载(见图1)。为了确定钢索的反力在混凝土上引起的荷载强度q,由图1α中取出一微段dx在忽略摩擦损失时,该段混凝土上所受到的力见图1c,钢  相似文献   

4.
针对风电机组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塔架和钢筋混凝土塔架两种结构形式,采用有限元方法,借助于大型通用商业软件ANSYS的有限元分析平台,进行强度及抗裂性能分析比较,从而得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高耸重载结构中性能明显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结论,进而为其在风力发电机塔架结构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完成了7块火灾后两跨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单向连续板受力性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拟合出火灾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板中无黏结筋剩余应力、极限应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火灾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根据火灾下温度场分布沿板厚方向将截面分条带,引入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基于截面轴力、弯矩平衡,获得了火灾下预应力混凝土板任意截面的弯矩-曲率关系全曲线.基于支座变形协调方程,可用割线刚度法对支座反力进行迭代求解,计算板在外荷载(曲率荷载)与支座反力共同作用下的弯矩、挠度和支座位移,进而对截面曲率积分可求得连续板的变形.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有效应力越高、受火时间越长,火灾后连续板预应力钢丝应力损失越严重;保护层厚度越小、受火时间越长、荷载水平越大,火灾后板跨中截面承载力降低幅度越大;受火时间越长、荷载水平越大,板中支座截面承载力降低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6.
将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悬臂箱形基础的基底反力和沉降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进行了对比,所得任意基底形状箱形基础的基底反力,沉降及倾斜均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7.
针对折线型立体桁架拱结构,提出了4种拱平面内的布索方案,研究了4种方案下预应力拱结构的静力及稳定性能,分别从结构位移的减小、索初始预拉力值的高低、水平支反力的降幅、杆件内力分布的均匀性及结构稳定性的提高5个方面与未布索立体桁架拱作了综合对比.结果表明,按照桁架拱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屈曲形态布置撑杆拉索能够最有效地改善拱的静力性能,提高其稳定极限承载力.另外,由对预应力桁架拱的失稳模态分析发现,拉索通过撑杆对结构施加预应力能更有效地约束结构的整体变形.  相似文献   

8.
采用模型试验研究预应力加筋路堤的静力力学性能.路堤模型尺寸为1 500 mm×780 mm×1 750 mm,模型路堤填料为中砂,加筋材料为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设计了2种试验工况,分别研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中砂路堤模型的竖向位移、侧向位移及侧向应力分布,并比较加筋土路堤与预应力加筋土路堤的力学性能.试验表明,这种预应力加筋土结构可以提高加筋土结构的承载力,并可以明显减少加筋土结构的竖向、侧向变形.  相似文献   

9.
广州新体育馆屋盖预应力拉索的张拉顺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局部结构模型的计算和分析,得到了预应力拉索在张拉过程中的 预应力变化规律及其对结构的影响规律,从而确定了预应力拉索的张拉顺序,为结构的施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型LNG储罐预应力混凝土外墙应力分析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旭东  朱兴吉  胡晶晶 《油气储运》2011,30(11):819-823,4
大型LNG储罐的外墙一般由预应力混凝土建造,其应力分布和变形比较复杂,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提出了储罐外墙纵向预应力筋向外最大偏移量的控制方程,以及环形压力容器最大环向应力位置的计算方法,推导出纵向预应力筋偏移后距罐内侧最大距离的控制方程和最大环向应力位置的计算方程,并根据边界条件,给出计算方程参数的方程组,在此基础上提出纵向预应力筋向外偏移、局部增设环向预应力筋的结构优化方法,并应用ADINA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公式推导的正确性以及结构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可为以后国内LNG储罐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碳纤维布(CFRP)的发展和在建筑结构加固方面的应用情况,总结了碳纤维布在梁、柱、框架以及框架节点方面的抗震加固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预应力CFRP加固方法的新思路,为混凝土结构碳纤维抗震加固试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土壤工作部件田间测试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制了一种多用途土壤工作部件田间测试系统。该系统可在多种不同田间条件下测试不同土壤工作部件的牵引阻力、土壤垂直反力、工作深度和行走速度等参数,为土壤工作部件的工作性能分析提供田间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三角梅具有蔓性,适合立体花坛和植物雕塑使用。由于大型植物墙造型栽培周期长,上市时间晚,导致培育成本增加,时节应对性差。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实现大型植物雕塑“化整为零”,缩小了植物雕塑体积来培养,缩短培养时间,提高培养效率,达到植物雕塑高效栽培目的。同时,由于小模块移动更便捷,增强了植物雕塑的可移动性。本文通过对三角梅模块造型制作试验探索,了解了模块化生产相关技术和生产流程,为未来智能化、工厂化生产大型植物雕塑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桩锚支护体系是基坑工程中常用的支护形式,由于其独特的支护特性和受力性能,在工程实际中被广泛应用。为研究桩锚结构的力学变形特性,结合某深基坑工程实例,运用岩土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分析预应力锚杆和普通注浆锚杆组成的桩锚支护结构的力学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在基坑开挖到底后,预应力锚杆+排桩的支护结构,排桩的最大水平位移为13mm,预应力锚杆的最大轴力为145kN;普通注浆锚杆+排桩的支护结构,排桩的最大位移值为28mm,注浆锚杆的最大轴力为53kN;相比普通注浆锚杆而言,预应力锚杆具有较好的限制变形能力,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蚀损伤定位进行了研究,以频率变化平方比作为锈蚀损伤参数,从理论上证明该参数是锈蚀损伤位置的函数。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试验结果表明预测的损伤位置和实际的损伤位置较一致,模态参数用于检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的损伤,为大型结构的鉴定和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针对设计完成的两跨预应力内置钢箱-混凝土连续组合梁试验,结合试验梁特点,对预应力筋的各项预应力损失值进行了计算。采用了分段张拉预应力筋的的方法对试验梁施加了预应力,通过试验实测值对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进行了检验。试验结果表明:对预应力内置钢箱-混凝土连续组合梁采用的预应力筋张拉方法是可行的,预应力损失计算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短肢哟力墙结构,从弹性到混凝土开裂直至破坏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分析。试验分析了影响短肢剪力墙受力的几种因素:墙肢截面高厚比、混凝土强度等级、连梁跨高比、轴压比对短肢剪力墙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截面高厚比在6.5左右时,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较高。连淤的屈服先于墙肢的屈服,属于强肢弱梁型结构。  相似文献   

18.
后压法双预应力梁新型锚固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压法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关键技术是顶压钢筋锚具的可靠性.本文针对后压法双预应力梁常用锚固体系的类型,设计了一种新型锚固试验装置,重点对其锚固系统的工作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对预压钢筋在试验过程中预应力损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螺帽及采用的螺纹类型等效果良好,可作为梁体制作及试验过程应力计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宁夏水利厅东干渠山水沟渡槽翻建工程于2008年9月开工建设,2009年4月完工。渡槽槽身采用预应力结构,两侧墙吊装就位后再进行槽底混凝土浇筑,原设计方案采用满堂脚手架作底部支撑,项目部根据现场施工情况改进施工措施,改用悬挂支撑,达到预期效果,节省了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材料的结构性能,设计了三根活性粉末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叠合梁,对其受弯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关于截面应变分布、钢绞线应力增量、中点挠度等有效的试验数据以及试验梁的裂缝分布和破坏特征.试验结果表明,RPC叠合梁的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裂缝分布仍然具有明显的纯无粘结预应力梁的裂缝分布特征;荷载-挠度曲线为两直线段形状,且有效预应力越大,试验梁延性越差,破坏时挠度越小,荷载-预应力增量曲线形状与荷载-挠度曲线形状相似,呈两直线段.文中还建立了试验梁的开裂弯矩和刚度计算公式,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