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127.08°E,46.88°N)稻田中,分别设置1个对照组(稻-长江蟹共作,RYZC)和2个实验组(稻-辽河蟹共作组,RLHC),每组设3个重复,共计9个300 m2实验单元。体质量(1.02±0.16)g长江蟹的投放密度为67 500只/hm2,体质量(0.45±0.05)g辽河蟹设67 500只/hm2(稻-辽河蟹共作I,RLHCI)和135 000只/hm2(稻-辽河蟹共作II,RLHCII)两个密度,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长参数、水稻产量及稻田水质参数。两个多月的稻蟹共作结果表明:长江蟹终末体质量和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 WGR)均高于辽河蟹,辽河蟹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略高于长江蟹,但差异不显著性(P>0.05)。稻-长江蟹共作和稻-辽河蟹共作I水稻产量显著高于稻-辽河蟹共作II(P<0.05)。整体来看,不同水系和不同的放养密度中华绒螯蟹稻田水体的水温(TE... 相似文献
2.
3.
为研究水稻种植过程中常用除草剂草甘膦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作用,通过48 h半静水法测定草甘膦对中华绒螯蟹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并据此结果设定28 d慢性试验浓度,测定中华绒螯蟹的死亡率、蜕壳率和平均蜕壳天数,以及肝胰腺组织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中,草甘膦12、24、36、48 h对中华绒螯蟹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8.91、16.67、13.99、12.09 mg/L,安全浓度为1.9 mg/L;慢性毒性试验中,相比对照组,试验组草甘膦浓度达到0.6 mg/L后中华绒螯蟹的死亡率显著升高,草甘膦浓度达到0.3 mg/L时中华绒螯蟹的蜕壳率显著降低,各组间平均蜕壳时间统计学显示无明显差异,但组织学试验表明,中华绒螯蟹长时间暴露于低于安全浓度的草甘膦中依然会造成肝胰腺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于2021年2—11月开展了不同放养密度对纯雄河蟹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不同密度组,分别为密度Ⅰ组(2只/m2)、密度Ⅱ组(3只/m2)。结果表明,河蟹平均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及特定生长率与蟹种放养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9月份时密度Ⅰ组个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密度Ⅱ组个体(P<0.05);河蟹性腺发育速度同样与蟹种放养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性腺发育期间密度Ⅰ组个体的生殖蜕壳率及性腺指数均高于密度Ⅱ组个体,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试验结束后,密度Ⅰ组个体平均体质量及最终成活率均高于密度Ⅱ组,与之相反,密度Ⅰ组最终产量及饵料系数均低于密度Ⅱ组,但两密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指出,高密度养殖可以提高河蟹养殖产量,但会影响河蟹平均规格及成活率,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蟹种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5.
持续高温往往会造成蟹塘内的伊乐藻等水草衰亡,不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为探明高温季节池塘种植水葫芦对河蟹生长及水质调控的影响,对养殖“诺亚1号”河蟹的池塘设置3组不同的水草种植模式,即无草塘补种水葫芦组(EI)、有草塘无处理组(EL)和有草塘补种水葫芦组(EIL)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试验,比较各组试验塘的水质、水草长势情况以及河蟹的体质量、产量、残蟹率、回捕率等。试验结果显示:EIL组的伊乐藻保存较好,且在高温季节池塘水温低于其他两组;EI组河蟹的体质量、产量、回捕率显著低于EIL组(P<0.05),残蟹率显著高于EIL组(P<0.05),但EI组各项指标与EL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水质调控方面,EIL组NH4+-N、NO2--N、TN、TP等水质指标均优于其他两组;8月份EL组的NH4+-N质量浓度显著低于EI组(P<0.05),9月份以后,EL组的NO2--N、TN质量浓度均显... 相似文献
6.
为弄清5-HT在中华绒螯蟹生长过程中对其生长、退壳和存活率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分别给予浓度为0、1.0、5.0和15.0μg/g的5-HT溶液,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观察蟹由仔蟹Ⅲ蜕壳到仔蟹IV的时间和存活率,及仔蟹IV的体长、体宽、体重。结果表明:体长、体宽、体重以15.0μg/g浓度组的最高,但与其他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退壳时间以5.0μg/g浓度组的最短,正常养殖组最长,但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存活率以正常养殖组的最低,其他各组都比正常养殖组的成活率高,但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退壳率以1.0μg/g浓度组的最高,5.0μg/g浓度组的最低,但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5-HT对蟹的生长和存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不是很明显,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池养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测量和数理统计分析,确定池养条件下幼螯(中华绒螯蟹幼蟹,下同)背甲长与年龄呈直线关系,体重与年龄为幂函数关系,并计算出它们相应的回归方程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饲养条件下,幼蟹生长率略有差异,并揭示出幼蟹个体生长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在营养和溶氧相似的条件下,动蟹在适温范围内的生长与水温呈正相关。根据对185只不同时期幼蟹的测量,计算出幼蟹背甲长对体重的关系式为W=0.4209L~(3.1150)。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稻蟹共作"模式下稻蟹产出以及不同日期土壤的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稻蟹共作"模式下,养蟹田水稻的实粒数、实粒重、空粒重、单位产量均高于非养蟹田,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与非养蟹田相比,养蟹田千粒重略小,但水稻的单位产量增加了3.55%。河蟹收获时,体质量由14.9g增至(84.45±3.62)g,增重倍数接近6;根据当年河蟹收购价格15元/kg,扣除稻田工程、饲料及防逃设施费用,利润可达3 661.5元/hm2。不同日期养蟹田土壤的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与非养蟹田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稻蟹共作模式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在宁夏银川地区的大规模稻蟹共作-池塘养殖耦合系统中,稻田种植面积52 hm2,水产养殖面积20 hm2,采取田间试验、水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稻田进水口、出水口水体中的溶解氧、磷酸盐、亚硝态氮、氨氮等水环境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69.2%、14.0%、100%,2021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25.1%、100%,2022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6.9%、74.4%、100%。试验结果显示,2022年稻田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最好。由此表明,稻蟹共作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池塘养殖尾水中的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水平,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水质对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又名河蟹 ,是长江水域中名贵的甲壳类动物 ,其鲜肉中蛋白质含量为 14 % ,脂肪含量为 5 9% ,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 ,还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随着河蟹养殖事业的发展 ,天然苗种资源已供不应求 ,因此工厂化育苗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总结了水体中各种理化、生物因子对工厂化河蟹育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1 物理因子1 1 光照河蟹幼体具有趋光性。光照强弱对氵蚤状幼体(Z)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 ,尤其当幼体到Z4、Z5期 ,幼体的趋光、聚群性更为强烈。光照有利于幼体的生长发育 ,但过强的光… 相似文献
12.
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体质量为0.3~0.5 g的蜕壳间期中华绒螯蟹幼蟹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系统28 cm×21 cm×17.5 cm独立塑料盒中,盒子底部放置瓦片作为隐蔽物,投喂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0、1.0、2.0 g由甘草、人参、绞股蓝、银杏叶配伍的复方中草药的饲料,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幼蟹成活、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其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缩短了蜕皮间隔(P<0.05)。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雄体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肝胰腺中丙二醛的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雌体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综上,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幼蟹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能力,幼蟹饲料中复方中草药的适宜添加水平约为1.0 g/kg。 相似文献
13.
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分析了有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组和对照组(无伊乐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生长、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有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体重、壳长和壳宽增长率与肥满度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但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伊乐藻组的雌蟹肝胰腺中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而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雄蟹肝胰腺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中华绒螯蟹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综上所述,伊乐藻不仅有利于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而且能改善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养殖水温为(26.62±1.19)℃时,规格为1.03~10.95 g/只的幼蟹蜕壳后,体重平均增长率为(45.515±15.630)%,壳长增长率为(10.159±5.687)%,壳宽增长率为(9.994±5.302)%,壳长/壳宽增长率为(1.235±0.712)%。其中不同规格组蟹的体重和壳长/壳宽的增长率没有显著差异,而壳长、壳宽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与体重的关系不明显。所蜕壳的干重占蜕壳前后体重的比率分别为(16.159±5.734)%和(11.319±3.648)%,两者都随体重的增加而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15.
根据水质监测结果,河蟹人工海不育苗的技术关键是:将各元素按比例合理配制人工海水,a^2+:Mg^2+=1:2 ̄3之间,并充分搅拌、曝气、保持夫工涨水中Ca^2+、Mg^2+、SO4^2-、pH、S的稳定性;采取增与锅炉加温等措施,及时调节Do、温度;在蚤幼Z4 ̄Z5期加大力度换水,及时清淤2,循环水经处理曝气后重新利用,有效控制水体中NH4=N、NO2-N含量.通过定时、定量投入抗 经可达到杀灭人 相似文献
16.
河蟹仔蟹管道式饲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封闭式的蜂窝状塑料管道作为蟹穴,对河蟹仔蟹进行两个月的饲养观察试验,每隔15d测定一次壳长、壳宽和体重,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河蟹的个体生长特点,比较了蟹穴饲养和非蟹穴饲养以及不同形式的蟹穴饲养效果。结果表明,仔蟹的个体生长为跳跃式的非连续增长。蟹穴饲养对河蟹的壳长、壳宽和体重的生长无不利影响,而增重率明显优于散养,且L型蟹穴的生长效果比I型蟹穴要好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mensis)繁殖是在小水泥池中 ,是在独立于外界 ,恒定的条件下进行(目前采用的苗种培育的技术来自于赵乃刚研究员 ,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是最重要的培养参数),但是这种小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须将水质控制在适宜稳定的范围 ,才能提高蟹苗成活率。1水体温度河蟹育苗对温度具较高的要求 ,其最适水温为20~25℃ ,升温要缓慢进行 ,每小时不得超过1℃。目前在生产过程中 ,其死亡为两个高峰期 ,其中之一为前期死亡 ,即排苗1~2d大量死亡。镜检观察 ,绝大多数为原蚤状幼体 ,即“挂灯笼”现象。其主要…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将水体水草覆盖率、活螺蛳投放量、饵料中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方式等4个因子设计成9种不同营养供给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指标及其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进行比较研究。每个模式设3个重复,以540只初始体重为每只(9.67±0.47)g的二龄中华绒螯蟹为实验对象,在东太湖中华绒螯蟹围养区的27个独立网围(6m×5m×2.5m)中进行为期240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供给模式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及其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其中模式4的养殖效果最好,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最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因子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及其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影响作用顺序为:水草覆盖率>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方式>螺蛳投放量。将4个因子与养殖蟹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增重倍数、肥满度、回捕率、饵料系数等参数进行回归分析,表明水体水草覆盖率、饵料中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方式等因子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及生长指标关系密切,得出中华绒螯蟹养殖较适宜的营养供给模式为:水草覆盖率为73.95%、动物性饵料比例为56.15%~62.22%、投饵方式为全程投喂7.5%~5.0%、螺蛳投放量为5578.05kg.hm-2。 相似文献
19.
20.
为探究间歇性断食饲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于2021年10—12月,以体质量为(9.91±1.50)g的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试验组,其中E00为完全断食组,E25、E50和E75分别为投喂饱食量25%,50%和75%的断食组,E100为对照组;以养殖2 d为周期,第1天对试验组不同程度断食,第2天足量喂食,以此循环,E100正常喂食。结果表明,E00体质量增加量显著大于E100(P<0.05),各试验组饲料消耗量均显著小于E100(P<0.05);各组肝胰腺营养物质含量接近,E50肝代谢能力最强,肝胰腺谷丙转氨酶(ALT)活力与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和活力均显著强于E100(P<0.05);E25和E50溶菌酶含量高,同时存活率也高于其他组。指出,在2 d为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