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为探究较好的高粱大豆合理间作模式,选用中高秆高粱辽杂19、矮秆高粱辽杂37和大豆辽豆29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高粱和大豆间作比例,分别为2∶2、4∶2、2∶4,3个品种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株高高粱品种和大豆间作对高粱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对比,合理的间作模式有利于提高高粱茎粗,增加高粱干物质积累,中高秆品种辽杂19高粱大豆在间作比例2∶4处理下产量最高,为10141.8kg/hm2,矮秆品种辽杂37在间作比例2∶2处理下产量最高,为8897.5kg/hm2。以上2个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间作效果最好,是较为合理的间作模式,在辽西地区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有机高粱与不同作物间作对群体产量及效应的影响,以有机高粱指定品种“红缨子”和本地花生、大豆、向日葵、白云豆、眉毛豆、四季豆、米豆、绿豆、红苕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有机高粱和不同作物间作对群体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藤豆类作物四季豆、眉毛豆、白芸豆可作为有机高粱间作的首选作物。  相似文献   

3.
高粱、大豆间作套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试验目的 通过种植试验,摸索出一套高粱与大豆间作套种的最佳模式,找出最适宜的比例,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服务打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自然资源,探究绿色高产高效的棉花高粱间作模式,在山东省滨州市以‘冀梁2号’和‘鲁6269’为实验材料,设置4个间作模式处理,分析不同间作模式对棉花农艺性状、土壤养分含量、产量构成要素、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高粱间作较棉花单作,棉花株高、果枝数、成铃数均显著提高,皮棉产量提高了0.73%~6.13%,纤维品质略微降低,有效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3种间作模式中,4行棉花间作4行高粱模式下产量和经济效益表现最好,较棉花单作皮棉产量提高6.13%,经济效益增收13.79%,可作为山东地区棉花高粱间作模式的最佳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高粱大豆间作体系的间作优势,试验于2018-2019年在山西省汾阳市高粱试验田进行,设置高秆高粱晋杂22单作(G1)、矮秆高粱晋杂34单作(G2)、大豆单作(D)、2行高粱2行大豆间作(2G1∶2D、2G2∶2D)、2行高粱3行大豆间作(2G1∶3D、2G2∶3D)、2行高粱4行大豆间作(2G1∶4D、2G2∶4D)共9个处理,研究不同高粱与大豆间作模式下高粱大豆产量、土地生产力、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高粱的千粒质量、穗粒质量与单作高粱间差异不显著;大豆的结荚数在不同处理间达到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2G1∶2D、2G2∶2D、2G1∶4D、2G2∶4D间作处理大豆的结荚数分别降低37.89%,32.16%,22.46%,21.51%;高粱与大豆间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和水分当量比(WER)均大于1,表明间作具有土地和水分利用优势;间作体系的养分优势主要表现在氮累积量的增加;2G1∶2D间作处理的LER、WER、氮累积量分别比2G2∶2D间作处理提高8.91%,8.30%,4.56%,2G1∶4D间作处理的LER、WER、氮累积量分别比2G2∶4D间作处理提高10.17%,9.14%,4.35%,在晋杂22大豆间作体系下,2G1∶4D间作处理的LER、WER、氮磷钾累积量均高于2G1∶2D和2G1∶3D间作处理。高粱与大豆间作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力、水分及氮素养分利用优势;高秆高粱晋杂22与大豆间作比矮秆高粱晋杂34与大豆间作优势明显;2G1∶4D间作处理是最适宜的高粱和大豆间作配比。  相似文献   

6.
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学名:Hordeum vulgare Linn. var. nudum Hook. f.)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也叫裸大麦、米大麦、元麦、淮麦,是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内外颖与颖果分离,籽粒裸露,故称裸大麦。据科学考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青稞的地区,约有3500年的历史。青稞主要生长在海拔为4000~5000m的高原地区,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和酿造青稞酒的主要原料,几千年来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青稞其实是青藏高原人民给青性裸大麦起的名字,由于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稳定,种植区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现今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省甘孜和阿坝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7.
魔芋在毕节市的栽培种植 ,历年来农民都不把它放在主要位置 ,近几年魔芋市场价格好需求量提高 ,人们种植魔芋的面积也逐渐增大 ,但是由于以前没有规范化种植 ,只是在玉米地或种植其它作物的地里乱种魔芋 ,导致了魔芋产量不高。为了不影响其它作物的产量 ,又能夺取魔芋高产 ,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进行了魔芋与玉米间作栽培试验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品种花魔芋或本地常规品种。1 .2 供试土壤供试土壤土质中性 ,肥沃且是疏松爽水沙质壤土。1 .3 试验方法1 .3.1 试验设计试验设在毕节市杨家湾杨箐村 6组农户周遵荣、顾尚寻地块上进…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高粱生产示范基地的优质酒用高粱品种,在汇川区团泽镇实施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黔高8号产量最高,达293.33kg/667m2,比对照增20.73%,其次红青壳,比对照增17.06%,红心糯居第3,比对照增12.2%,,红茅糯2号第4,比对照增9.76%,红缨子(ck)产量居第5位,K102产量最低,比对照减产5.49%。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合苏北地区酿酒用优质高粱品种,引进 15 个粒用高粱新品种,调查株高、穗长、节数、生育期、穗型、抗倒性、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与产量,测定容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单宁含量等品质性状,并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性状较佳的品种有晋糯 3 号、红糯 9 号、红糯 16 号、机糯粱 1 号、两糯 1 号、川糯粱 2 号,这 6 个品种表现为中秆、抗倒、丰产、糯性等特点,适宜苏北地区选择性种植。  相似文献   

10.
11.
玉米高矮秆间作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所内外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高,矮秆间作,建立了高光效的群体结构,群丛光合面积大,光合势高,干物质积累多,光合强度和光能利用率明显提高。因此,玉米高,矮秆间作,产量高,效益佳,并便于田间管理,合理轮作,有利于大豆清种,机械化作业和化学除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粱茎秆抗倒伏性状(株高、茎粗、地上部重、根重、重心高度、抗折力及茎秆机械强度)的测定,提出高粱倒伏系数评价方法,通过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得出抗折力与倒伏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抗折力和地上部重对倒伏系数影响最大,地上部重通过抗折力对倒伏系数的间接作用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倒伏系数来评价高梁的抗倒伏能力是可行的。生产中应该选用茎秆抗折力大、粗壮、根系发达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杨玉文 《种子世界》2002,(12):29-29
试验结果表明,春播高粱制种,利用覆膜栽培,制种产量可提高20.63%,成熟期提早15d,较露地栽培多收入(净值)204.77元/667m^2,每投入1.00元地膜可增高6.83元。  相似文献   

14.
荞麦施用氮磷化肥的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证明,荞麦在亩施农家肥1000kg,尿素3kg,普通过磷酸钙6kg的条件下,其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亩产可达72kg,比不施肥亩增产56kg,增产率达350%,表现出荞麦对肥料反应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玉米与大豆不同比例间作与净作试验的比例间作段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组成的复合群体具有较大的生产力潜力,有明显的间作优势;玉米与大豆间作时复合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玉米产量的影响。小比例间作和混作高秆作物过多,对大豆生产不利;玉米与大豆2:2间作时.即玉米大行距不145cm,小行距为35cm,株距为22cm时,其复合群体的总产量是最高的;玉米与大豆2:4间作时。具有最高的投入产出比(1:2.77)和每工日纯收入(44,82元/d)。结合临沧地区多年来玉米与大豆间套种的经验。阐述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和潜力,进而提出了发展的基表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向日葵与白花草木樨的三种间作方式进行了农田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以探讨间作方式的产量优势及可行性.结果表明,向日葵间作白花草木樨群体层次中,光和叶面积的分布皆呈补偿性,消光系数低于单作.系统中小气候得到改善,土壤氮素呈良性循环,土壤盐分下降,总产值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防雨棚中进行的盆栽试验,对6个高粱品种的子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相关生育性状指标,以及出苗后0~68天、0~95天、0~112天的生物量WUE及相关生育性状指标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6个高粱品种间子粒产量WUE的差异是由子粒产量和耗水量的差异造成的,并可分为高产低耗型、高产中耗型、中产中耗型、高产高耗型、低产低耗型和低产高耗型6个类型;光合速率(Pn)、叶面积、叶绿素与子粒产量WUE关系密切;具有高生物量WUE的品种同时也具有高子粒产量WUE;地上部干物重和根系性状与生物量WUE关系密切;根干重、根体积和根长是根系生长的3个重要因素;前期根小冠大和后期的根大冠小有利于提高生物量WUE.  相似文献   

18.
燕麦与不同作物间作群体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于2006年在呼和浩特市园艺科技试验中心进行,研究燕麦在内蒙古地区与其他作物间作的生态效应.用ZF-77型照度计测定光照强度变化,结果表明:科多8号、蒙农青饲一号、农垦四号的间作群体中部和基部的光照强度和透光率均大于单作;马铃薯间作群体中部和基部光照强度和透光率比单作分别降低了40.6%、66.3%和26.3%、25.4%.在作物生育期间用CRB型电子测温仪测定5、10、15、20、25、30cm土层地温变化,5~30cm土层地温从上到下呈递减趋势,同一土层温度均为间作高于单作;全生育期间作群体5cm土层平均地温比单作提高了0.7~9.0℃.收获后,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浸提法测定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表明燕麦与科多8号、蒙农青饲一号、农垦四号、紫花白间作群体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大于单作燕麦;间作群体秸秆鲜重和干重比单作分别增加了37.5%、15.9%、9.9%24.2%和2.3%、15.0%、9.0%、16.4%,籽粒间作比单作分别提高了11.1%、12.2%、10.9%和12.9%.可见,间作群体因光照和地温条件优于单作,因而单产和营养品质优于单作.  相似文献   

19.
试验于2018-2019年连续进行2年,采用裂区设计,以甜荞品种冀甜荞1号和苦荞品种冀苦荞1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种量处理,研究了播种量对不同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冀甜荞1号的株高、主茎节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对主茎分枝数、花序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产量有一定影响,播种量在120万~180万粒/hm2之间均能达到高产,适宜播种量为120万粒/hm2。不同播种量对冀苦荞1号的主茎节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对株高、主茎分枝数、花序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产量都有一定影响,播种量在90万~150万粒/hm2之间均能达到高产,适宜播种量为90万粒/hm2。  相似文献   

20.
在正常群体结构和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两个不同基因型的高粱品种在同一生育进程中,其对应的同一叶序单叶的光合速率有显著差异,按叶序排列的光合速率大小,也无相同趋势。当单株按叶序分别仅留一片叶时,两尖叶序叶片的光合速率差异依然存在,但按叶序排列的光合速率大小则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相关达极显著水平(r=0.862)。光合速率与产量的相关程度因品种而异,受限于光合产物的分配去向及数量,当光合产物主要分配于子粒中时,相关必显著,若茎鞘有截流或向根中分配较多时,相关则不显著。当品种改型成上部叶片直立而下部叶片披散时,其不同叶序叶片光合速率与正常株型相比,上部叶片的光合速率降低,而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