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春油菜病害防控及产量提升,选择阿泰灵、禾奇正等9种不同叶面处理剂,分别在春油菜蕾薹期、初花期、花荚期喷施1次,综合春油菜生理指标、产量、病害防效分析,结果表明,禾奇正、阿泰灵和芸苔素内酯可降低春油菜株高、增加春油菜茎粗、提高春油菜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2.42%、8.48%和6.54%,并对春油菜白粉病和菌核病有显著的防控效果,对白粉病的防效为31.15%~51.04%,对菌核病的防效为27.96%~41.14%。  相似文献   

2.
豫南地区双低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总结了豫南地区双低油菜苗期和蕾薹至扬花灌浆期易发生的病虫害如病毒病、猝倒病、菌核病、霜霉病、蚜虫等的发生症状,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该地区油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冬季气温持续偏高,我国油菜产区作物生育期比常年提前3-7天,长势良好。目前,秋播油菜在云南大部已进入结荚期,江南南部处于盛花期,江南北部、西南大部处于初花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蕾薹期至初花期,陕南和豫南处于抽薹期至蕾薹期。受积温偏高和寄主生育期提前的综合影响,早春油菜病虫害发生期偏早、较为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油菜病虫害发生面积达2532万亩,比近5年均值增加17.1%。其中油菜菌核病全国发生面积635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68.3%;油菜蚜虫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丘陵地区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十分适宜秋播油菜生长。近年来,草害成为限制四川省丘陵地区油菜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油菜蕾薹期是为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杂草导致油菜蕾薹期营养生长受抑制,产量损失严重。本文概述了四川省丘陵地区油菜田杂草发生种类与规律,建议结合四川省丘陵地区的地理与气候特点,加强四川省丘陵地区油菜蕾薹期的农业措施及化学防除环节,为更好地管理油菜蕾薹期田间杂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一病”指菌核病油菜菌核病是宣城市油菜花期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发病率为10%~80%,产量损失5%~30%。其主要症状是发病初期病斑略凹陷,有同心轮纹,中部白色,,边缘褐色,病健部交界明显。病害严重时,病茎上长满絮状菌丝,故称为“白秆”、“霉秆”等。在成熟期油菜茎内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鼠粪状菌核。菌核病的防治,一方面通过改善油菜生态环境防治。如重施基肥、苗肥,早施或控施蕾薹肥,施足磷、钾肥,切忌后期偏施、重施氮肥;深沟窄畦,清沟防渍害;在油菜开花期摘除三叶(病叶、黄叶、老叶)。另一方面则采用药剂防治。药剂防治重在早期。采用的药剂…  相似文献   

6.
(续第8期第35页)1.蕾薹期的生理特性油菜从现蕾到始花称为蕾薹期。油菜一般是先现蕾后抽薹,但有些品种在一定栽培条件下,会先抽薹后现蕾,或现蕾、抽薹同时进行。蕾薹期是油菜生长最快的时期,此时营养生长最为旺盛,营养器官大量形成,主茎迅速伸长增粗,短柄叶、无柄叶快速出生,叶面积迅速扩大,短柄叶的功能逐渐加强,花蕾不断地分化发育长大,花芽数迅速增加。长江流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蕾薹期  相似文献   

7.
正危害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有菌核病、黑腐病、霜霉病、病毒病;主要虫害有潜叶蝇、蚜虫、菜蛾、菜粉蝶、跳甲等,无论发生哪种病虫害,都会影响油菜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产量和质量均会下降。本文主要介绍菌核病、黑腐病、霜霉病、潜叶蝇、蚜虫、菜蛾的防治方法。1菌核病油菜菌核病是危害油菜生产的重要病害,一般年份株发病率在10%~30%,高发年份株发病率高达80%以上。发病后一般会造成10%~70%的减  相似文献   

8.
黄淮流域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主要病害,而且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近年来在各油菜主产区大面积发生。介绍了黄淮流域地区油菜菌核病的生物学特性、病害症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并提出具体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指导大田防治,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续第8期第35页) 1.蕾薹期的生理特性 油菜从现蕾到始花称为蕾薹期.油菜一般是先现蕾后抽薹,但有些品种在一定栽培条件下,会先抽薹后现蕾,或现蕾、抽薹同时进行.蕾薹期是油菜生长最快的时期,此时营养生长最为旺盛,营养器官大量形成,主茎迅速伸长增粗,短柄叶、无柄叶快速出生,叶面积迅速扩大,短柄叶的功能逐渐加强,花蕾不断地分化发育长大,花芽数迅速增加.长江流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蕾薹期一般为25~30天,处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我国冬油菜在西南地区和江南南部处于盛花期,江南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处于蕾薹期至初花期,陕西和河南处于抽薹期。由于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早春油菜病虫害发生期提前,发生程度重于常年。截至目前,全国油菜病虫害发生面积为2651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5.1%。发生面积同比增加菌核病。全国发生面积671  相似文献   

11.
九江地区油菜产量性状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九江地区2001~2008年油菜产量性状与其生育期的平均气温、降雨量、日照3个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菜荚果主要由第一分枝产生,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实际产量与单株荚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实际产量与苗期气温、营养生长气温、蕾薹期降雨量、蕾薹期日照、蕾薹期气温、开花期气温、开花期日照、灌浆期日照、灌浆期气温、灌浆期降雨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姚勇 《农技服务》2014,31(8):82-82
<正>油菜菌核病是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由核盘菌侵染发病,位居我国油菜3大病害(病毒病、菌核病、霜霉病)之首。油菜菌核病在我国25个省…市、区都有发生,以长江流域最严重,导致产量损失lO%~20%,重度发生时产量损失约50%,已成为制约油菜优质、高产、高效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油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种植积极性[1-2]。油菜是正安县的主要经济和油料作物之一,近年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油菜冬壮是高产的基础,春发则是高产的关键。春发油菜单株绿叶数多,叶面积大,茎秆粗壮,分枝多,干物质积累也多,有利于角果和籽粒的发育。扬油1号于3月10日左右进入抽薹期,4月初始花,4月下旬终花进入角果发育成熟期。从蕾薹期至成熟期是油菜增角、增粒、增重的关键时期。现将此阶段的生育特点、主要形态指标与实现三增夺高产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蕾薹期 1.生长发育特点及其主要形态指标:蕾薹期是油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时期,  相似文献   

14.
影响杂交油菜制种纯度技术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杂交油菜种子纯度的主要因素是播期和除杂时间。针对不育系在低温条件下开花存在微量花粉,能自花授粉结实的情况,在杂交油菜制种上可以采取推迟播种期、摘薹、蕾薹期除杂等措施,以达到提高种子纯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省油菜冻害时有发生,为害面积较大,为害程度较严重,已成为影响我省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油菜冻害分为冬冻和春冻2种。冬冻是指油菜越冬期间,低温导致油菜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受冻,严重的引起死叶或死苗;春冻是指油菜蕾薹期和开花期的倒春寒,导致蕾、薹、花和幼角等生殖器官的受冻,产生蕾和幼角脱落,导致分段结实。要防止油菜冻害,关键是确保壮苗,增加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养分积累,有利于增加抗寒力。  相似文献   

16.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主要病害,在全国油菜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油菜全株各部位均可发病,以茎秆发病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1.发病症状油菜菌核病由核盘菌的寄生真菌侵染引起.受侵染油菜,病部通常可见白色菌丝体.苗期染病,茎基部和叶柄出现红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变白,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后形成黑色菌核.成株染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  相似文献   

17.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影响油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分析总结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病条件及危害症状,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油菜作为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长期以来遭受各种病害的侵害。由于油菜的生育期长,病害种类繁多,在病害中油菜菌核病的危害最为严重。尤其是随着耕作制度的变更、优质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菌核病有着加重的趋势。本文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以及发病危害进行了论述,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角度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手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16,(3)
正油菜蕾薹期是从油菜现蕾开始到初花为止的生育阶段,各地区冬油菜区是从1月底2月初至3月上旬,约30天左右。油菜蕾薹期管理重点是促进油菜春发稳长,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的矛盾,争取枝多、角多、粒多,减轻病虫的危害。早施重施薹肥薹肥一是要看苗、看地、看天合理施用,以掌握早发稳长、不早衰、不徒长贪青为原则。春季温度高、雨水多、地力肥沃、腊肥足,油菜长势强,应少施薹肥;气温低、土壤肥  相似文献   

20.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最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油菜产量。文章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特征症状、发病条件以及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油菜菌核病防治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在油菜生产中,菌核病的防治宜采用农业防治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