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马铃薯品种黔芋1号、冀张薯8号、威芋3号、合作88的适宜种植方式与密度,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修文县春种黔芋1号最佳的栽培密度在3335株/667m2左右,单垄双行种植方式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与单垄单行的差异不显著;冀张薯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在2964~3335株/667m2之间;威芋3号适合的栽培密度在3335~3811株/667m2的范围中;合作88合适的密度在2964~3335株/667m2之间;为降低用种量,节约成本,建议密度为3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2.
选用高产、稳产、广适普通玉米品种"渝单30"为研究对象,采用3 500株·(667m~2)~(-1)的种植密度,以当地生产上常用的稀大行(1~1.2m)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研究同密度下"缩行扩株"对渝单30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渝单30在0.9m行距时产量最高,行距间产量性状表现为0.9m行距0.8m行距0.7m行距1m行距1.2m行距0.6m行距。因此,重庆丘陵山区将现有生产上"稀大行"种植模式改为0.9m、0.8m行距,同单位土地面积上可以增加种植行数,集约化利用土地,减少漏光损失,平衡种群内竞争,最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宜修文县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及合理的种植规格,在小箐镇开展了费乌瑞它、青薯9号、威芋5号、黔芋8号的垄作方式及密度配置试验。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产量、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单株小薯数上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在单垄单行或单垄双行垄作方式下,在行距相同而株距不同时产量表现亦存在区别。黔芋8号产量潜力和商品率均比较高且适应性较强,可以进行生产示范,且以单垄单行+行距60cm+株距28cm种植方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黄秋葵一代杂交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播种 可于晚霜结束前5~6d父母本同时直播.父母本种值比例为1:9.母本按1.3m行距起垄,垄高10cm,盖好膜后打眼播种,每垄播两行,为方便去雄授粉可采用大小行种植,大小行行距分别为80cm、50cm,株距为30cm.父本可适当增加密度.一般母本密度为3400株/667m2,父本为4 000株/667m2.每穴放2~3粒,覆土2~3cm.一般6~7d可出苗,4~5片叶定苗,每穴留单株.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单株与双株的不同株行距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中单808为试验材料,开展了试验。结果表明:单株种植单产均高于双株种植方式,但双株种植能节约投工2.96个/667m2,减少生产投入177.6元/667m2。净产值来看等行单株移栽最高,达1 283.53元/667m2,其次为宽窄行双株移栽。  相似文献   

6.
垄作是一项能提高马铃薯单产的农艺措施,为探讨单行起垄与双行起垄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开展了两种栽培方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垄方式马铃薯生育期一致,单行起垄的薯块数量、大薯比例高于双行起垄,单行起垄单产2943.18kg/667m2,双行起垄单产2745.26kg/667m2,单行起垄单产比双行起垄单产高7.2%。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探讨甘蔗栽培的高糖高产理论,试验以新台糖22号为材料,研究甘蔗种植行距为1.0m(处理A)、窄行宽株,行距为1.25m(处理B)、宽行窄株,行距1.5m(处理D)、宽窄行宽株,行距2.0m(处理C)、宽窄行窄株四种种植结构及其群体生理生化动态变化及甘蔗产量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生理生化指标,在各处理的表现均是分蘖期较高,伸长期最高,工艺成熟期低,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每666.7m2蔗茎产量最高是处理D,为9170kg/666.7m2,最低是处理C,为7427kg/666.7m2,处理D与处理C之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蔗糖分最高是处理B,为15.5%,最低是处理D,为15.2%。  相似文献   

8.
孙开利  罗仕文  马俊  吴瑞  李清超 《种子》2012,31(9):127-128
介绍了杂交玉米品种毕单19号高产制种技术。以及相应的田间管理、去雄去杂等关键技术。最佳错期为父母本同播,父本先播所需种量的70%~80%;母本2叶1心时再播剩下的20%~30%的父本;最佳播种密度为3 400株/667 m2,双株留苗行距0.8 m,株距0.5 m,单株留苗则行距为0.8 m,株距0.25 m。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不同马铃薯品种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区域适应性,以筛选出适应性强、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结合贵州省特色粮食产业专项项目实施,开展不同品种同田对比试验。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采取大垄(单垄双行)栽培模式,因子一为品种,分别为滕育1号、红美、陇薯7号、黔芋8号、费乌瑞它(CK);因子二为种植密度,分别为3 700窝/667 m2和5 550窝/667 m2。结果表明,陇薯7号、黔芋8号品种产量高,红美、陇薯7号品种商品率最高,黔芋8号、陇薯7号、滕育1号均表现出比对照增产差异性显著,综合平均产量相比对照增产916.8 kg/667 m2、891.5 kg/667 m2和266.2 kg/667 m2,相比对照增产率为46.2%、45.0%和13.4%。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水稻传统耕作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板结等问题,开展垄作双深耕作模式及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选用水稻品种齐粳10号,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垄作双深和常规平作2种耕作模式、4个株行配置,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平作相比,垄作双深处理的穗重和一次枝梗数分别显著增加7.88%和7.00%,灌浆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分别显著增加9.33%、14.81%、11.46%和27.09%。株行配置方面,株距15cm处理的穴穗重均极显著高于株距12cm处理,穗长随着株行距的减小而减小,株行距为12cm×(17~33)cm处理的穗数最大,平均显著高于其他株行配置12.87%。垄作双深与株行距为12cm×(17~33)cm互作处理产量最高(10 239.12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1.
在4个行距0.5 m、0.67 m、0.83 m、1 m,2个种植密度2800株/667 m2,3200株/667 m2的种植条件下,研究了行距和密度对绵单10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0.5 m、密度3200株/667 m2条件下,绵单10号的产量最高;行距1m、密度2800株/667 m2条件下,绵单10号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1试验设计及执行情况 试验没计为单作直播,等行种埴,行距0.67m,种植密度5.5万株/hm^2,对照品种设为鄂玉10号(相同密度)。田问管理与观察记载同湖北省区试标准。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喜光耐热,实行宽行密植栽培,可与多种作物间作种植,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使单位土地面积的收入显著提高。1夏玉米与花生夏玉米宽行密植,与花生高矮间作,可充分发挥边行优势。每1.6m宽为一种植带,5月中旬在每一种植带小麦行间套种5行花生,每667m21万墩左右。5月下旬在小麦畦垄上套种玉米,行距1.6m,株距13cm,或穴距26cm双株留苗,每667m23300株左右。2夏玉米与秋土豆土豆喜冷凉,不耐高温强光,与玉米高矮间作,可利用玉米遮荫降温。玉米于5月下旬播种在小麦垄背上,行距1.8m,株距10cm,每667m23500株左右。小麦收获后灭茬整地,于8月上旬在玉…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影响,进行了垄直播覆膜、起垄直播不覆膜、起垄移栽覆膜、起垄移栽不覆膜、平土移栽覆膜(CK)5种处理的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栽培与不覆膜栽培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起垄移栽覆膜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单产达646.04kg/667m2,与平土移栽覆膜(CK)相比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黔油28号不同种植方式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菜主产区绥阳县比较了黔油28号四种密度下免耕移栽和翻耕移栽两种方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经研究得出:当翻耕移栽、密度为6000株/667m2时,产量最高,达到178.97kg/667m2.当免耕移栽、密度6000株/667m2时,经济效益最好,纯收入为217.6元/667m2.综合得出:选择免耕移栽,密度为6000株/667m2的栽培方式,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节省人力投入,在协调和其它作物的茬口问题上占据优势,此项栽培方式适宜黔油28号的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贵阳地区油菜育苗移栽的发展 ,找出一项简便、实用、高效的油菜育苗移栽新方法 ,特进行油菜稻田免耕栽培与整地栽培比较试验。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设置试验设置在清镇市暗流乡下坝村小寨村民组刘达贵家责任田内进行。试验地海拔 110 0m ,地势平坦向阳 ,土质为沙壤土 ,肥力中上等 ,前作水稻。试验品种为黔育 11号。1 2试验设计设免耕栽培与整地栽培 (ck) 2个处理 ,采取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6个小区 ,每小区长 10m ,宽 2 8m ,面积 2 8m2 ,实行单株带土移栽 ;每小区栽 7行 ,每行栽 5 0株 ,共栽 35 0株 ;行窝距为 4 0cm× 2 0cm ,…  相似文献   

17.
为使未来贵州省玉米种植模式能够适应机械的对行作业,利用贵州省优良玉米品种代表黔单16及贵单8号为材料,通过3 300株/667m2、3800株/667m2、4300株/667m2三种密度及0.50m至1.00m的四种行距配置进行试验,以探讨是否存在一个使玉米产量提高及倒伏度降低的最优种植行距.结果表明:当密度从3300株/667m2提高至4300株/667m2时产量极显著提高,倒伏度有所增加;同密度下行距对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其对倒伏度的影响因风力及风向而异.所以在贵州省未来的玉米生产中,机械作业行距的确定应以生产机械对地形的适应性及作业效率等因素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甜叶菊新品种江甜1号在不同移栽密度条件下生长发育情况及产量水平,以明确江甜1号最佳移栽密度,2012年我们对甜叶菊新品种江甜1号不同移栽密度进行比较试验。现将有关情况小结如下:1试验方案设计1.1试验处理设置处理A:株距20.0 cm,行距40.0 cm,亩留苗0.8  相似文献   

1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组合)A、B组各9个,均以天府14为对照,由四川省主要花生育种单位提供,其名称和来源见表1、表2.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按照《2015年四川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实施方案》要求进行.田间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小区5垄10行,小区长3.8m、宽3.5m,面积13.3m2.种植规格:A组:行距35cm,窝距14.8cm,每行19窝,每窝播精选种子2粒,密度135 000窝/hm2或27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大棚番茄光能利用效率,以‘西润2007’为材料,设置2个垄向(东西垄向和磁南偏西14°垄向)和3个垄距(1.2、1.4、1.6 m),研究垄向和垄距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后55天,株高随垄距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磁南偏西14°垄向1.6 m垄距处理(偏1.6 m)和东西垄向1.6 m垄距处理(1.6 m)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垄距为1.6 m和1.4 m时,磁南偏西14°垄向与东西垄向相比,均显著增加番茄花穗数。随垄距增加,番茄产量有降低趋势,其中偏1.2 m处理番茄产量为13.3 kg/m 2,偏1.6 m和1.6 m处理番茄产量最低分别为8.4、8.3 kg/m 2。随垄距增加,番茄果实糖含量和单株番茄茎叶鲜重呈增加趋势。综合考虑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品质等因素,本研究区大棚早春茬番茄适宜垄向为磁南偏西14°,垄距为1.2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