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粗缩病也称玉米条纹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玉米粗缩病超过其他任何一种玉米病害,危害之大,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玉米粗缩病曾是西北河西走廊以西种植玉米地区的主要病害。1969~1971年在甘肃省敦煌县连续3年发生,造成较大的损失。1993年以来,在山东省种植玉米的个别地区就有零星发生,1996年以来以发生蔓延到玉米主栽的几个省份。经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控制效果。2004年在铁岭市昌图县的玉米种植区域的个别地块已经发现了此病,经田间调查发病率在10%~20%,严重地块在33%。发病后及时用药防治的能有效控制病情蔓延,及时防治还能缓解病情减轻病害。发病及时防治后的又经田间调查,病情已经控制在8%以内。玉米苗期发现粗缩病就应抓紧时间查看苗情,积极采取控制措施及早防治,能得到有效地控制病情,让病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2.
夏邑地处豫东平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玉米是秋季主要种植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60万亩左右。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常见的病害之一,历来由于发病较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2005年全县24个乡镇玉米大斑病普遍发生,局部成灾,为深入了解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分析病害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消除病害隐患,笔者对本县发病较重的乡镇进行田间实地调查,并通过访问农民,与乡镇农技人员和种子代销商座谈多方剖析夏邑2005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根本原因。1玉米大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1大量的病残株遗留田间玉米大斑病菌是以分生孢子附着…  相似文献   

3.
宗丽 《种子科技》2022,(23):49-5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的优化能够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玉米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玉米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控技术趋于完善,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满足市场对玉米的需求。文章分析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害预防控制措施的积极意义,阐述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总结了玉米病害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玉米育种田里值得重视的几种玉米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与研究,发现了吉林省玉米育种材料田中的几种重要的玉米病害。文中阐述了3类12种玉米病害的发生概况及症状特点,并对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省会泽县,玉米是主要种植的粮经饲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3万hm2,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玉米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为了提高玉米种植的效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玉米病害进行防治。对当地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发病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伊犁河谷适宜玉米制种,随着种植面积增加,品种来源广泛,种植模式的改变和气候变化,田间病虫害种类也发生改变。棉铃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等害虫逐渐成为田间优势种群,玉米螟为害减轻,瘤黑粉病发生普遍,玉米锈病在部分地块发生较重。文章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控害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玉米青枯病是影响太原地区玉米生产较重的病害之一.认真分析总结其发病规律、机理与条件,对防治该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通过田间调查,现就2016年太原市青枯病发病情况、原因、规律及今后的防治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8.
<正>为研究不同水稻病害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区域布局,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和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研究人员合作,统计分析了2011至2013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水稻生产中8种主要病害的发生面积并将其按照大小划分为4个等级,结合GIS软件绘制水稻种植与病害发生分布的地理信息矢量图,以此研判杀菌剂防治水稻主要病害田间药效试验区域布局的省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变化,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已由常年的偶发性病害,上升为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一旦发生即发展迅速,危害重,发生后轻者减产10%~30%,重者达50%以上。玉米茎腐病又称茎基腐病,成株期茎基部腐烂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现将其发生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病害症状。该病是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发生症状类型较多,田间常见的是软腐型和晚枯型两种,软腐型早于  相似文献   

10.
禾谷镰刀菌是危害玉米田间种植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研究玉米禾谷镰刀菌的接种规律对于了解玉米禾谷镰刀菌病害的发生机制及培育和鉴定抗禾谷镰刀菌玉米品种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灌根法、注射法和喷雾法对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玉米进行禾谷镰刀菌田间接种,结果表明在玉米抽穗期采用注射法进行接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钱思平 《种子世界》2021,(10):0063-0065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障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的关键。针对玉米丝黑穗病与顶腐病两大常见病害,要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防治效果,促进优质高产实现。本文对玉米丝黑穗病与顶腐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就相应防治技术展开探讨,以期能为当地玉米种植的科学化、高效化发展提供些许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玉米锈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前玉米锈病已上升为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总结了玉米锈病的病害特征,以及该病在中国玉米产区的为害现状和病害流行因素,系统综述了中国玉米抗病机制及抗病品种改良研究;分析提出玉米锈病综合防控措施,指出种植抗性品种是玉米锈病防治的根本措施。最后,认为玉米锈病发生为害逐年严重,亟需选育抗锈病玉米尤其是鲜食玉米品种,为锈病防治及玉米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为普及现代玉米生产经营理念与技术,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牵头,组织全国400余位一线专家联合创作了玉米田间种植技术手册和挂图系列,近期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种植手册6个分册:《北方春玉米田间种植手册》、《黄淮海夏玉米田间种植手册》、《西南玉米田间种植手册》、《西北灌溉玉米田间种植手册》、《北方旱作玉米田间种植手册》、《南方甜、糯玉米田间种植手册》;技术挂图  相似文献   

14.
北方玉米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病害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的种植和管理对收获效益影响显著,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不但能有效防治病害问题,还能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在玉米种植生产中,应运用好先进的种植技术,做好全方位的保障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好影响玉米生产的各种病害,让玉米种植顺利实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5.
播期对玉米早代自交系田间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998-2000年4月中下旬(春播)和6月上旬(夏播)种植的1607份玉米早代系进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表明:播期对玉米早代系田间抗病性具有很大的影响,玉米早代自交系大斑病和粗缩病以春播发生较重,而小斑病和茎基腐病以夏播发病较充分。因此,在鉴定玉米早代系田间抗性时应根据鉴定病害对象安排在不同播期进行。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几年平舆县白菜细菌性软腐病与细菌性黑腐病的发生现状,调查了两种病害的田间症状,分析了发病规律,进而提出了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但近些年受气候和客观环境的影响,镇沅县勐大镇在玉米种植中出现病害和虫害的概率非常大,主要出现的病害有青枯病、大斑病、小斑病,出现的虫害有蚜虫害、玉米螟害等,这些病虫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种植的产量和经济收益。介绍了镇沅县勐大镇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对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当地玉米种植者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玉米病毒病发病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病毒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是玉米上危害损失重而难以防治的病害。为了探明浙江西北部地区新近大面积发生的玉米病毒病病原和灾发流行规律,研究提出防治技术。于2008-2011年对该病的病原、传毒媒介、发病流行规律、致灾因子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调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临安等地发生的玉米病毒病为玉米矮缩病,又称玉米粗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引起,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病害发生流行与介体灰飞虱发生量和带(传)毒率、气候条件、玉米品种抗病性、播栽期,以及水稻发病状况等具有密切关系;提出了病害防控对策和综合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病害发生危害,保障了玉米的丰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赵如龙 《种子科技》2023,(18):97-99
花卉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花卉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尤为关键。为此,文章着重分析了种植位置、土壤、间苗、分苗、移栽、种子处理方面的花卉种植技术,提出了花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以及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包括真菌类病害、病毒病病害、细菌病害及线虫病害,希望能够为花卉种植人员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花卉种植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病程度逐年加重,防治这两种病害的农药市场显现商机,国内外农药企业都盯上了这块"肥肉"。随着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主裁品种抗病性弱,加上高密度种植、水肥管理不当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生逐年加重。目前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传统药剂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