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探究了我国玉米间套大豆种植现状,重点分析了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模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阐述了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的优势,并提出有效的玉米间套大豆控制玉米病虫害种植技术,通过科学选种、选地,做好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控,从根本上提高种植产量,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玉米在东北地区是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一种重要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不可替代,而在播种和收获玉米的整个过程中,玉米产量受气象条件的影响程度较大,尤其是气象灾害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为使玉米种植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一定要深入研究玉米种植的适宜气象条件,制定有针对性的种植方案,掌握影响玉米产量的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为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玉米和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玉米和大豆产量稳定不仅能够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玉米大豆复合带状种植技术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大豆和玉米产量的提高。基于此,主要论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优势和特点,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新疆北疆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大豆单作、玉米单作、豆玉间作3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式作物根系形态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使各作物之间根系分布更为合理,间作种植大豆和玉米的SPAD值较单作的有所提高,缩短了大豆的生育期,节约土地资源,玉米与大豆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该间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本文研究对新疆北疆滴灌地区推广发展豆玉间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高产出和高质量的栽培模式,科学间种大豆和玉米,能有效解决大豆和玉米争夺土地资源的问题,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明显,通过扩间增光和塑株保密等措施,发挥大豆的固养地作用,提高土壤水平,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一茬大豆的经济收入,同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文章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为切入点,分析了该种植模式的种植要点,并且提出了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陇东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最适宜播种期,为当地玉米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18—2020年开展的全国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区域联合试验—西峰春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陇东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每推迟10 d,玉米全生育期天数缩短5.5 d,播期对于春玉米全育期天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出苗时间、苗期生长阶段,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时间和苗期生长阶段所需时间均缩短;玉米全生育期天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对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影响较小。随着播期推迟,玉米的单株籽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值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SD2、SD3大于SD1、SD4播期。适当晚播种,抽雄前降水量充沛,抽雄后气温高、积温多有利于百粒重及单株籽粒数的增加,从而增产。陇东春玉米适宜播种期宜选择在4月下旬—5月上旬,此时气象条件配比最有利于春玉米生长发育,可最大程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玉米和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和高产栽培技术一直备受农业科学家关注。以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为主题,探讨了该种植模式对3种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种植密度、施肥、灌溉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产量。在种植密度方面,合理的间距可以减少农作物间的竞争情况,有效保障光照和空气流通,进而促进作物生长。适当施肥和灌溉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进一步提高产量。叙述了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望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可行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郭奎 《种子科技》2023,(4):46-48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玉米和大豆两个不同季节作物,使其生长特征相辅相成,达到单位面积玉米、大豆增产的一种集约化农业技术。传统的间作套种虽然可以增加耕地产量,但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且经济效益较低。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既能促进作物间的和谐共生,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连续耕作造成的土地钙化和病虫害大规模暴发等问题,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概念,阐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研究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点工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对大豆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因此,我国大豆的种植范围较广,品种也较为丰富。尽管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存在很大的缺口,大豆产量不足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粮食安全问题之一。大豆与玉米争地问题也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矛盾之一。近年来,大豆与玉米共作栽培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基于此,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条件的影响入手,着重介绍了在不同连作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及推广技术要点,旨在促进大豆玉米高产、优产,为发展多品种复合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稳定粮食增产的重要方式,可以使大豆的边行效应和固氮养田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在保证玉米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增加一茬大豆收益,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要点和推广策略,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陆代平 《种子科技》2023,(17):60-62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凸显。玉米和大豆是我国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在实践中,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土地紧张问题,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也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山区玉米和大豆种植过程中,选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保证玉米的产量,并且多收获1季大豆,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文章主要论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分析了该技术的具体应用要点,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豆是依靠群体生产来提高产量的作物,不同的群体种植密度对大豆个体的株型、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不同。针对大豆的种植密度前人已开展过广泛的研究。本文以高油大豆品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油大豆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和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3.
魏研硕  韩月 《种子科技》2023,(4):127-129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业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相关部门制订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便加快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不仅能为玉米种植人员提供更大的经济收益,还能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良好的气象服务可以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分析了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究了提高气象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吴晓周 《种子科技》2024,(2):155-157+160
我国作为大豆、玉米生产大国之一,随着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豆、玉米产能也逐渐提升,但大豆和玉米依然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近些年,我国大豆、玉米进口量逐年增加,如何提高大豆、玉米产量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技术可以在保持单位面积内玉米产能不变的情况下增收一茬大豆,从而提升种植效益。基于此,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原理与优势,阐述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丰产路径和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复垦耕种方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健  兰伟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60-160
笔者以玉米、大豆为材料,采用裸地、薄膜覆盖、秸杆覆盖和玉米间作大豆等不同的耕种方式,探讨了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复垦种植模式。结果表明:(1)在不同耕种方式中,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穗粒数、穗位、穗长等主要农艺性状和玉米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82、0.913、0.895、0.731和0.642。盖膜种植能显著地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增加植株高度,增大叶面积指数,并使穗粒数、穗长和穗粒增加,穗位提高,间作大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玉米生长发育规律。(2)秸杆覆盖和玉米间作大豆耕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地温,保水蓄肥,而且还能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土壤,因此是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复垦种植的主要模式。(3)复垦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探索作物新的栽培种植模式,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适合间作的大豆品种,用不同大豆品种(系)与玉米间作系统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大豆玉米间作的最适模式,为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的间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系)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差异显著,周豆 33 、安豆 109 、周豆 34 、周豆 37 、安豆 203 、周豆 41 在 5 行大豆 2 行玉米带状种植( S5M2 )模式的产量显著高于 4 行大豆 2 行玉米带状种植( S4M2 )模式。不同大豆品种(系)与玉米带状种植的经济效益也不同, S4M2模式下濮豆 5136 的经济效益最高, S5M2 模式下安豆 203 的经济效益最高。 S5M2 模式下适合种植安豆 203 、周豆 37 、周豆 34 ;S4M2 模式下适合种植濮豆 5136 、周豆 41 、安豆 109 。  相似文献   

17.
周艳丽 《种子科技》2022,(23):40-42
大豆与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市场需求量较大,营养价值较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大豆与玉米的实际产量,实现一体化施肥、绿色种植的生产目标,满足市场需求。文章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出了有效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措施,以期促进该项技术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的籽粒产量与经济效益差异,推广合理的轮作种植模式,试验设置玉米-高梁-大豆、玉米-玉米-大豆、连作玉米、连作大豆4种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高梁-大豆、玉米-玉米-大豆中大豆籽粒产量较连作大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3.88%和17.55%,玉米-高梁-大豆和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年净收益比连作玉米分别高1377元/hm^2和336元/hm^2,玉米-高梁-大豆和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年净收益比连作大豆分别高2279元/hm^2和1237元/hm^2,玉米-高梁-大豆轮作年净收益比玉米-玉米-大豆轮作高1041元/hm^2。  相似文献   

19.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吉林地区种植广泛。气象条件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了吉林地区气候、降水、温度等气象因素与水稻生长的关系,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促进了吉林地区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20.
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通过大豆玉米轮作的方式,在一定区域内合理规划时间种植大豆和玉米,能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及质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探讨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相关技术人员在研发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