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1年对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6目49科117种,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为79种,分属7目34科,占总数67.52%。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58.37 ind/m2,生物量为34.62 g/m2。2010年平均密度以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平均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2011年秋季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均高于夏季。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东北田螺(Viviparuschui)、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截口土蜗(Galba truncatula)和生米蜉(Ephemera shengmi)是现阶段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聚类分析将7个调查断面分为3组,多维标度分析结果支持了聚类分析结果。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均以2010年春季最高,2010年秋季最低。功能摄食类群以刮食者占优,共计为41种。采用BI生物指数和FBI生物指数对黑龙江中游水质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黑龙江中游水质处于清洁轻度污染等级。  相似文献   

2.
于2014年夏季对济南流域31个采样点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的进行采样调查并利用底栖动物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对济南流域水质进行评价。此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3门10目40种,其中以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的种类为主。底栖动物密度范围为6.25~6 940.06ind./m2,平均密度为682.57ind./m2。济南流域底栖动物香农维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对较低,物香农维纳指数平均值为1.33,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3。通过综合评价认为济南流域水体污染较重,为中度污染,需加强水体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3.
于2007年、2008年的7月先后2次对怒江流域西藏段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应用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析了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结果显示:17个采样断面(干流8个,支流9个)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属),隶属于25科,其中以水生昆虫种类最多(76.0%);研究区域内干、支流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2.77 ind/m2、3 967.51 mg/m2,95.39 ind/m2、2 339.64 mg/m2;干流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高于支流,但其物种多样性(H、D、J)组成却低于支流。研究发现,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与底质类型有关,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海拔高程变化之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2008年夏我们对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利用指示生物和生物学指数评价水质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8种,隶属于3门6纲。昆虫纲和腹足纲为绝对优势类群,分别为14种和12种;寡毛纲4种,甲壳纲动物3种,蛭纲1种,辩鳃纲4种。物种分析得到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为扎龙湿地的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各样点呈现一定差异,以扎龙湖入口密度最大,为1744个/m2,而东升水库最小,为176个/m2。扎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B)为21.6g/m2,变化范围为3.68~63.36g/m2。采用生物学污染指数(IBP)与Chandler生物指数(ICB)对扎龙湿地的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5.
2006年8月在山东南部沿岸海域3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2种,其中,多毛类92种,甲壳类42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9种,其他类群10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2001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5.92 g/m~2。根据IRI指数,优势种前4种分别是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sp.)、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和巴氏钩毛虫(Sigambra bass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20~4.59,平均值为3.9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0.99~5.39,平均值为3.98;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1~0.89,平均值为0.80。根据CLUSTER分析结果,在36%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2个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研究海域底栖生态环境总体为清洁。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水深呈显著负相关(r=-0.38,P0.05)。BIOENV分析表明,与群落结构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组合是粉砂+水深+有机碳(r=0.46)。  相似文献   

6.
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6年春、夏、秋3个季节对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主要隶属于3门、9科、26种.其中水栖寡毛类2科、8属、11种,为绝对优势类群,其密度呈现季节性差异,在春季最高(951.45个/m2),夏季最低(706.40个/m2);其次,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夏季密度最高(840.26个/m2),秋季最低(319.47个/m2).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前突摇蚊(Proeladius sp.)幼虫等耐污种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同时也是镜泊湖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都表现为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在各季节差异不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BI指数都表现为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最小.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BI指数对该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该湖区水质污染程度为轻度一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7.
2011年4~10月对黑龙江省境内的绰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53种,隶属于14目29科。其中水生昆虫最多,为34种,分属6目18科,占总数的64.15%。在采集到的53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在功能摄食类群中收集者种类最多,为15种,占28.30%;刮食者和捕食者各为14种;撕食者10种。大型底栖动物相对重要指数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Gumaga okinawaensis、二尾蜉(Siphlonurus sp.)、Limnocentropus insolitus、幽蚊(Chaoborus sp.)、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Epeorus uenoi、东北田螺(Viviparus chui)、小蜉(Ephemerella sp.)和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调查期间,绰尔河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3.32ind/m2,平均生物量为1.65g/m2,二者均以秋季最高,但前者春季最低,后者夏季最低。K-优势曲线与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结果相一致:均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BI生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绰尔河中上游水质处于清洁等级,下游水质处在轻度污染-污染等级。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基于2011—2014年夏季对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对其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年际变化分析。4年间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0、58、78和83种。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在2011—2013年间呈现出逐年递减趋势,长江冲淡水区的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明显高于长江口内。2014年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均显著回升。生物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基本稳定,2012年略低,而之后呈现整体回升的趋势。优势种包括丝异须虫、双形拟单指虫和钩虾,2013年未出现优势种,其余年份则以多毛类为主。年际间群落结构变化较大,且群落组成呈逐年丰富的趋势。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长江口环境变化和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2016年春季对石头河支流-白云峡进行了首次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调查,5个调查点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门2纲13科(种)。其中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11种,占总种类数的84.6%,环节动物门的蛭纲2种,占总种类数的15.4%。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51.1个/m2,平均生物量为0.649 3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76。调查结果表明,此水域水环境质量优良,无污染,大型底栖动物主要以水生昆虫幼体为主,种群数量较多,但群落结构简单。因此,在保护白云峡水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可适当进行秦岭特有冷水性鱼类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10.
为系统了解红旗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现状,2017年和2018年夏季采用常规方法对红旗河流域进行2次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66种,隶属于10目30科,其中水生昆虫6目26科62种,占总数的93.94%。按照功能摄食类群划分,红旗河大型底栖动物包括收集者30种(最多,占总数的45.45%),撕食者19种,刮食者12种,捕食者5种。调查期间,红旗河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3.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4.93g/m~2,2017年夏季红旗河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高于2018年,但差异不显著(P0.05)。相对重要性指数、K-优势曲线与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表明:红旗河底栖动物群落的相对重要性指数较高的种类均为水生昆虫,弯握蜉Drunella sp.1和瘤石蚕Goera sp.为2个调查年度共有的优势种;2018年K-优势曲线、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略高于2017年(P0.05);BI生物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结果表明:红旗河水质基本处于清洁状态,水质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11.
澜沧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2011年8月,对澜沧江流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存量和分布格局进行了4次调查,涉及澜沧江云南段和西藏段的34个采样点。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共119种(属),隶属于4门7纲66科,平均密度为243.2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3 016.8 mg/m2,水生昆虫为该流域优势类群。澜沧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纵向分布呈现高-低-高的分布规律,下游的多样性高于中、上游,科级聚类显示生境相似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类似。与地理环境类似的怒江相比,澜沧江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组成差异不大,但种类数显著高于怒江。  相似文献   

12.
研究清江利川段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评价水质,为合理实施该重点流域水环境分区管控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5月-2017年3月,在清江(源头至利川城下游)共设置5个采样点,开展了6次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采用大型底栖动物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BI)、底栖动物敏感性计分器指数(SIGNAL)进行水质生物学评价。底栖动物共检出5门8纲16目61科,其中源头采样点共采集9目,蜉蝣目数量占74.1%;临村庄采样点共采集7目,蜉蝣目数量占41.6%;近城区上、中、下采样点分别采集10、9和13目,优势目均为十足目,其数量分别占总量的73.5%、79.9%和54.5%。敏感类群蜉蝣目比例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基于底栖动物耐污性及其数量占比分析,该江段污染程度沿水流方向呈加重趋势。综合FBI和SIGNAL底栖生物指数与环境因子的拟合回归结果以及底栖动物污染敏感值,表明SIGNAL指数应作为该江段首选水质污染生物学评价指数。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7年的4月(春季)和10月(秋季)辽东湾海域19个调查站位所采集的底栖生物样品的鉴定结果,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6种,其中春季33种,秋季26种;多样性指数(H')分布无显著空间差异,丰富度指数(dMa)和均匀度指数(J)分布趋势较为一致,高值区集中分布于辽东湾中部,低值区位于辽东湾西北部沿岸水域;群落聚类分析将春秋两季均划分为5组,但5组内容不同,表明季间群落结构变化较大;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BIOENV分析表明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6年江门近岸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其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软体动物21种,环节动物18种,节肢动物7种,棘皮动物3种,纽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各2种,星虫动物、脊索动物和螠虫各1种。江门近岸海域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介于10~920个·m~(-2)和0.2~267.7 g·m~(-2),栖息密度总体呈现湾外大于湾内的趋势;群落中以膜质伪才女虫(Pseudopolydora kempi)和中华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inersis)分布最广泛,其中中华内卷齿蚕为四季共同优势种。ABC曲线分析表明,该海域群落整体的稳定性一般,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稳定性较弱。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深、盐度、温度、磷酸盐、沉积物类型、捕食压力是影响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然而关于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的报道较少。为了研究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在洪泽湖设置20个采样点,进行了为期1周年的季度调查(2010年5月-2011年2月)。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4种,寡毛类、摇蚊科幼虫和软体动物分别有5种(占总物种数的35.7%)、3种(21.4%)和6种(42.9%)。河蚬为第一优势种(优势度Y=0.18),其次分别为苏氏尾鳃蚓(0.09)、羽摇蚊(0.07)、霍甫水丝蚓(0.06)和铜锈环棱螺(0.06)。群落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5.45±7.38)个/m2和(52.43±12.04)g/m2,其中软体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最高[(24.80±6.20)个/m2和(49.55±11.94)g/m2],摇蚊类次之[(13.76±2.87)个/m2和(2.28±0.71)g/m2],寡毛类最低[(6.96±2.41)个/m2和(0.60±0.18)g/m2]。全湖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别为2.69、1.10和0.71,各指数季节差异不明显。冗余分析(RDA)结果共解释物种数据累计方差的35.0%;MonteCarlo检验表明,洪泽湖水体中硝酸盐氮、总氮和化学耗氧量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F=2.181~3.277,P<0.05)。  相似文献   

16.
乌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乌江流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2006年7-8月对贵州境内乌江流域干流和16条主要支流共34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Shannon-Wiener指数(H)对流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共获底栖动物132 种,隶属4门7纲54科,其中线形动物1种,环节动物21种,软体动物37种,节肢动物73种,在种类数上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8.03%和53.78%。流域底栖动物密度为22-21712 ind./m2,其中霍甫水丝蚓、凸旋螺相对密度较高,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是流域的优势种;乌江大桥、沙沱电站、沿河二桥、思渠等断面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H=2.97~3.56)。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软体动物或以软体动物为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或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主、环节动物为主、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或以节肢动物为主等类型,软体动物为群落中的优势种。水质生物评价显示:基于BPI, 有21个断面受到轻度到中度污染;基于H, 有31个断面受到中度到严重污染;基于G.I, 则34个断面分别受到轻度到严重污染。为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对漳河山西段鱼类、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显示:(1)共采集到鱼类24种,优势种为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 (Basilewsky, 1855)、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拉氏大吻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 1869)、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 (Kner, 1867)、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 Günther, 1868、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1879;大型底栖动物44种,年平均密度为256个/m2,优势种为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 Kemp、蜉蝣科稚虫Ephemeridae、扁蜉科稚虫Heptageniidae、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 H.Adams。(2)各采样河段鱼类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53、1.68,夏季多样性好于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两个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14、1.47,春季多样性好于夏、秋季。(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组成分为清漳河、浊漳河两组,清漳河鱼类指示物种包括短须颌须鮈Gnathopogon imberbis (Sauvage et Dabry, 1874)、拉氏大吻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 1869),浊漳河指示物种为鳑鲏属Rhodeus的鱼类;大型底栖动物组成同样分为清漳河、浊漳河两组,清漳河平均密度及物种数低于浊漳河,其昆虫纲蜻蜓目物种数多于浊漳河,而昆虫纲龙虱科、蝎蝽科、黾蝽科、鱼蛉科以及甲壳纲、腹足纲、双壳纲、寡毛纲、蛭纲的物种数少于浊漳河。底栖动物物种结构的差异受流域内营养物质输入以及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至2014年,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了8个航次104个站点的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种类均匀度(E)、种类丰度(D)和优势度指数(Y)等指标参数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应用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2013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49种,2014年40种,每年不同季节种类更替明显。2013年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2014年分别为冬季和夏季,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生物量和丰度明显不同。不同年份的特征种均以甲壳动物类群为主,鱼类优势种增多。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的大型底栖动物相对于同年度其他季节有更高的多样性,年度变化上多样性指数整体增高。群落结构分析表明,2013年夏秋冬聚为1组,春季为1组;2014年春夏秋聚为1组,冬季为1组。ABC曲线结果显示,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2013年四季受到中度干扰,2014年春夏秋受干扰不明显,冬季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干扰。本研究结果为长江口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摸清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江段在2017年遭遇大型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后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及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22年10—11月(秋季)和2023年4—5月(春季)对墨脱江段及其附属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秋两季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52个种类,隶属于3门3纲10目30科,其中水生昆虫占绝对优势(50种)。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1)、鳞石蛾属一种(Lepidostoma sp.);秋季优势种为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1)、缺距纹石蛾属一种(Potamyiasp.),且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在春季和秋季间存在一定的差异(P<0.001)。流域内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6.67ind/m2,总平均生物量0.04g/m2;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高于秋季,为8.71ind/m2,总平均生物量0.04g/m2。此外,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季节的干、支流...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宁夏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状况,于2013年春季、夏季、秋季调查沙湖8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评价沙湖水质状况。结果表明:3个季节在沙湖共采集了17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6科,主要由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组成,且随季节与空间变化显著;沙湖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较低,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91和0.51;依据多样性指数和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对沙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沙湖水域属重度污染,夏季沙湖污染最严重,秋季沙湖受污染状况略好于春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