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草鱼肾脏组织细胞系CIK的建立(简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正> 鱼类细胞系是研究鱼类病毒和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基础。自Wolf和Quimby(1962)报告建立RTG—2细胞系以后,国外相继报告来自冷水性和温水性鱼类组织的细胞系已有数十种。我国台湾省陈秀男和郭光雄(1981)曾报告建立了鳗鱼卵巢组织细胞系。陈秀男等(1982,1983)又先后报告建  相似文献   

2.
正细胞培养是指将有机体内的某一组织取出,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在人工条件下细胞存活、生长和分裂的技术。鱼类细胞培养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Wolf等~[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鱼类细胞系——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性腺细胞系RTG-2,目前已报道的鱼类细胞系超过280株。这些细胞系被应用于病毒学、毒理学、生理学、肿瘤及基因工程等多个研究领域,近几年鱼类细胞系作为  相似文献   

3.
淡水鱼类细胞培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文功 《淡水渔业》1991,(2):38-40,37
<正> 鱼类细胞培养研究大约已有三十年历史。自Clem等(1961)建立的GF-1细胞株问世以来的有关统计,到1979年为止国外相继报告来自冷水性和温水性真骨鱼类组织的细胞系已有61种,现在业已大大地超过了该数字。我国鱼类细胞培养研究开始于70年代,1981年张念慈和杨广智报告了草鱼吻端组织二倍体细胞株ZC-7901及其亚株ZC-7901S_1的建立,同年台湾省陈秀男和郭光雄亦报告建立了鳗鱼卵巢组织细胞系,陈秀男等(1982、1983)还先后报告建立了鳗鱼肾脏组织和罗非鱼卵巢组织的细胞系,左文功等(1986)报告了草鱼肾脏组织细胞系CIK的  相似文献   

4.
鱼类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重要且有潜力的生物学研究技术手段和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鱼类细胞系(株)被建立。鱼类细胞培养的具体方法因细胞种类而异,但是总体上有共同之处。作者针对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现状、应用与特点、方法技术进行综述,并为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鱼类细胞培养在渔业科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自1962年Wolf和Quimby首次建立RTG-2细胞系以来,鱼类细胞培养技术有了很大进展。据Wolf和Mann1980年的统计已有17属36种鱼61个硬骨鱼类细胞系相继建立。我国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主要是近10年的工作,但已建立了草鱼吻端组织细胞株(1981,张念慈杨广智),草鱼肾组织细胞系(1986,左文功等),草鱼尾鳍组织二倍体细胞系(1986,魏彦章等),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系(1988,李焕林等)十余种细胞株(系)。建立细胞株(系)的目的旨在运用这一技术进行其它领域研究。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鱼类细胞培养技术已用于鱼类遗传育种,鱼病防治,鱼类生理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究。本文就此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鱼类细胞培养是进行种质保存、基因功能分析、细胞工程育种等研究的重要材料和模型。为了建立濒危的宽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eurystomus)中肾组织细胞系,本研究以其中肾组织为材料,以组织块移植法启动细胞原代培养,待细胞稳定后再进行传代培养,建立宽口裂腹鱼中肾组织细胞系,命名为EUM10。分析宽口裂腹鱼中肾细胞系冻存复苏能力和最适生长条件,且通过PCR技术检验污染状况,用线粒体基因片段分析鉴定细胞的来源。结果显示,宽口裂腹鱼中肾组织细胞的最佳培养基为DME/F-12,最适温度为25℃,最适血清浓度为20%;细胞呈悬浮生长,生长曲线为“S”型曲线,第10代中肾组织细胞系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23.26 h;第6代细胞液氮冷冻保存6个月后,复苏存活率达91.91%;经污染鉴定无污染现象;EUM10第10代细胞线粒体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与宽口裂腹鱼基因序列一致性为99.81%,表明细胞系来自宽口裂腹鱼。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宽口裂腹鱼中肾组织细胞系,可将宽口裂腹鱼中肾细胞系作为体外体系运用于宽口裂腹鱼的研究,如细胞遗传学、基因功能分析等,可为宽口裂腹鱼的基础研究和育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必需脂肪酸是鱼类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对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参考了有关鱼类脂肪酸研究的资料对鱼类必需脂肪酸(EFA)的种类、需求量、营养生理功能、EFA缺乏症以及其来源和供给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鱼类细胞是开展鱼类病毒分离鉴定、功能基因分析以及生物制品制备等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鳜(Siniperca chuatsi)是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的养殖品种。随着鳜鱼养殖产量的逐年增加,其病害问题尤其是病毒病问题也日趋严重,但是,可用于鳜鱼病毒分离和基因功能分析的鳜细胞系缺乏。本研究采用组织块消化法,对来源鳜脑组织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鳜脑组织细胞系,命名为MFB。MFB细胞在28℃含10%胎牛血清的L-15中已稳定传代超过70次,第25代鳜脑组织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56。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β-tubulin和Neu-N)鉴定MFB细胞的神经元纯度,结果显示,培养的MFB细胞为神经元类细胞。病毒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鳜蛙虹彩病毒(MFRaIV)、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RaIV)和大鲵虹彩病毒(GSIV)均可在MFB细胞中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滴度分别为108.68±0.12、108.36±0.15、1010.15±1.85 TCID50/mL。使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pEGFP-N1转入MFB细胞,转染效率可达20%。本研究建立的鳜脑组织细胞系不仅对多种蛙虹彩病毒敏感,而且转染质粒效率较高,为鳜病毒性病原的分离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9.
鱼类消化道菌群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水化合物氧化分解是鱼类能量的重要来源。由于碳水化合物来源广泛、价格相对低廉,饲料中添加适量碳水化合物,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可以节约蛋白原料,减少氨氮排放。然而以往研究表明,鱼类摄入超量碳水化合物时会出现抗病力受损、生长迟缓、脂肪肝、死亡率升高等问题。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参与宿主的糖、脂类和蛋白质等代谢过程,对动物营养代谢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提高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对鱼类增产、渔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综述了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以鱼类消化道微生物为出发点,阐述了鱼类消化道微生物调控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方式与可能机制,旨在为鱼类高效利用碳水化合物以及节约饲料中蛋白质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鱼类必需脂肪酸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树东  李英文 《内陆水产》2004,29(10):39-41
必需脂肪酸是鱼类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它对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参考了有关鱼类脂肪酸研究的资料对鱼类必需脂肪酸(EFA)的种类、需求量、营养生理功能、EFA缺乏症以及其来源和供给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我国鱼病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为四十余年来(1952—1993)我国鱼病学研究的综述,包括鱼类病毒性病、立克次氏体性病、细菌性病、噬菌体、真菌和藻类性病、原虫性病、蠕虫性病、甲壳类性病、营养性病、鱼类病理学、鱼类肿瘸、鱼类免疫学、鱼类细胞系、鱼类药物学和展望等部分。  相似文献   

12.
《水产养殖》2011,(3):54-54
近日,水科院长江所鱼类病害研究室曾令兵研究员、水产养殖与遗传育种研究室肖汉兵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自己建立与收集保藏的鱼类细胞系资源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从患典型出血病的大鲵幼鱼、成鱼体内分离到大鲵虹彩病毒,填补了一项重要的国内外空白。  相似文献   

13.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性腺细胞系(GCO)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草鱼出血病研究时建立的一株细胞系,迄今已传至300多代,在中国鱼类病毒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周期测定、细胞核型分析、细胞凋亡检测、电镜观察等方法,对GCO的生长特性及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在该细胞中的增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GCO细胞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M199和MEM等细胞培养液中均能较好地生长,培养液中最适的胎牛血清浓度为10%.测定了GCO细胞系对SVCV病毒的敏感性,发现与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瘤细胞系(EPC)、肥头鲤(Pimephales promelas)细胞系(FHM)、大鳞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tshawytscha)胚胎细胞系(CHSE-214)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和各检测实验室常用的鱼类细胞系相比,GCO细胞系对SVCV表现出非常高的敏感性.生长盐线、电镜观察和凋亡实验显示,SVCV能引起GCO细胞系出现明显而稳定的细胞病变,引起GCO细胞系出现凋亡,并在细胞质中大量增殖.结果表明,GCO细胞系适用于SVCV病毒的分离、检测以及病毒致病性的有关研究.GCO细胞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5-28℃,这一特点将使它可以广泛地用于多种水生动物病毒的分离.  相似文献   

14.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 本研究以斑石鲷肾脏组织为材料, 建立了斑石鲷肾脏组织细胞系(O. punctatus kidney cell line, OPK)。斑石鲷肾脏细胞系生长旺盛, 目前已成功传至 34 代。本研究检测了不同 FBS 浓度对斑石鲷肾脏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最适生长 FBS 浓度为 20%。将 OPK 细胞液氮冷冻复苏后, 细胞具有活性, 可正常生长和传代。核型分析结果显示, 第 24 代斑石鲷肾脏细胞系核型为正常二倍体核型(2n=2sm+46t)。将 Cy3-siRNA 转染到 OPK 细胞后, 可以成功表达荧光。对斑石鲷 OPK 细胞提取 DNA, 用斑石鲷线粒体色素细胞 C 氧化酶 I (CO I)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该细胞系来源于斑石鲷。斑石鲷肾脏细胞系细胞在受到脂多糖(LPS)和聚肌胞苷酸(poly I∶C)刺激后能产生免疫反应, 免疫相关基因 IκB、IL-1β、IL-8IRF3 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斑石鲷肾脏细胞系, 可运用于斑石鲷基因功能分析、细胞遗传学、致病性细菌和病毒感染机制等研究, 可为斑石鲷的基础研究和细胞工程育种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5.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性腺细胞系(GCO)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草鱼出血病研究时建立的一株细胞系,迄今已传至300多代,在中国鱼类病毒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周期测定、细胞核型分析、细胞凋亡检测、电镜观察等方法,对GCO的生长特性及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在该细胞中的增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GCO细胞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M199和MEM等细胞培养液中均能较好地生长,培养液中最适的胎牛血清浓度为10%。测定了GCO细胞系对SVCV病毒的敏感性,发现与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瘤细胞系(EPC)、肥头鲤(Pimephales promelas)细胞系(FHM)、大鳞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tshawytscha)胚胎细胞系(CHSE-214)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和各检测实验室常用的鱼类细胞系相比,GCO细胞系对SVCV表现出非常高的敏感性。生长曲线、电镜观察和凋亡实验显示,SVCV能引起GCO细胞系出现明显而稳定的细胞病变,引起GCO细胞系出现凋亡,并在细胞质中大量增殖。结果表明,GCO细胞系适用于SVCV病毒的分离、检测以及病毒致病性的有关研究。GCO细胞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5–28℃,这一特点将使它可以广泛地用于多种水生动物病毒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鱼类性别的决定,受遗传、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介绍了鱼类性别鉴定方法:表观观测法、组织切片、超声鉴定法、血液生化指标及激素判别法、染色体形态以及染色体带型差异判别法、分子标记法、单细胞测序技术等。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实际应用范围。提出,今后对于鱼类性别鉴定方法,应着重研究性别特异位点,创新筛选技术,并加大性别分化机制和性别控制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开发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鱼类性别鉴定中的应用,对于鱼类,尤其是具有明显性别二态性的鱼类研究和渔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洋(包括内陆水域)在成为人类蛋白质重要来源的同时,也是人类的药用宝库。鱼类在药用方面的应用,我国早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医林纂药》和唐代的《海药本草》等古藉就有记载。1578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17G5年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所载有关药用鱼类就有50余种。1977年伍汉霖的《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中记述药用鱼类有80多种。可见,我国药用鱼类的应用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渔业科技产业》2007,(3):42-43
日前,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鱼类营养与病害防治研究室研究员曾令兵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自己独立建立的斑点叉尾鮰肾脏组织细胞系在国内首次成功分离得到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病原,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19.
正鱼类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人们一直在寻求和培育生长快、抗病力强的鱼类品种,基因转移技术的应用为达到这一目的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外源基因导入鱼体中后,可以加快其生长速度,提高抗寒性和抗病性等,在水产养殖中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此外,作为基因转移的材料,鱼类受精卵  相似文献   

20.
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是长江上游水域的珍稀鱼类, 近年来由于环境变化和疾病爆发野外齐口裂腹鱼数量急剧减少, 现已被列入长江上游二级急切保护的特有鱼类, 因此, 对齐口裂腹鱼的保护刻不容缓。建立齐口裂腹鱼细胞系是保护其种质资源的有效手段, 也可以在不伤害现有鱼群的条件下进行多种齐口裂腹鱼相关生物学研究。本研究建立了首个来源于齐口裂腹鱼的细胞系, SPG 细胞系。原代细胞分离自齐口裂腹鱼鳃丝组织, 呈均一的上皮状, 使用含 15%血清的 L-15 培养, 在 15 个月时间里成功传至 55 代。线粒体 COI 基因鉴定, 证明该细胞来源于齐口裂腹鱼, 核型检测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96。在液氮中保存 12 个月的细胞, 复苏后能保持 75%以上活力。EGFP-N3 质粒转染 SPG 细胞后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病毒类似物 poly(I:C)和大肠杆菌脂多糖 LPS 可引起细胞 IL-1β、IL-8、TNFa 和 TLR22 等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升高。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齐口裂腹鱼鳃丝细胞系可用于免疫学研究。此外, 此细胞系还将在种质保存, 外源蛋白表达和齐口裂腹鱼体外生物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