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鲀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由于多种海产品中含有河鲀毒素,并且河鲀毒素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21世纪它的使用将更加广泛,因此河鲀毒素的检测在食品安全及医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地综述了河鲀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不同学者对河鲀毒素起源的几种解释,认为河鲀毒素是河鲀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从遗传学角度所进行的解释较为合理.阐述了河鲀毒素的致毒机理:河鲀毒素可选择性地抑制可兴奋膜的电压依赖性Na+通道的开放,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使神经肌肉丧失兴奋性.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河鲀毒素的控毒手段以及河鲀毒素作为一种工具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河鲀毒素(TTX)固体纯品为无色结晶体,粗制品呈棕黄色,无臭无味,易吸潮,微溶于水,易溶于微酸水溶液和醇溶液,不溶于乙醚、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河鲀毒素理化性质非常稳定,一般的烹饪温度很难降低其毒性。目前,已分离鉴定出40余种天然河鲀毒素类似物,广泛分布于海洋和陆地的多种生物体内,其积累传递和转移的具体机制尚存争议[1],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受食物及体内微生物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5.
河■毒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海生毒素。1909年日本学者田原纯首先从河■鱼中发现,并定名Tetrodotoxin。1950年~1957年间,横尾晃、津田藤介等人首先从红鳍东方■,紫色东方■卵巢中独立地分离到了结晶态的河■毒素。其为无臭、易潮解的白色结晶体,分子式C11H17N3O8,相对分子量为319.27。该毒素结构的测定由Woodward(哈佛大学)、平田和后藤(名古屋大学)及津田小组(东京大学—三共中央研究所)等分别完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河■毒素在发现之初人们就在不断寻找其更好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1河鲀毒素所在部分和季节上的变化 河鲀毒素所在部位为鱼体内脏.其包括:生殖腺、肝脏、肠胃等部位,其含毒量的大小,又因不同养殖环境及季节上变化而有差别,按长江河鲀和人工养殖河鲀的实例证明,各器官毒性比较如下:卵巢>脾脏>肝脏>血筋>眼睛>鳃耙>皮>精巢>肌肉.养殖河鲍(2龄以上)其器官毒性比较与野生河鲀一致,但含毒素量较低.  相似文献   

7.
养殖河鲀毒素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河鲀毒素及河鲀的逐步认识和利用,养殖河鲀毒素控制技术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简要总结我们9年来在这方面所开展的一些工作以及日本等国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河鲀毒素提取技术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清发 《水产科技情报》2010,37(4):169-171, 181
河纯毒素(TTX)具有高效的医用价值,河鲀毒素的提取、分离、提纯以及检测技术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河鲀毒素的理化性质、提取和提纯技术以及生物测定法、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等多种检测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 13~ 2 2g体重的ICR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用不同浓度的河毒素 (TTX)溶液注射小鼠后 ,观察其中毒过程 ,探讨了小鼠死亡时间与性别、质量、注射的河毒素溶液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对有效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ICR小鼠从中毒到死亡均出现呼吸困难和挣扎的中毒症状 ;中毒程度与小鼠的性别、质量差异无显著相关 ,而与其所注射的河毒素溶液浓度密切相关 ,毒素溶液浓度是引起小鼠中毒的关键因子。该结论采用经验方程Y =e(a/x -b) 进行了验证 ,在此基础上 ,对常规的小鼠生物法定量检测程序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可作基层的水产品安全检测。  相似文献   

10.
高效液相紫外法检测河鲀毒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紫外检测器来检测TTX,有快速、简单和精确的优点。主要色谱条件为:Waters pico Tag^TM FAA色谱柱,0.01mol/L(NH4)3PO4溶液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为205nm。该法在0.01~100μg/mL范围内,峰响应值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11977x 11406,R^2=0.9997。最低检测限为6ng/mL。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直认为河毒素 (TTX)为河鱼所独有 ,直到 1 964年在tarichatorosa中发现了TTX ,才改变了这一看法。之后 ,又相继从蟹、鞘等生物中检测出了TTX。本研究旨在为阐明含TTX生物的产毒机理提供有益探索。1 材料5只鲜活海星 (Astropecten polyacanthus)体重 71 g ,采自surug  相似文献   

12.
运用荧光检测法测定了暗纹东方鲀生殖前后性腺中河鲀毒素含量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Ⅵ期卵巢中河鲀毒素含量较Ⅴ期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降低;此法不能测出精巢中河鲀毒素的含量情况。  相似文献   

13.
水产品中河鲀毒素的高效液相紫外测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鲀科鱼类为研究材料,采用超声波法提取,C18-WCX联用固相萃取纯化,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方法测定水产品中河鲀毒素含量,通过探索提取方法和色谱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确定和优化色谱分离和紫外检测条件,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紫外检测测定水产品中河鲀毒素的方法。该检测方法稳定性好,可操作性强,加标回收率在75%~8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检出限达到0.02mg/kg。与现行河鲀毒素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对仪器要求低、操作简便的特点,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陆正和  阎斌伦  吴建新 《水利渔业》2007,27(3):49-50,87
稀土元素铈对河鲀的受精卵孵化和幼苗的培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加,孵化率和幼苗的生长率随之上升。氯化亚铈在0.5mg/L时,孵化率(85.0%)和生长(26.41mm)明显高于其它组;当浓度为0.6mg/L时,孵化率和生长下降。  相似文献   

15.
将河鱼屯不同组织器官提取毒素定量腹腔注射小白鼠 ,观察小白鼠是否死亡及死亡时间 ,据此计算毒力。人工养殖河鱼屯肌肉、肝经严格加工后可食用 ,对人体无害 ,野生河鱼屯卵巢、肝属剧毒和强毒 ,均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16.
郑云峰  周杰 《畜禽业》2006,(5):22-24
每年霉菌毒素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霉菌毒素的危害和正确选择霉菌毒素吸附剂进而减少霉菌毒素造成的危害已刻不容缓。本文就常见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吸附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云峰  周杰 《畜禽业》2006,(9):22-24
每年霉菌毒素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霉菌毒素的危害和正确选择霉菌毒素吸附剂进而减少霉菌毒素造成的危害已刻不容缓。本文就常见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吸附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微囊藻毒素及其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中大量化肥的使用,使自然界许多水体的污染逐渐加重,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导致藻类尤其是蓝藻的过度繁殖生长,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而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很大[1-6]。蓝藻广泛地生长在世界各地的水体中,某些种类的蓝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微囊藻毒素MC-LR在鲤各组织器官中的生物富集作用,采用腹腔注射法将MC-LR纯品稀释液(0.215μg/g)注射到鲤体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0、1、3、12、24和48 h时肾脏、肝脏、肌肉、胆囊、空肠和卵巢中MC-LR含量分布和积累规律.结果显示,MC-LR在肾脏含量最高,均值为(1.007±0.120)μg/g(各器官均按干重计),其次是肝脏(0.490±0.060)μg/g、胆囊(0.355 ±0.011) μg/g、空肠(0.210±0.005)μg/g、卵巢(0.082±0.021)μg/g和肌肉(0.047±0.003) μg/g.鲤不同组织器官对MC-LR的富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肾脏是MC-LR的主要靶器官,卵巢中也存在少量MC-LR富集,肌肉对MC-LR的生物富集量远低于其他组织器官.试验48 h时,鲤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和鱼缸水中MC-LR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鲤体内对MC-LR有较强的解毒机制.  相似文献   

20.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组织器官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878年澳大利亚学者George Francis首次报道有毒蓝藻的爆发以来,蓝藻水华现象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1].有毒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简称MCs),是淡水水体中存在最为普遍、毒性最强的毒素.已发现MCs可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积累,引起很多器官的损伤[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