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克苏河灌区棉花耐盐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建立阿克苏河灌区棉花产量与其相应的土壤含盐量的响应关系,即棉花盐分生产函数模型:分段式线性函数模型和非线性-S型函数模型,确定该地区棉花的耐盐指标。【方法】根据3年4地大田定位观测的棉花产量和土壤盐分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分别得出0—20 cm和0—40 cm土层的2种模型,对比分析函数模型的适用性,依据适用性更强的土层模型计算棉花的耐盐指标。【结果】分别拟合出0—20 cm和0—40 cm土层的分段线性函数模型和非线性-S型函数模型,其中非线性-S型盐分生产函数模型拟合精度较高。【结论】阿克苏河灌区(0—20 cm土层)棉花的耐盐临界值、耐盐极限值、减产速率最大时的土壤盐分含量、减产50%时的土壤盐分含量分别为0.302%、1.119%、0.558%、0.581%。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河套灌区永良四号小麦耐盐指标,本研究根据两年大田定位试验观测,建立该灌区小麦产量、生物量、株高、叶片K+与土壤耕层盐分含量S型耐盐函数,同时分析小麦产量随40 cm耕层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生物量与0~20 cm土层含盐量的耐盐函数拟合性最好,决定系数最大,可作为河套灌区小麦耐盐性评价的关键指标;当0~2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达到2.926g/kg时,小麦产量开始急剧下降。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小麦耐盐性提供参考,对当地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秸秆还田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对滨海盐渍土土壤特性的影响,明确其对盐碱土壤的降盐和改土效果,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中度盐渍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其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对土壤盐分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或翻埋还田配施无机改良剂处理促进了盐分的淋洗,增加了淋溶液中总盐含量以及各盐基离子含量;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均可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其中秸秆还田与无机改良剂配合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淋溶液中盐分含量增加,且0~<40 cm土层中土壤盐分含量降低,脱盐率高达70.76%~83.94%;在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了10.96%和11.96%,铵态氮含量增加了 23.77% 和 24.01%,土壤容重降低了 10.19% 和 11.53%,0.25~<2 mm 水稳性团聚体占比增加了 59.38%和 63.95%;在 20~<40 cm 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了 21.07% 和 22.15%,铵态氮含量增加了 22.86% 和 27.99%,土壤容重降低了7.20%和8.13%,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增加了39.54%和32.67%。研究表明,秸秆覆盖+翻埋还田配合无机改良剂处理对滨海盐渍土的降盐、改土效果最优,可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4.
植被覆盖对土壤水盐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塔里木河上游为研究区,研究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水盐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群落0~150 cm的平均含盐量高于其他群落,各植被群落0~20 cm土层的盐分含量基本高于20 cm以下土层的盐分含量,并且各植被群落在不同土壤深度下的盐分变化规律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胡杨-铃铛刺群落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其土壤各层的水分含量均增加;除表层(0~5 cm)外,土壤其他各层盐分含量均随盖度的增加而减少。除表层(0~5 cm)外,多枝柽柳群落下的土壤其他各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随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各层的盐分含量随盖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黄秋葵苗期的盐胁迫反应及耐盐阈值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不同盐分质量分数的滨海原土对黄秋葵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确定黄秋葵幼苗期耐盐鉴定指标和耐盐阈值。[结果]盐胁迫下幼苗株高、茎粗、叶片数、根长、地上和地下干物质量均受到影响,其中株高和茎粗明显下降,而叶片数所受影响最小;从土壤盐分质量分数为0.4%开始,随着盐胁迫的增加,黄秋葵幼苗的干物质量大幅下降;确定了黄秋葵苗期耐盐鉴定指标为地上干物质重,耐盐阈值为0.491%。[结论]黄秋葵耐盐性较强,适宜在轻、中度盐碱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盐碱地番茄一垄双行种植条件下的高效水肥管理模式,改善番茄品质,以当地习惯灌水施肥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开展不同灌溉方式下水肥减量对土壤盐氮分布、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低水条件下的土壤盐分含量略高;土壤耕层硝态氮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水量交替灌溉方式下,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高于常规灌溉,而4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则低于常规灌溉。与对照相比,常规沟灌方式下,中水高肥和中水中肥处理下的番茄产量最高,番茄产量分别增加了2.53%和2.02%,低灌水量下的番茄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大于30%,但产量下降了9.60%以上;不同水量交替沟灌方式下,高水低水交替灌溉配施高肥处理下的番茄产量最高,番茄产量增加了1.5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23.97%,而中水低水交替灌溉配施中肥处理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36.80%,而产量并没有降低,该处理下番茄品质也有了明显改善。对一垄双行番茄田种植方式而言,采用中水低水交替灌溉配施中肥的水肥管理模式是一种可行的节水提质措施。  相似文献   

7.
脱硫废弃物和耐盐牧草对碱化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脱硫废弃物和耐盐牧草对土壤盐分的影响,同时研究脱硫废弃物对几种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探讨脱硫废弃物和耐盐牧草对碱性盐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脱硫废弃物和耐盐牧草对碱性土壤0~20 cm土层的ESP、pH、代换性Na+含量均有降低作用;同时也降低(HCO3-+CO32-)含量、一价阳离子(K++Na+)含量,使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善,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8.
在对上实现代农业园区土地利用适应性评价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农业耕作栽培措施对不同土层(0—20 cm,20—60 cm,60—100 cm)土壤盐碱性和主要盐类物质(水溶性Na+、Cl-)的影响,系统研究园区土壤盐碱性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园区农业产业模式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上实现代农业园区土壤主要为非盐化土,30%—40%的土壤为轻盐化土,主要盐分物质为Na Cl,土壤盐性随土壤深度增加。上实农业园区目前的耕作栽培模式会造成表层土壤盐分积累,深层土壤盐分降低,主要表现为:经过两年耕作,土壤全盐量和60—10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土壤水溶性Na+降低,0—6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和水溶性Na+、Cl-含量增加。因此,改变种植模式,或者在现有耕作模式的基础上种植绿肥作物或耐盐、避盐植物将是上实现代农业园区土壤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石河子垦区147农场为例,研究滴灌条件下林草间作系统灌水周期与土壤盐分分布影响变化及土层盐分积累趋势。结果表明,林草间作土壤盐分含量较单作苜蓿有显著减少,盐分表聚削弱;滴灌土壤表层浅润快干,使林草间作系统土壤0~30 cm浅层的盐分含量变化明显大于深层土壤;随滴灌淋洗,盐分逐渐下移,土层90~140 cm出现较明显的盐分聚集,并向林草间、林根区横向运移;林草间作对耕作层土壤起到较好的改盐效果,但总盐在120~300 cm土层处于长期高盐渍化积累,这将成为农田土壤健康安全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0.
四种耐盐植物根际土壤盐分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市大港农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背景,对4种耐盐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和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种植耐盐植物对表层土壤具有明显的脱盐效果,其中田菁对表层及0~80 cm土层的脱盐效果最好。10月份时耐盐植物处理表层土脱盐效果顺序为田菁苏丹草苜蓿碱蓬,其0~2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平均脱盐率为45.97%,44.06%,43.75%,37.12%。10月0~80 cm土层整体各处理的脱盐顺序为田菁苜蓿苏丹草碱蓬。4种耐盐植物能够抑制土壤盐分累积,但同时也提高了土壤pH值。4种耐盐植物具有明显的降盐效果,但同时也应注意土壤碱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