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蜈蚣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和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检测到53个组分,鉴定出50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95.03%,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醋酸(17.61%)、-姜黄烯(11.70%)、-蒎烯(8.83%)、2-甲氧基苯酚(7.59%)等,为进一步研究蜈蚣的药用价值及其药理、药化和临床应用等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食用菊花花朵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共鉴定出5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类、酯类、醇类,还有少量酸、杂环类和烷类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单萜类化合物α-蒎烯、β-月桂烯、α-松油烯、β-蒎烯、γ-松油烯等,相对含量分别为74.04%、5.24%、3.96%、3.44%、2.01%,共占总相对含量的88.69%。  相似文献   

3.
青海云杉针叶和枝条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固相微萃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 MS)提取方法,分析了青海云杉针叶和枝条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共鉴定了65种化学成分。其中针叶中分离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占峰面积99.78%,主要成分为α 蒎烯、莰烯、左旋乙酸冰片酯;枝条中分离鉴定出50种挥发性成分,占峰面积的99.93%,主要成分为α 蒎烯、a 水芹烯、莰烯、1 甲基 5 (1 1 甲基乙烯基) 环己烯、石竹烯。青海云杉针叶和枝条的挥发物质中,萜烯类物质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鉴定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叶片和球果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测定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池杉叶片和球果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挥发油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池杉叶片和球果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211%和0.657%。从池杉叶片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0.410%,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0.149%)、α-松油醇(7.072%)、4-蒈烯(2.025%)和β-蒎烯(2.012%);从池杉球果挥发油中鉴定出13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285%,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8.609%)、铁锈罗汉柏醇(4.276%)、4-蒈烯(3.355%)、柠檬烯(2.324%)和β-萜品烯(2.179%)。池杉叶片和球果挥发油中相同的成分只有4种,分别是(1R)-α-蒎烯、4-蒈烯、柠檬烯和冰片。池杉球果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34.5±2.3)mm,而池杉叶片挥发油对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6.0±1.2)mm。【结论】池杉球果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叶片,二者的主要成分均为(1R)-α-蒎烯,池杉球果挥发油的抗细菌活性明显强于叶片挥发油。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萃取高良姜及大良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再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药材共检测出128个峰,鉴定出69种成分。从高良姜中检测到61个峰,鉴定出4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52%,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1,2,4a,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α-松油醇、塞瑟尔烯、1-石竹烯、β-蒎烯、2-茨酮等。从大良姜中检测到67个峰,鉴定出4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78.29%,主要成分有β-倍半水芹烯、正十五烷、(E)-β-金合欢烯、1-石竹烯等。高良姜和大良姜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有很大差异,两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囊谦杜鹃叶和茎的挥发性成分及异同,采用顶空加热提取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囊谦杜鹃叶中共测定出38种挥发性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α-毕澄茄油烯(13.49%)、α-蒎烯(12.20%)、α-金合欢烯(8.61%);囊谦杜鹃茎中鉴定出2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为α-蒎烯(8.80%)、α-毕澄茄油烯(6.56%)、左旋-β-蒎烯(6.19%).囊谦杜鹃叶与茎中的挥发油在成分结构上比较相似,但在含量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软枝乌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软枝乌榄果实中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主要组分有α-水芹烯(27.65%)、β-石竹烯(20.36%)、D-柠檬烯(17.97%)、α-蒎烯(11.84%)和γ-榄香烯(4.18%)等。对挥发性成分的香味进行分析可知,软枝乌榄共涵盖22种香型,其中松柏香、柑橘香和木香等载荷较大。本研究报道了软枝乌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及其香韵构成,可为中国乌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收集鱼鳞云杉健康木和被害木干部挥发性物质,利用GC-MS方法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两者之间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差异,分析鱼鳞云杉干部挥发性成分与云杉大黑天牛寄主选择的关系。结果表明:健康鱼鳞云杉干部挥发性物质共42种成分,其中相对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神圣亚麻三烯(16.04%),其次是α-葑烯(14.24%);被害鱼鳞云杉干部挥发性物质共43种,其中相对质量分数最大的成分是β-蒎烯(18.07%),其次是α-蒎烯(12.39%)。在健康木和被害木的挥发性成分中,烯萜类化合物均占70%以上。鱼鳞云杉树势由健康向衰弱转变时,主要烯萜类化合物含量发生变化,3-蒈烯、异柠檬烯、β-蒎烯、4-蒈烯、α-蒎烯等含量显著上升,而神圣亚麻三烯、α-葑烯、β-月桂烯、β-水芹烯等含量下降,这些烯萜类化合物的变化,为云杉大黑天牛定位选择适宜寄生的鱼鳞云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固相微萃取与GC-MS系统,分析了红刺玫花、叶的自然挥发性物质组成。鉴定出叶片挥发物成分10种,主要成分乙酸顺式-3-己烯酯(41.84%)、1R-α-蒎烯(27.11%)、罗勒烯(6.21%),占挥发物总质量分数的75.16%;花瓣挥发物成分25种,主要成分D-香茅醇(41.9%)、苯乙醇(15.62%)、1R-α-蒎烯(13.4%),占挥发物总质量分数的70.92%。利用β-蒎烯、罗勒烯、D-香茅醇、3-蒈烯4种挥发性物质进行了抑菌活性试验,发现4种挥发物质对供试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罗勒烯与D-香茅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较强,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均为12.5 mg·L~(-1);β-蒎烯与D-香茅醇对枯草芽孢杆菌、D-香茅醇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次之,MIC均为50 mg·L~(-1)。β-蒎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较弱,MIC为800 mg·L~(-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罗勒品种的香气成分及其含量差异,为其产业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紫罗勒、暹罗皇后罗勒和桂皮罗勒的香气成分进行萃取和定性分析,并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从3个罗勒品种中共鉴定出5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烃类33种、醇类17种、酯类3种、酮类4种和杂环类2种.紫罗勒、暹罗皇后罗勒和桂皮罗勒检测到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别为25、29和20种,以暹罗皇后罗勒香气种类最多,烃类、铜类和酯类含量最高;其中紫罗勒中的茴香脑相对含量最高(46.43%),暹罗皇后罗勒中的[1R-(1(α),2(α),5(α)]-5-甲基-2-(1-甲基乙烯基)-环己醇相对含量最高(40.64%),桂皮罗勒中的异胡薄荷醇相对含量最高(43.56%).3个罗勒品种共有的香气成分有α-蒎烯、左旋-β-蒎烯、4-萜烯醇、水合桧烯和茴香脑.[结论]不同罗勒品种间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有明显差异,且均有独特的香气成分,可根据其香型特征进行罗勒香精香料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11.
首次对传统中药全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全蝎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结果共检测到43个组分,鉴定出42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92.01%,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苯甲醛(19.03%)、苯酚(13.22%)、2-戊基呋喃(7.42%)、α-荜澄茄油烯(7.31%)等,为进一步研究全蝎的药用价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蒸馏(SDE)和固相微萃取(SPME)提取深山含笑花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组成,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深山含笑花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山含笑花SDE法和SPME法提取物中分别鉴定出63个化合物,包括27个相同成分。其中,莰烯、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α-蒎烯、斯巴醇、苧稀和芫荽醇在两种提取法的共有成分中含量较高,共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37.97%(SDE)和50.14%(SPME)。SDE和SPME所得深山含笑花挥发性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没有明显差别。其中,SPME法样品用量少,提取效率高,是提取深山含笑挥发性成分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巨桉叶的挥发性化感成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使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巨桉叶片中的挥发性化感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按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出巨桉叶片中含26种挥发性的化学组分,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要类别,含量共为85.32%,尤以α-蒎烯为最多(38.72%)。表明:巨桉叶片中的挥发性化感物质可能主要是α-蒎烯、斯巴醇、α-桉叶油醇等萜类,它们的化感作用有进一步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不同发育期蚕豆花的挥发性成分,解析蚕豆花挥发性成分的生物功能,为蚕豆花挥发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气质联用法对不同发育期蚕豆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从蚕豆花中共分离鉴定出3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酯类、醛类、酮类、萜烯类、烷烃类、芳香族类、生物碱类等。从花蕾期、初开期、盛开期、凋谢期蚕豆花中分别鉴定出12、14、18、20种挥发性成分,相对总含量分别为80.90%、83.46%、81.53%、84.56%。蚕豆花花蕾期主要挥发性成分有苯乙醇、正己醛、溴化香叶酯、蘑菇醇,初开期主要挥发性成分有正己醛、溴化香叶酯、蘑菇醇,盛开期主要挥发性成分有β-蒎烯、正己醛,凋谢期主要挥发性成分有β-蒎烯、正己醛、苯甲醛、苯乙醇。随着蚕豆花的生长发育,挥发性成分的数量逐渐增加。醇类、酯类、醛类、萜烯类成分是蚕豆花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蚕豆花气味具有重要贡献。蚕豆花挥发性成分在吸引虫媒、抵御病原菌和害虫侵害中发挥重要作用,凋谢期蚕豆花挥发性成分丰富,可提取用于开发昆虫引诱剂、驱避剂或植物源天然保鲜剂。  相似文献   

15.
4个杂交种质白胡椒粉香气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固相微萃取采集班×印2号、班×印3号、班×印4号和班×印5号这四种不同杂交种质白胡椒粉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其风味成分,共鉴定出α-蒎烯(2.21%~2.80%)、β-蒎烯(3.43%~5.60%)、3-蒈烯(3.68%~6.16%)、柠檬烯(4.24%~6.04%)、δ-榄香烯(2.49%~4.57%)、可巴烯(5.85%~8.56%)、石竹烯(17.14%~32.15%)和石竹烯氧化物(1.03%~1.48%)等59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野棉花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野棉花根中的药效成分,为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与水蒸气蒸馏法(DSE)提取、测定野棉花根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SPME法提取分离出63个化学成分,鉴定出53个化学成分,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7.52%,其中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醇和3-辛酮等为主要成分,其含量分别为13.69%、11.34%、9.20%和6.37%。DSE法提取分离出18个成分,鉴定出13个成分,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80.67%,其中豆甾-4-烯-3-酮、α-蒎烯、甲氧基-苯基-肟、柠檬烯、豆甾醇等为主要成分,其含量分别为32.09%、13.14%、5.00%、3.68%%和3.32%。这些成分具有杀虫、防腐、抑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未见相同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GC-MS法分析瑞丽柠檬香茅草精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瑞丽市种植的柠檬香茅草鲜样中提取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精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通过质谱工作站Xcalibur3.0对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色谱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由NIST08标准质谱图数据库进行检索,综合分析鉴定出43种主要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在精油中的相对质量分数。43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6.40%,其中含量较高的8个成分分别是橙花醛(28.44%)、柠檬醛(30.10%)、β-蒎烯(7.36%)、香茅醇(5.07%)、红樟油(2.80%)、芳樟醇(2.54%)、香叶醇(2.75%)、反式石竹烯(2.31%),占挥发油总量的81.37%。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采集海南地区白胡椒粉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对其风味成分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6种化合物,分别为3-蒈烯(20.37%)、石竹烯(19.81%)、柠檬烯(14.36%)、β-蒎烯(9.10%)、γ-萜品烯(8.18%)、α-水芹烯(6.70%)、α-蒎烯(3.60%)、δ-榄香烯(3.22%)、罗勒烯(1.97%)、可巴烯(1.76%)、异松油烯(1.63%)、α-石竹烯(1.46%)和δ-杜松萜烯(1.07%)等。  相似文献   

19.
为柠檬精油的提取及成分鉴定提供参考,采用GC-MS分析方法检测有机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和压榨方法提取柠檬精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和压榨法提取柠檬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分别为41种、29种和37种,分别占其精油总量的99.99%、99.91%和99.93%;3种方法提取柠檬精油的挥发性成分以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酯类为主,且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共有成分24种,并以D-柠檬烯的相对含量最高,γ-松油烯其次,β-蒎烯第3;有机溶剂法和压榨法提取柠檬精油中的特有成分有8种,水蒸气蒸馏法未检测出特有成分;3种方法提取柠檬精油中的含氧化合物相对含量依次为有机溶剂法(22.33%)水蒸气蒸馏法(14.07%)压榨法(4.83%)。因此,有机溶剂法提取柠檬精油的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20.
用2种吸附剂XAD-2和T enax TA,采用动态顶空收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 S)技术,对自然状态下油松的球果枝梢挥发物进行收集并分析。结果鉴定出6种单萜成分:1R-α-蒎烯、莰烯、β-非兰烯、β-蒎烯、β-香叶烯和D-柠檬烯,其中1R-α-蒎烯相对含量最高,莰烯最低,D-柠檬烯含量从9.47%~35.29%。实验结果表明,2种吸附剂对单萜的吸附效果基本一致,能满足油松挥发物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