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加快水稻耐冷性状的改良、选育耐冷品种对促进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水稻苗期耐冷的生理变化、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基因QTL定位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对今后开展水稻耐冷性研究及水稻耐冷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就是水稻,水稻的超高产能不但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而且对我国的粮食作物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此项研究之所以被国家高度重视,是因为它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水稻高产的概念,并且就影响我国南方水稻高产种植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进一步分析了水稻高产种植技术要点,从而使水稻产业的增产增效发展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水稻病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开展水稻病害识别与检测研究对推动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图像技术、光谱技术及不同算法等方面总结了水稻常见病害的识别与检测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效果,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病害识别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邵爱明 《安徽农学通报》2013,19(3):38-39,48
水稻高产创建的开展,有助于促进水稻单产持续提高。四团镇水稻66.7hm2示范方按照水稻高产栽培模式要求实施田间管理,统一操作,分户管理,从而使水稻获得了高产。分析了高产构成因素、茎蘖消长动态、高产栽培途径,并介绍了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水稻高产种植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水稻生产,以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为研究切入点,在概述提升水稻种植技术的重要性及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提升水稻高产种植技术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针对陆丰市水稻种植现状,根据陆丰市气候因素,结合对水稻品种的选择及杂交水稻的配种,以确保水稻种植在陆丰地区稳定生长,并取得高产高质的收获。本文对陆丰地区水稻高产种植技术进行探讨,以实现对陆丰地区水稻种植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结合水稻种植技术,合理选择水稻品种,确保水稻种植在稳定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制种高产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制种产量会对制种农户及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产生决定性影响。本文分析杂交水稻制种高产的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高产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稻少免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水稻少免耕在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高产生理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水稻少免耕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中阐述了杂交水稻高产优质的影响因素,包括穗粒结构、农艺性状及栽培因素等。  相似文献   

10.
正水稻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插秧时期、肥力水平及施肥方法、栽插密度等,栽插密度是影响群体大小的主要因素,也是栽培上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栽插密度是实现优质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水稻栽插密度的优化即是在适宜的肥力和水分条件下对栽插行距、株距和穴内插秧密度的调整。本研究以优质水稻品种垦稻26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株行距和施肥二者其互作效应对寒地稻  相似文献   

11.
秧好半年稻,在水稻的栽培管理中,稻苗质量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抓好水 稻育苗的每个关键环节,才能达到稻苗既齐又壮的目的,达到水稻高产的目标。在水稻的培育 中,无病害、整齐健壮、秧龄适宜的水稻秧苗,是育苗的基本要求。同时,稻苗的培育受到品种选 择、管理技术、育苗方法,当地的气候等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水稻育苗技术,阐述了育苗前准备、 播种量确定、种子的处理、育秧田的管理等要点,希望能提高水稻秧苗的质量,为农民等相关种植 者提供参考意见,确保水稻的高产,增加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12.
吴爽  刘莉  王守海  王德正  孙传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048-8053,8056
文中主要从性状定位和基因克隆方面对产量构成三因子,即分蘖、穗粒数和粒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同时详细阐述了影响产量的其他因素,包括株高和杂种优势等的研究进展,并在最后就影响单株产量的分子基础、激素与产量的关系、水稻产量性状的定位策略3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高频率干旱对仁寿县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奇穗  李秀梅 《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78-279,281
干旱是限制水稻作物产量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仁寿县作为十年九旱的农业大县,水稻生长经常发生缺水现象,研究水稻产量受干旱胁迫的影响对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岗优21为分析对象,收集1990—2008年水稻产量及同时段5—7月积温、日照、蒸发、降水等气象要素,利用SPSS10.0中的逐步回归法(Stepwise)建立水稻产量和各气象要素间的回归模型。根据SPSS10.0中的逐步回归法,把变量的选择和剔除标准分别设为0.15和0.20,根据标准选择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包括5月的积温总数、5月和6月的日照总时数、5月的蒸发总量和7月的降水总量,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建立的回归方程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可以作为水稻产量的估测模型使用。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佴军  张洪程  陆建飞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446-3452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断下降,苏北地区在全省水稻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变化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主导因素;水稻单产的区域变化是耕地质量变化、气象因子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和单产优势的削弱,促使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重心由苏南地区逐步转移到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永胜县7个乡镇的13个主要水稻生产区域的水稻产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乡镇的13个主要水稻生产区的水稻平均产量为12372kg/hm2。聚类分析将水稻生产区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将23个产量影响因素提炼为6个主成分,代表原来88.3%的信息。除水稻品种外,海拔、年平均温度、7~9月降雨量、土壤pH值、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和秸秆钾含量对产量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水稻生产过程中,除品种和气候因素外,还应该注意土壤pH值、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和秸秆钾含量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优质晚稻平衡施肥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提出的氮、磷、钾 3因素 4水平 14个处理的田间试验设计 (即 3 414设计 ) ,研究了氮、磷、钾肥用量和配比对优质晚稻产量的影响 ,并获得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优化和解析 ,得出了优质晚稻获得最佳产量时的肥料用量是 :N 2 0 2 .5kg/hm2 ,P2 O50 .0kg/hm2 ,K2 O 3 0 3 .0kg/hm2 ,此时稻谷的产量为 5 491.5kg/hm2 。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影响因素,并从选育抗病品种、清除田间病原物、加强栽培管理、药剂防治、加强宣传与培训等方面介绍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机插水稻双膜育秧培育壮秧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试验设播种量和营养土厚度 2因子 ,每因子 5水平 ,本田期增加施氮量、施磷量和栽插密度 ,组成 5元 2次回归正交设计。通过对秧苗素质、大田机插质量和产量结构的考察 ,得出机插水稻双膜育秧 ,以播种量 80g/盘和营养土厚度 2 .5cm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水稻稻瘟病是我国水稻栽培中的重要病害,对该病害防治的关键是要做好预测工作。应用逐步回归分 析,对影响水稻稻瘟病流行趋势的多种预报因子进行优选,择出优势因子并组建水稻稻瘟病流行趋势的逐步回归分 析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院历史符合率达97.4%,3 年预测结果的平均符合率也达到85.3%,符合率较高,为该病害的预 测及其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激素、基因、外部条件均可诱导早衰发生,而水稻早衰是影响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该研究综述了通过调控代谢、改变外界因素和运用转基因技术在延缓水稻植株衰老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探明抑制早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保证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