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华北春玉米品种使用情况及生产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从全国总产量来看,20世纪80年代,玉米常年产量在1.1亿~1.3亿t;20世纪90年代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1998年玉米总产量达到了历史新高1.32亿t.21世纪初玉米总产量有所下降,2003年仅为1.16亿t.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产量逐年增加,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玉米播种面积、总产和公顷产量分别达到2 700万hm2、1.455亿t和5 400kg;2008年,三项指标分别达到2 700万hm2、1.659亿t和5550kg;2009年三项指标分别达到2 933万hm2、1.640亿t和5 250kg.玉米生产快速发展为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玉米总产增加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居各大粮食作物之首.  相似文献   

2.
宋祚开  于绍山 《种子》1997,(4):67-67
我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具有优厚的水土资源条件。交通方便。近几年来,玉米杂交制种有了长足的发展,面积由前几年的不足50公顷,扩大到500公顷:每公顷产量向过去的3000公斤,提高到4800公斤;公司年经营额内90年代初的2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000万元。公司生产的玉米杂交种由于质量好,除满足本市生产用种外,远销江苏、安徽、河南、福建等省内  相似文献   

3.
<正>1现状与问题宝鸡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13.3万hm2,占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0%。从20世纪70年代应用杂交种以来,我市的玉米生产主要经过了5次品种更新换代,玉米产量水平实现了5次跨越,由20世纪70年代的3 000kg/hm2,到20世纪90年代突破7 500 kg/hm2,目前正向着10 500kg/hm2超高产新目标跨越。但是,在玉米品种的利用上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引进推广品种过多、过滥。从近年每年通过的  相似文献   

4.
为保障玉米继续增产增收,本文对1999—2018年间中国玉米品种遗传增益和产量提升潜力展开研究。以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二十年间国审玉米品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和产量潜力进行分析:20年间中国共通过审定了933个国审玉米品种,平均单产9984.9 kg/hm2,国审品种年遗传产量增益速率185.73 kg/hm2。二十年间,中国玉米平均实际单产为5432.96 kg/hm2,实现了国审玉米品种产量潜力的54.41%。国审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单产与实际单产之间回归方程为y=0.3728x+1710.5,当国审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单产每增加1 kg/hm2,全国玉米实际单产增加约0.3728 kg/hm2。  相似文献   

5.
1970-2000年代玉米单交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分析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田间试验为基础, 对直接种植法的不同方法进行分析, 以期找到适合我国的评估方法, 为遗传产量增益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1970s–2000s期间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为材料, 分别于2005–2006年(试验1)以及2007–2008年(试验2)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和北京顺义试验基地进行。每个试验设置3种密度。依据1970年代单交种在3.0万株 hm-2密度下的产量与2000年代的单交种在6.0万株 hm-2密度下的年均单位面积的产量差异, 计算得到1970s–2000s期间我国玉米遗传产量年增益速率为94.7 kg hm-2。在7.5万株 hm-2密度下, 2000年代单交种较1970年代单交种的产量增值是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1970年代单交种在1.5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与2000年代单交种在7.5万株 hm-2密度下的产量差值是育种与栽培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二者的比值得到育种对总产量增益的贡献率为52.9%。Duvick的直接种植法适用于我国评估遗传产量增益速率, Tollnaar的试验设置方法适用于评估我国玉米遗传贡献率。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的不断增加,玉米除草剂的用量也迅速攀升。专家预测,纵观当前的环保压力、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今年的玉米田除草剂市场会延续去年的走势,在整个农药的后期市场将呈现出红火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玉米草害面积近700万公顷,造成严重危害的面积占20%左右,玉米因杂草危害减产达10%以上。由于我国玉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抗稻瘟病杂交稻‘广优明118’的产量、抗性鉴定、稻米品质、农艺性状等生物学特性表现,以及产量结构特征。根据‘广优明118’参加福建省、安徽省区域试验和其他试验示范结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相关分析, 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广优明118’高产、中抗稻瘟病,中抗稻曲病,感纹枯病,高感白叶枯病,适应性较广。产量结构分析表明,每公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05%,每穗粒数为30.59%,千粒重为12.50%,结实率为10.57%。每公顷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每公顷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为34.10%和64.09%。每公顷总粒数对库容量的贡献率为86.47%,千粒重的贡献率为13.31%。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率86.94%,结实率的贡献率为10.23%。‘广优明118’高产的关键应培育足穗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并注重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分析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限制作物产量的关键因子,为该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农户调研的方式,对河北省曲周县的小麦/西瓜/玉米间作模式展开调查,主要调研内容是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量、养分投入量和产量以及西瓜的养分投入量和产量,应用边界线分析方法评价小麦西瓜/玉米间作高产体系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限制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为小麦播种量,贡献率达17.8%,而养分投入量的贡献率分别为:P_2O_512.5%、K_2O 11.7%、N 8.0%。限制西瓜产量的关键因子为钾肥投入量,贡献率达15.8%,N、P_2O_5的贡献率分别为14.2%和11.8%。限制玉米产量的关键因子为氮肥投入量,贡献率达20.6%,其他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K_2O 14.2%,P_2O_511.5%,播种密度9.2%。因此,在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中,应适当调控小麦播量,优化西瓜的钾肥和玉米的氮肥投入量,促进该间作模式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9.
李竞雄先生是我国近现代玉米育种的“一代宗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带领育种家团队开创性地在中国培育和推广双杂交种和单交种,成功指导玉米抗病育种,倡导优质蛋白、高油和甜玉米育种及种质的群体改良技术,启动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等。由于品种改良和先进生产技术综合投入的增加,20世纪60~80年代,我国玉米产量增益速度令世界瞩目;但进入90年代,育种技术徘徊不前,而水肥投入的增产效率已近饱和,我国玉米单产的年均增益率跌入低谷,这同样引起世界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分析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限制作物产量的关键因子,为该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农户调研的方式,对河北省曲周县的小麦/西瓜/玉米间作模式展开调查,主要调研内容是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量、养分投入量和产量以及西瓜的养分投入量和产量,应用边界线分析方法评价小麦/西瓜/玉米间作高产体系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限制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为小麦播种量,贡献率达17.8%,而养分投入量的贡献率分别为:P2O5 12.5%、K2O 11.7%、N 8.0%。限制西瓜产量的关键因子为钾肥投入量,贡献率达15.8%,N、P2O5的贡献率分别为14.2%和11.8%。限制玉米产量的关键因子为氮肥投入量,贡献率达20.6%,其他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K2O 14.2%,P2O5 11.5%,播种密度9.2%。因此,在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中,应适当调控小麦播量,优化西瓜的钾肥和玉米的氮肥投入量,促进该间作模式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1.
品种改良是玉米产量提高的核心要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49年以来,我国玉米品种实现多次更新换代。每一次品种更新都会推动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效益增加。我国玉米面积扩大经历3个快速发展时期和2个缓慢发展时期.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经历3个快速提高阶段。20世纪50年代玉米品种是农家种。种植面积和亩产量比较稳定。60年代玉米双交种替代农家种.玉米面积出现第1个快速发展时期.由50年代末期的1267万hm^2上升到60年代末期的1467万hm^2,年平均增加15.8万hm^2。平均667m^2产量99.3kg,与50年代比较年均产量提高1.3kg。70年代单交种替代双交种.玉米面积出现第2个快速发展时期。70年代末期玉米种植面积突破2000万hm^2。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冬,广东四会县龙湾镇农技站进行了1.33公顷(连片面积)紫云英绿肥的高产栽培试验。1992年3月18日,经上级有关部门联合验收:每亩(1/15公顷)平均鲜草产量达到5156.6公斤,其中最高的0.4公顷鲜草产量达到34996.5公斤,折公顷鲜草产量87492公斤。其主要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13.
日本茶业     
日本茶从1965年前后起逐渐繁荣起来,栽培面积和产量也随着增加。特别从1970年以后,栽培面积每年以1700~2000公顷、产量以2000吨的增加率向前发展,1973年产量突破10万吨。1974年供给稍稍超过需要,夏茶价格明显下降,所以茶农节制了夏茶生产,进行了所谓独立自主的生产调整,结果1974年产量比1973年减少近6000吨。据农林省统计,日本茶树栽培面积1965年为48500公顷,1974年发展为58400公顷;初制茶产量1965年为77431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选育抗稻瘟病杂交稻品种,揭示其高产结构特征,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谷丰A’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六恢168’为父本,配组育成高产、抗稻瘟病的杂交稻新品种‘谷优168’。根据‘谷优168’参加国家武陵山区区试结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谷优168’高产、抗稻瘟病,感纹枯病,中感稻曲病,耐冷性强。产量结构分析,每公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34.2%,每穗粒数为27.3%,千粒重为18.4%,结实率为17.5%。每公顷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每公顷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为30.6%和69.2%。每公顷总粒数对库容量的贡献率为92.9%,千粒重的贡献率为6.9%。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率为79.5%,结实率的贡献率为17.5%。‘谷优168’高产的关键是在足穗的基础上培育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并以提高结实率为保证。  相似文献   

15.
在种植园试验中,茶树每公顷施300公斤氮加200公斤 K_2O 作基肥(对照),加 P_2O_5年施120公斤/公顷或每次(六个处理)施120—960公斤/公顷,所有磷处理延长了枝条生长,增加了产量(特别是七月中旬到八月次生枝条),提高了叶片质量,年施磷120公斤/公顷或4—8年一次,每次分别施磷460—960公斤/公顷,获得了同样高的产量和质量,叶绿素含量在开始(五月)较低,直到十月逐渐增加,并且全部磷处理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16.
论建立玉米种子加工中心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建设玉米种子加工中心是制种发展的要求甘肃省酒泉地区气候干燥,土壤肥力高,灌溉条件良好,是玉米制种的最佳地区之一。玉米杂交种制种面积逐年扩大,1999年为0.392万公顷,产种量相当于酒泉地区1.87万公顷玉米生产用种的20倍2000年玉米制种面积达到0.69万公顷;近期目标为万公顷,年产种5万吨。随着制种业的发展,玉米种子加工远远不能满足种子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种子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已建成的0.5万吨种子加工中心的种子精加工能力仅相当于种子基地建设目标2万公顷的5%,并且大部分仍以20世纪60年代就采用的谷物清选机进行初加工,起点低…  相似文献   

17.
超级稻育种实践和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50%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籼稻矮化育种的兴起使稻谷的产量增加了20% ̄30%,给水稻生产带来了第一次突破性飞跃;20世纪70年代三系杂交稻的问世使稻谷产量在矮化育种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使稻谷单产增加了20%,水稻品种矮秆化和籼型杂交稻的三系配套是现代水稻育种史上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本文主要论述了超级稻的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超级稻育种研究的实践以及中国超级稻育种的前景;同时介绍了福建省超级稻育种的特色和所取得的成果,比如超级稻组合汕优明86,2001年在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的百亩超高产示范片,头季平均每公顷产量为12765.0kg,再生季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101.0kg,两季合计每公顷产量达19866.0kg。其中产量最高一丘(0.068hm2)头季每公顷产量856.9kg,再生季每公顷产量达12853.5kg,两季合计每公顷产量达21570.0kg,再生季单产刷新世界记录。  相似文献   

18.
<正>六家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的转基因作物品种,2013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782亿公顷。遗传工程是一项新技术,转基因作物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验,承诺为世界提供粮食和消除营养不良。2013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超过1.782亿公顷,比2012年度增加2.7%。最近19年播种转基因种子的面积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1.75亿公顷。  相似文献   

19.
密植是间作模式下重要的增产增效技术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间作适应密植的产量构成响应机制。2014—2015年连续两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设计不隔根、尼龙网隔根(阻断根系交叉,仅有水分养分的交流)和塑料布隔根(完全阻断)3种根间作用方式,及2个玉米种植密度(9.0万株hm~(-2)和10.5万株hm~(-2)),测定地上、地下部互作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与单作相比,地上、地下部完全作用时间作优势提高48.3%,密度增加使其间作优势增加9.7%,地下部互作对间作优势的贡献率为21.0%,增加密度使其贡献率提高5.0%,根系交叉叠加对间作优势产生的补偿效应为9.0%,地下部水养分交流互补效应为11.1%。地上、地下部完全互作下混合籽粒产量相对于单作增幅最大,高、低密度下增幅分别达58.8%~62.2%和36.1%~36.8%;间作中地下部分对小麦组分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为26.5%~31.5%,其中根系穿叉产生的补偿效应为12.9%~13.2%,地下部水分养分交流互补效应为12.2%~16.0%;地下互作对玉米组分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为9.7%~22.6%,增加密度使地下互作贡献率提高7.0%~11.0%;密度提高对不隔根和尼龙网隔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18.1%~23.3%和12.5%~21.5%,说明根间完全作用有利于密度正效应的发挥。地下互作对小麦穗数贡献率为5.5%~11.4%,密度对小麦地下部贡献率影响差异不显著,地下互作对玉米穗数的贡献率为12.5%~16.3%,增加密度使地下互作贡献率增加3.6%~14.1%。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根间作用及密植效应下间作小麦、玉米主要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来提高籽粒产量。本研究表明,增加密度可显著增加间作优势和地下部贡献率,地上地下完全互作有利于密植效应充分发挥,可为进一步发掘密植条件下的间作优势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漯河市召陵区位于河南省中部,耕地面积3万多公顷,玉米是当地秋季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万公顷左右。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以及连年重茬种植影响,玉米瘤黑粉病在召陵区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据测定,果穗以下茎秆发病减产约20%,果穗以上茎秆发病减产约40%,果穗上下茎秆同时发病平均减产约60%,果穗发病减产约8 0%,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挫伤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为此,笔者深入玉米种植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