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土壤微生物、虱螨脲施用质量分数、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对虱螨脲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虱螨脲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主要是微生物降解,非生物降解作用较小;虱螨脲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随着初始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降低;虱螨脲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在一定的土壤持水量范围内,土壤水分含量越高,虱螨脲降解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虱螨脲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移动特性.结果表明:25℃下,虱螨脲在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01 d,属于中等降解农药;在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74.5 d和55.5 d,属于较易降解农药.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虱螨脲降解速率的主要因素;3种土壤对虱螨脲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对虱螨脲的吸附性越强;3种土壤对虱螨脲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kJ·mol-1,属于物理吸附;虱螨脲在土壤中不易移动,正常条件下不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采用模拟土壤生态系统的方法,研究了亚胺唑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应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亚胺唑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样品用丙酮提取,二氯甲烷萃取,过弗罗里硅土柱纯化,用气相色谱检测,此种样品前处理简单有效,方法检出限和灵敏度均能达到要求.亚胺唑在土壤中消解较快,2005年试验半衰期为12.5 d,土壤原始附着量为0.951 mg·kg-1,2006年试验半衰期为15.6 d,土壤原始附着量为1.014 mg·kg-1.  相似文献   

4.
虱螨脲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虱螨脲乳油不同剂量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5 d,5%虱螨脲乳油300,450,600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8%、85.6%和91.3%;药后14 d,仍保持在80.2%,84.8%和89.8%。5%虱螨脲乳油喷雾处理,能有效控制甘蓝小菜蛾的为害,持效期较长,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5.
从安徽省马鞍山市、安庆市、宣城市、滁州市宿州市、海南省东方市等地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田块采集种群,开展虱螨脲对玉米草地贪夜蛾抗性风险评估,评估结论表明:(1)田间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虱螨脲抗性水平:低,可以接受;(2)抗性选育产生抗性风险级别:低,可以接受;(3)与阿维菌素等常用药剂交互抗性水平:敏感,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6.
虱螨脲亚致死剂量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虱螨脲亚致死剂量处理棉铃虫1龄幼虫和3龄幼虫,结果表明:虱螨脲具有较强后效性,能降低棉铃虫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提高畸形蛹、畸形蛾比例.1龄幼虫按0.1和0.2 mg/kg一次饲毒后,化蛹率分别为20.00%和15.50%,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处理代雌、雄成虫羽化率分别下降6.50%、9.91%和18.48%、21.76%,雌、雄畸形蛾率分别上升15.61%、12.71%和27.55%、19.50%,产卵量下降34.06%和36.50%.第2、3代与第1代相比,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卵孵化率逐渐有所提高,畸形蛹率、畸形蛾率降低,但与对照仍存在差异,表明虱螨脲对试虫的影响随世代延续而减弱,但至少可持续到第3代,且随用药剂量提高,其影响加大.与1龄幼虫饲毒结果相比,对3龄幼虫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2004、2005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表明,5%虱螨脲乳油对苹果苹小卷叶蛾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 000~2 000倍液第2次施药后15 d的防效仍达89%以上,对苹果树安全。  相似文献   

8.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虱螨脲悬浮剂防治甘蓝甜菜夜蛾效果显著.施用有效成分37.5 g/hm2,即制剂量750 g/hm2,兑水600L于甘蓝甜菜夜蛾发生初期,常规喷雾药后7d防效达93.6%以上,且对甘蓝安全.水稻.  相似文献   

9.
10.
对新型药剂5%甲维·虱螨脲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5%甲维·虱螨脲悬浮剂对甘蓝小菜蛾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有效成分为15-22.5克/公顷,速效性好,药后1天防效均在90%以上,药后10天达到95%以上,持效期长且对甘蓝安全。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莆田市山地果园生态系统自然条件脆弱性特征。剖析了盲目开发种植、低标准建园、粗放管理导致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讨论了生态果园建设发展方向,提出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生物、农艺、工程等措施建设生态果园的方法,以使莆田市的果树生产向可持续生态果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土壤,植物事5种酞酸酯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硅胶柱净化,得到了土壤和植物样品回收率分别为90.1%-95.8%,80.0%-84.7%。  相似文献   

13.
采用乙腈振荡提取,GC-ECD测定,建立了小麦田土壤中炔草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在0.01~2.0 mg·kg-1质量浓度范围内,气相色谱峰面积与炔草酯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2=0.9994。外标法定量,土壤中添加炔草酯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1 mg·kg-1和0.5 mg·kg-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91%、89.50%和75.3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6%、7.64%和4.23%,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kg-1。检测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前处理简便快速、成本低、结果准确,能够满足土壤中炔草酯残留量的分析要求。在山东和湖南开展的2年两地土壤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炔草酯在土壤中30 d的消解率均超过99%,理论半衰期为2.7~3.9d,属于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14.
染病食饵种群中疾病的持久性和灭绝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在食饵种群中疾病传播的传染病模型,得到了捕食者是如何控制在食饵种群中的疾病的流行,给出了疾病持久和灭绝的条件,并且分析了捕食者对食饵优先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在食饵种群中疾病传播的传染病模型,得到了捕食者是如何控制在食饵种群中的疾病的流行,给出了疾病持久和灭绝的条件,并且分析了捕食者对食饵优先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的高度协调是生态恢复的保证,探索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协同耦合关系,为流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侵蚀环境小流域——纸房沟流域为例,通过收集资料、测试分析,选择不同社会人文环境因子和自然环境因子,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的协同效应。【结果】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表征流域生态状况的因子植被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粮食单产潜势实现率与表征社会经济人文的因子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基本农田、义务教育普及率、水土流失治理度和工副业贡献率之间关系密切,表现出较好的协调性效应,生态状况的改善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社会经济的发展亦能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体现流域系统稳定性的生态综合功能的系统抗逆力与其社会经济人文状况也有密切关系,系统抗逆力增强,流域稳定性提高可促进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好转。同样,流域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好转亦可推动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即系统抗逆力的增大,使流域系统稳定性增强,表现为较好的协调效应。此外,国家政策策略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结论】侵蚀环境小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具有较强的协同互作效应关系,自然生态恢复促进社会生态发展,同样社会生态发展促使自然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进行土壤重金属元素分析时,为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器皿清洗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方法]聚四氟乙烯高压微波管和比色管分别采用5ml优级纯硝酸消解、20%硝酸热浸泡处理器皿的清洗方法,并借助检测土壤标准物质重金属的含量进行验证。[结果]经多次试验,证明该清洗方法的检测结果空白值较低,稳定性好,准确度高。[结论]该方法可完全克服元素的污染问题,能很好地达到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8.
采用乙腈法提取残留物抑食肼.用氧化铝层析柱净化,并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稻杆中抑食肼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液相色谱法在稻杆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kg,回收率均在84%~104%,变异系数均在0.095~0.140,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