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散烟密集烤房的关键技术。[方法]采用4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烘烤环境对散烟密集烤房初烤叶等级质量的影响。[结果]烘烤环境对散烟密集烤房杂色烟比例的影响主要在烘烤的中前期,降低变黄期的湿球温度,适当扩大变黄期与定色期的湿球温度差,可以减少初烤叶的杂色烟比例。变黄期与定色期的湿球温度差对烟叶颜色转变的影响最大,适当扩大两者的差值有利于烟叶颜色向桔色方向发展。[结论]变黄期湿球温度35.6~36.2℃、定色期湿球温度37.0~38.0℃、干叶温度51.9~53.8℃且干筋期湿球温度37.9~39.8℃时,初烤叶的杂色烟比例小,桔色烟比例大。  相似文献   

2.
变黄期不同烘烤时间及温湿度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开展变黄期烘烤时间长短和湿球温度高低对烟叶质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总的变黄期烘烤时间及失水量相同的情况下,38℃变黄阶段,适当拉大干湿球温差,延长38℃变黄阶段烘烤时间,烤后烟叶质量较好,桔黄烟叶比例较高,杂色烟比例较少;42℃变黄凋萎阶段烘烤时间控制在10~20 h、湿球控制36℃的处理较好,烤后成熟度较好,桔黄烟叶比例较大,杂色烟叶较少,湿球温度低,虽有利减少杂色烟叶,但青筋烟较多,湿球温度高的处理杂色烟叶比例加大,颜色深暗;变黄时间中下部烟叶以60 h较为适宜,上部烟叶以65 h较为适宜,烤后成熟度较好,桔黄烟叶比例较大,杂色烟叶比例较少;评吸质量表现为随着38、42℃变黄阶段的湿球温度增高和42℃凋萎时间拉长,烟叶评吸质量逐渐变差;烟叶主要化学成分表现为随着38、42℃变黄阶段的湿球温度增高和42℃凋萎时间拉长,烟叶总糖、还原糖明显减少,烟碱增加,其他化学成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摸清湖南郴州桂阳县新引进烤烟品种湘烟3号的烘烤特性。[方法]以湖南当地的主栽品种云烟87为对照,研究了暗箱试验和烘烤过程中湘烟3号中部叶的变黄、失水规律以及烤后烟叶经济性状。[结果]试验表明,暗箱试验中,湘烟3号变黄、失水较快,褐变速度快但滞后;湘烟3号色素含量低,烘烤过程中降解快且彻底,类叶比较高,易变黄;湘烟3号变黄期失水较慢,定色期大幅度失水,失水协调性较好。[结论]研究可为优化湘烟3号烘烤的工艺,充分彰显该品种特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关键温湿度对隆林烤后烟叶外观质量 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隆林中上部烟叶烘烤最佳关键温湿度,根据当地烟叶烘烤特性,分别在烘烤变黄期、定色期调整关键温湿度,研究其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烘烤关键温湿度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影响不同,中部叶以变黄期干球温度38℃、湿球温度36℃,定色期干球温度46℃、湿球温度37℃为最佳关键烘烤温湿度;上部叶以变黄期干球温度40℃、湿球温度36.5℃,定色期干球温度48℃、湿球温度37.5℃为最佳关键烘烤温湿度。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上部烟叶烘烤特性,探究叶片与主脉失水的动态协调关系,采用高温高湿变黄的方法,研究了上部叶烘烤过程中叶片与主脉含水率变化对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变黄期处理与对照均易变黄,定色期处理定色效果较好,干筋期对照主脉较难干燥,处理烤后上等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变黄期通过高温高湿的方法使叶片凋萎与主脉发软同步,能够有效提高烤后烟质量,从而提高上部叶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湿球温度对中部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降低江西吉安烟区烤后烟叶的光滑僵硬烟比例,促进烟叶内部物质转化协调,提高烘烤质量。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设置3组不同湿球温度对其进行处理(T1为变黄期中湿,定色期低湿烘烤工艺;T2为同步预热低湿变黄烘烤工艺;CK为传统三段式烘烤工艺),分析烘烤工艺对烤后中部烟叶的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干球温度38℃/湿球温度前期37℃,后期35℃;干球温度42℃/湿球温度37℃;干球温度48℃,湿球温度38℃)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最好;主要经济性状,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最高;化学成分,烟碱、总氮、钾含量较协调;香气物质,烟叶中的苯丙氨酸类香气物质总量较另外两个烘烤工艺有显著提高,香气物质总量无显著提高;感官评吸质量,香气质、燃烧性、灰分、使用价值均较CK有显著改善。T1次之;CK较差。总之,利用同步预热低湿变黄烘烤工艺对江西吉安烟叶进行烘烤,对烟叶的各个评价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应优选同步预热低湿变黄烘烤工艺。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云南大理烟区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内在品质及工业可用性,解决上部烟叶挂灰重、青杂烟比率高等问题,本试验以红花大金元上部烟叶为材料,研究烟叶烘烤过程中变黄期和定色期湿球温度对烤后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烘烤工艺(T3处理),即提高烟叶烘烤过程中主变黄期湿球温度、降低变黄后期及定色前期湿球温度能够降低酶促棕色化反应敏感期烟叶的水分含量,减轻酶促棕色化反应的发生程度,提高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中上等烟比率和经济效益,使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感官评吸质量更佳,显著提高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部位烟叶烘烤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黄平县烤烟品种云烟85烟叶成熟特征,设置不同主体变黄温度和定色黄筋温度处理,研究下、中、上部位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下部叶采用主体变黄恒定温度36℃(湿球温度35℃),主体定色黄筋恒定温度46℃(湿球温度37℃),其余按三段式进行烘烤,较习惯烘烤的上等烟率提高8.97个百分点,均价提高2.14元/kg,杂色烟减少16.77个百分点;中部叶和上部叶采用主体变黄恒定温度38℃(湿球温度35℃),主体定色黄筋恒定温度48℃(湿球温度37℃,其余按三段式进行烘烤,较习惯烘烤的上等烟率分别提高30.32、25.64个百分点,均价分别提高5.49、3.03元/kg,杂色烟减少5.28、4.47个百分点。建议在烘烤过程中,根据烟叶的变化情况对温湿度进行灵活掌握,才能有效烘烤出优质烟叶。  相似文献   

9.
以延安1号中部烟叶和上部烟叶为材料,对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上棚、中棚和底棚烟叶分别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进入定色期的烤后烟叶的等级结构、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烟叶烘烤变黄期各棚间变黄程度差别较大,中部烟叶中棚变黄程度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烤后烟叶上等烟比例较上棚和底棚分别提高了15.9%和23.4%,外观质量最好,化学成分协调,感官质量评价最优;在上棚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则微带青烟叶比例较大;在底棚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则变黄过度,杂色烟比例较高;上部烟叶底棚变黄程度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烤后上等烟比例较上棚和中棚分别提高了47.4%和20.7%,淀粉含量分别降低12.6%和5.7%,化学成分趋于协调,感官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陇县烟区烟叶成熟期干旱条件下中烟202上部烟叶不易烘烤的问题,通过改变变黄后期和定色后期的湿球温度和烘烤时间,对上部烟叶烘烤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变黄后期与定色前期的湿球温度,协调烘烤时间,可提高烤后烟叶中上等烟比例、均价,改善烟叶外观质量,提高单叶重,使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总体上,改进后的烟叶烘烤工艺提高了上部烟叶烘烤质量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密集烤房烟叶烘烤变黄中期湿球高低及稳温时间对烟叶质量的影响,为优化密集烤房烟叶烘烤提供参考。[方法]在变黄期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只调整38和42℃湿球温度和稳温时间,对粤烟97品种中部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评吸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中部烟叶变黄中期湿球温度控制在35.5℃、稳温25 h,42℃湿球控制35.5℃、稳温13 h的T2处理,变黄期失水协调性较好,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颜色橘黄鲜亮,色度、油分较好,总糖、还原糖、糖碱比较高,烟碱、含氮量较低,评吸得分最高,有利于改善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协调性,提高烟叶的评吸质量。[结论]变黄期的湿球温度高低及稳温时间长短对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以及评吸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以中温、中湿,38℃稳温时间较长的T2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稻茬烤烟主栽品种上部烟叶烘烤特性,给稻茬烤烟制定烘烤工艺提供参考,采用暗箱方法和密集烤房“中温中湿”烘烤工艺,探索了湖南稻作烟区主栽品种K326、云烟87和湘烟7号上部烟叶变黄变褐特性、失水特性、叶绿素降解特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及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暗箱试验中湘烟7号、云烟87和K326上部烟叶变黄时间均为40 h;湘烟7号与云烟87褐变时间均为60 h,K326为72 h;3个品种变黄速率差异不显著,K326变褐指数较小。(2)叶绿素降解率为K326>湘烟7号>云烟87,降解均匀度为K326>湘烟7号>云烟87。(3)上部烟叶失水速率为云烟87>K326>湘烟7号。(4)在烘烤变黄期(0 ~ 48 h),叶绿素降解量为K326>湘烟7号>云烟87;烘烤末期,湘烟7号的类胡萝卜素降解量最大,K326与云烟87接近。(5)PPO活性的变化规律一致,湘烟7号上部烟叶第1个峰值与云烟87一致,较K326晚12 h;湘烟7号第2个峰值出现时间与K326一致,较云烟87晚12 h;K326、湘烟7号和云烟87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0.125、0.127和0.123 U。(6)淀粉降解率为湘烟7号>K326>云烟87;K326、湘烟7号和云烟87的还原糖含量变化类似。综上所述,湖南稻茬烤烟主栽品种上部烟叶烘烤特性存在差异,在制定烘烤工艺时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安顺烟区上部烟叶烤后挂灰较重、上等烟率偏低、青杂烟率较大的问题,提高上部烟叶质量和工业可用性,通过调控湿度和风机转速,对变黄期烘烤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改变变黄期烘烤工艺、提高湿球温度、降低循环风机转速能够提高上部烟叶的等级结构和外观质量,使内在化学成分趋于协调,但对评吸质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不同烘烤工艺对NC102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烘烤工艺对NC102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变黄期干球温度40~42℃,湿球温度38℃时,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最好,化学成分趋于协调,上中等烟比例、均价最高,获得理想的烘烤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出适合湖南多雨寡日照气候下上部叶的最佳烘烤工艺.[方法]试验以湖南烟区的多雨寡日照条件下的上部叶为材料,设置3种烘烤工艺,主变黄期温湿度分别为(38.5±0.5)/(38.5±0.5)℃、(40.5±0.5)/(39.5±0.5)℃、(42.5±0.5)/(40.5±0.5)℃,其余均按照湖南省现行优质烟烘烤工艺进行,分析不同烘烤工艺对湖南多雨寡日照上部叶的烘烤效益影响.[结果]试验数据显示,主变黄温湿度为42~43 ℃/40~41℃的处理Ⅲ烤后烟叶质量较其他2个处理明显要高,且能够有效减少烘烤用时和烘烤耗能,烤后烟叶中上等烟比例明显提高.[结论]研究可为湖南烟区选择适合多雨寡日照烟叶烘烤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散叶烘烤变黄期烘烤时间和温湿度对烟叶烘烤质量影响.[方法]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开展散叶堆积烘烤变黄期烘烤时间长短和湿球温度高低对烟叶质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变黄期高温高湿,可以缩短变黄时间11h;在38℃前保湿变黄烟叶外观质量好;上等烟叶比例高,经济性状最好;变黄期适当延长时间有利于烟叶中的淀粉得到充分降解,转化为糖类物质.[结论]研究可为提高散叶烘烤烟叶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确定烤烟烘烤各阶段最优的温湿度及各个温度所维持的时间,优化云南烟区密集烘烤工艺,提高烘烤质量。[方法]以云烟87为材料,在整个烘烤阶段设置3种烘烤工艺处理,分析烘烤工艺对烟叶评吸质量和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多阶梯中温中湿烘烤工艺(干球温度36℃/湿球温度35℃,维持8 h;干球温度38℃/湿球温度36℃,维持12 h;干球温度40℃/湿球温度38℃,维持10~12 h;干球温度42℃/湿球温度38℃,维持18~24 h;干球温度37℃/湿球温度38℃,维持18~24 h;干球温度50℃/湿球温度39℃,维持6 h;干球温度54℃/湿球温度40℃,维持8 h;干球温度60℃/湿球温度42℃,维持10~12 h;干球温度65℃/湿球温度42℃,维持10~12 h)烤后烟叶感官评吸整体得分高,分析的48种致香物质中有28种含量高,其余20种致香物质受烘烤工艺影响不明显。[结论]综合分析认为,利用多阶梯中温中湿烘烤工艺对烟叶进行烘烤,烤后烟叶评吸质量和致香成分含量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普洱烟区气象条件下生长发育的烟叶生理特点及烘烤特性,在密集烤房中开展烘烤工艺研究,找到一种有效降低烟叶烘烤损失的工艺方法。结果表明,对于暖湿气象条件下生长发育的烟叶,用气流下降式4层密集烤房烘烤时,减少干球温度低于38℃的低温变黄时间,延长38~42℃高温变黄时间,并将此阶段湿球温度保持在34~35℃(正常范围内的低值)范围内,能够较好实现烟叶在变黄中期颜色变化与干燥程度协调同步;在烟叶变黄后期,干球温度为41~42℃阶段,将湿球温度保持在35~36℃(正常范围内的低值)范围内,使烟叶既达到黄片青筋的变黄程度,又达到失水45%~50%的干燥程度,之后再转入定色阶段,能够明显减少黑糟烟、青烟、挂灰烟比例,烤后烟叶外观更为鲜亮,上等烟比例和均价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密集烤箱烘烤烟叶变黄期温度容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变黄期各恒定温度梯度处理下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变化规律,最终找到适宜密集烘烤变黄期温度的容差范围,为烘烤工艺的优化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采用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以K326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变黄期各温度梯度处理下对不同部位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内在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1)下部叶以36~44℃变黄处理,中部叶以36~42℃变黄处理和上部叶以34~42℃变黄处理的烟叶,烤至72 h时,失水率均达到50%~60%,叶绿素降解率均在90%以上,有利于烟叶变黄和定色;(2)不同部位烤后烟叶以36~42℃变黄处理烘烤工艺,烟叶经济性状指标较高,其中上等烟比例最高可达85.53%,均价最高可达32.48 CNY/kg;(3)不同部位烤后烟叶以36~42℃变黄处理烘烤工艺,烟叶内在化学成分较协调,其中烟叶糖碱比均在9.58~12.16,且烟叶感官质量较好,其中下中部叶以38~40℃变黄处理和上部叶以36~40℃变黄处理感官评吸质量达到最大值.【结论】变黄期以36~42℃容差范围烘烤工艺处理的烤后烟叶基本满足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20.
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湿度控制对烤烟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密集烘烤存在的干物质降解不充分和香气物质不足的问题,以K326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湿球控制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烟叶变黄期和定色期的湿度状况对烟叶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有着重要的作用,适当提高湿球温度能够明显改善烟叶的烘烤质量。上部、中部和下部烟叶在变黄期的干球温度38℃时,适宜的湿球温度应分别控制在(36±0.5)℃、(35±0.5)℃、(36±0.5)℃;在变黄期的干球温度42℃时,适宜的湿球温度应分别控制在(38±0.5)℃、(37±0.5)℃、(37±0.5)℃;在定色期的干球温度45℃或47℃时,适宜的湿球温度应分别控制在(38±0.5)℃、(39±0.5)℃、(38±0.5)℃;在定色期的干球温度54℃时,适宜的湿球温度应分别控制在(40±0.5)℃、(39±0.5)℃、(39±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