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亭县冰雹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华亭县 1 949~ 2 0 0 2年冰雹资料 ,分析当地冰雹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表明 :华亭县冰雹每年有三个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在 8月下旬到 9月上旬 ,第二个高峰期在 7月上中旬 ,第三个高峰期在 6月中下旬。冰雹最多的年份可达1 2次 ,最少年份仅 1次。一日冰雹最易发生的时段在 1 2~ 1 6时。并且制作了冰雹预报指标 ,在业务工作中 ,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通过实际应用进一步验证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近50年宁夏南部山区冰雹气候特征。[方法]选取宁夏南部固原、西吉、泾源、隆德、六盘山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冰雹观测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冰雹空间分布规律、冰雹年际、月际等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并提出了固原冰雹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结果]近50年宁夏南部山区冰雹具有明显的年、季、月和日变化特征。3~10月都有可能出现冰雹,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的72.0%,6月冰雹发生的机率最大,占全年的21.7%,是典型的夏季多雹区;固原冰雹发生的年际变化较大,多寡相间,并有平均约为3年的周期性;固原冰雹二阶时间趋势为反抛物线型,20世纪60~80年代冰雹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70、80年代为冰雹多发期,进入90年代后冰雹呈减少趋势,近20年来冰雹显著减少;固原冰雹主要集中在12:00~21:00,出现冰雹的次数占总次数的85%。固原地区冰雹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山区、丘陵地区冰雹多,河谷川道及北部平川地区冰雹少;冰雹云主要发源于六盘山、南华山、月亮山、西峰岭、云雾山等山地;冰雹云移动方向一般由西北向东南方或由北向南移动,也有一部分原地生消。根据冰雹地域分布,结合冰雹灾情资料,可将固原市冰雹风险划分为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三级区域。[结论]该研究为冰雹天气的预测预警和人工防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1971~2006年黄河三角洲的气象观测资料,对黄河三角洲近36年的冰雹气候特征及形成时间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的冰雹年均2.6 d,最多12 d;主要集中在4~10月,6月最多;其中西部利津最多,南部广饶最少;就年代分布而言,20世纪7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又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从历年逐日冰雹发生频次最高的时间来看,主要出现在下午的13:00~21:00。同时提出了冰雹气候防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卫民  李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91-17693
利用1980 ~ 2011年许昌市冰雹天气过程资料,分析了许昌市冰雹的时空分布和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许昌市冰雹发生的地理分布以禹州市、鄢陵县最多,发生机率分别为26.3%和23.7%,长葛最少(10.5%).许昌市常年冰雹移动路径有4条,其中当地冰雹源地一个.许昌市冰雹一般出现在4~9月份,最多的为6、7月份,出现机率为50.0%;许昌市的冰雹多发生13:00 ~20:00(约占92.9%).许昌市冰雹天气形势可分为西北气流型(58.8%)、低涡(低槽)型(29.4%)和西南气流型(11.8%)3种类型,利用雷达和探空资料分别分析了许昌市冰雹云雷达回波特征参数和物理量指标,为冰雹云识别、冰雹天气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裴洪芹  尼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05-10006
研究了临沂市1960~1999年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重点分析了6月冷涡、横槽两种冰雹天气的环流形势,并且介绍了防灾措施。  相似文献   

6.
利用甘南州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6—2015年冰雹观测资料,对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利用2002—2012年5—9月合作站探空资料和2013—2015年甘南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甘南各站冰雹日层结特征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甘南州冰雹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呈线性增加趋势。20世纪80—90年代是降雹的高峰期,降雹总体趋势是减少的。一日中冰雹天气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傍晚,冰雹天气当日合作站探空参数有明显的特征。甘南冰雹云回波强度40 dbz,回波顶高度在3 km以上,垂直液态含水量在0.5 kg/m2,60%的冰雹云速度场有明显的辐合和中气旋。  相似文献   

7.
张文红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4):124-125,131
利用安阳市2004—2009年的714雷达观测资料和实况资料,运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安阳市冰雹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源于山西涉县到林州西北部一带生成的对流单体,合并加强后沿涉县与平顺交界南段入侵林州市,强冰雹云移动路径基本为西北—东南方向,基本沿太行山东麓呈西北—东南贯穿林州市,在RHI上依据回波顶高度h与45 dBz回波顶高h45的差距识别冰雹云,当h-h45≤1.5 km时,为强冰雹云,当1.5 km3.0 km,为雷雨云。  相似文献   

8.
许海龙  刘娜  丑士连 《北京农业》2012,(24):135-136
通过对2010、2012年白山红土崖两场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可通过实时监控冰雹特征资料,对预报员提早做出提醒,有利于冰雹天气预报预警.  相似文献   

9.
滇中地区冰雹天气雷达反射率强度及高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几年滇中地区发生冰雹灾害时雷达反射率的强度及对应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冰雹灾害发生时雷达反射率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对应高度的区间分布情况。对利用天气雷达反射率产品预报短时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冰雹灾害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昭苏冰雹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昭苏站1961~1999年地面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对1961~1999年地面和高空历史天气图的普查以及1998~1999年静止气象卫星数字云图的普查分析,对昭苏冰雹的气候特征、天气系统和卫星云图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1.
刘英杰  曹兴锋  朱义青  王庆华  李炳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67-16870,16877
[目的]研究临沂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中尺度特征。[方法]综合利用MICAPS常规观测数据、地面加密自动站、MM5模式产品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5月30日发生在山东半岛及鲁东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探讨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物理机制以及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并从中找出一些这类天气发生、发展的规律。[结果]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是受冷涡横槽的影响;高空西北气流、低空西南气流以及高空干冷、低层暖湿,加上前倾槽的配置,从而产生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表明,此次过程雷达回波属于典型的多单体风暴回波,强回波区位于回波最前沿,对流发展最剧烈时回波强度达65 dBz,回波顶高超过11km,且伴随风暴单体的发展,不断有垂直液态水含量产品大值区跳跃性生消,并存在明显的弱回波区;风暴单体随着降水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单体移动方向的右前侧表现出钩状回波特征。分析冰雹天气发生前后不同仰角上径向速度场的演变特征发现,径向速度场在冰雹天气发生前有一些预兆性的变化。用多普勒雷达产品改进MM5模式的初始场,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预报效果,提高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度。[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为发挥多普勒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2013年8月1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出现的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的回波强度强,达≥60 dBZ,回波顶高≥12 km;回波形态特征上,冰雹常为块状对流型;“V”型缺口、有界弱回波区等都是冰雹的典型特征。为冰雹的临近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天水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产生雹暴天气的背景条件和气象要素上入手,分析2015年5月30日天水地区发生的一次区域性冰雹过程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其产品的特征和环境场的特点。结果表明,此次降雹过程是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冷锋过境产生的;冷锋、露点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有明显的钩状回波;强回波有明显的回波悬垂结构;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层的垂直风切变是产生强回波的前兆,有利于冰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陈金敏  刁秀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51-2453,2481
利用2002~2006年济南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I愈小愈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K〉35℃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K〈20℃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降低;CAPE值大于1 500 J/kg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明显减小,而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风切变小于5 m/s时产生冰雹单体的概率较小,风切变大于20 m/s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较大。冰雹单体雷达预报指标为:VIL值达到35 kg/m2(5月)、43 kg/m2(6、7月),单体高度大于9km,最大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强中心高度达到3.3 km(5月)、4.3 km(6月)、5.5 km(7月);强降水单体的VIL值一般在25 kg/m2以下。  相似文献   

15.
刘军  程晓辉  黄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55-2256
[目的]分析1954~2010年邢台市气候特征。[方法]根据邢台市1954~2010年的气候资料,利用折线图、趋势图、气候变率及统计图表,对邢台市57年来气候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结果]1954~2010年邢台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最慢,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速率最快。年平均降雨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均呈现出逐步降低趋势;年平均总云量呈增加趋势。1954~2010年邢台市0、5、10、15和20 cm的年平均地温分别为15.6、15.7、15.8、15.8和15.8℃。1981~2010年邢台市40和80 cm、1.6和3.2 m的年平均地温分别为15.2、15.2、15.4和15.4℃。可见,深层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结论]该研究为指导邢台市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临沂市农业生态系统土壤酸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临沂市第二次土壤普查(20世纪80年代)及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调查数据,按照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划分,系统研究了临沂市耕作土壤pH值变化特征,并对引起土壤酸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庄轶雲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57-1659
利用天津市北辰区1958~2010年的气温、降水、风、日照时数以及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这些气象参数时间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北辰区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不同季节和月份气温的增长情况不同,北辰地区的年降水有减少的趋势,风速整体呈降低趋势,日照时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5年4月29日贵州一次冰雹过程的天气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作业信息资料等,分析了不同降雹类型回波的形态特征及组合反射率(CR)、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参数特征,总结出此次降雹过程中多单体演变引起降雹的规律,结合实际作业情况分析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超过20个单体相继生成和消亡引起降雹的过程,降雹单体呈现一定规律,即多个对流单体中某个单体的加强和减弱能引起降雹,多个单体合并加强也能引起降雹;单体回波加强或减弱引起降雹的过程中,VIL值均较大,说明之前虽降雹,但能量未完全释放,再加上回波减弱时VIL值仍然出现跃增,说明有很好的水汽补充条件,这可能是多个对流单体中某些单体在加强-减弱-再加强过程中引起降雹的原因.这些特征及规律对今后冰雹监测预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