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用"乡村新移民"来探讨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乡村方向迁移的流动农民群体,旨在突破传统身份农民建构束缚的同时,关注这一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流动性常态。同时,乡村新移民作为乡村建设主体,其社会融入问题亟待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在海西发展的新时期,乡村文化精英作为乡村再造的人力资源基础,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乡村文化精英的流失和农村人力资源再造的现实冲突,坚持乡村文化精英培育的可持续性,急需理顺若干问题,在政策和技术层面先行先试,鼓励乡村能人返乡并创造良好的系统综合环境,并挖掘乡村文化精英资源,打造文化扶贫产业,全方位提升民生质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历史与现实因素导致我国乡村教师的主要师资来源与整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乡村教师具备的乡贤文化身份日渐缺失。本文深刻剖析了乡村教师乡贤文化身份没落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并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和乡村基层教育现状,对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文化身份的建构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边境村寨的扶贫调研,分析了边境村寨民众和精英缺位的影响因素与现实状况,以及村寨空心化、人口结构失衡等对乡村振兴带来的挑战,并从博弈论和实际案例2个方面引证了城归精英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并基于城归的价值定位,从财政扶持、政策保障、基础规划、产业创新等方面提出引领城归精英振兴乡村的路径,助力新时期偏远地区的乡村振兴与复兴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社会绅士的乡村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272-2274
传统中国,帝国行政机构的管理并没有渗透到乡村一级,乡村治理主要依赖绅士阶层。绅士权威基础来源于帝国赋予的身份及特权,民间认同是获得权威的决定因素。绅士依靠自主网络实现了乡村的有效治理,但是其治理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赵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49-7552,7558
在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内生于乡村共同体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承担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形成人们的自觉秩序。然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乡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走出乡村文化秩序乱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价值重建,通过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最终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运用博弈分析框架,以乡村政治秩序的建构为主线,探求以乡村文化网络的凝聚内力和以乡村精英领导的对抗张力为核心特征的"乡村软保护力"与国家强制力之间的互动逻辑,从而解释这一因素在乡村治理格局中的有效性,探寻在国家能力建设及乡村政治体系变迁过程中,村庄单元的自我保护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转型中的农村社会,乡村秩序发生变化,传统亲缘关系与现代社会关系并存,传统礼俗与理性并存。但是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乡规民约为规范的乡村秩序,在农村社会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制度建构,对于变迁的农村社会具有一种“嵌入性”特征。传统乡村秩序与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既有冲突也有融合,建构现代农村管理体系,必须以农村社会的现有乡村秩序为基础,才能实现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9.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农村社会伦理建构的基础,也是关系农村养老乃至农村文化建构的重要问题。我国北方农村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接力"走向,而"反哺"严重不足,这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乡村伦理危机,甚至影响着整个乡村文化的建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此,新时期必须加强社会的引导与干预,一方面,加大传统"孝"文化宣传,引领和谐、公平的亲子关系建构;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填补亲子关系迅速转变造成的养老空白,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精英围绕乡村社会的各种利益点发生着密切的博弈关系,这些博弈有合作博弈也有非合作博弈。采用合作博弈中联盟、核心、稳定集、Shapely值和讨价还价集等概念,对特定村落L中乡村精英之间的合作博弈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求乡村精英合作博弈的内在规律,为引导乡村精英的博弈行为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朱晶  文卫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801-22803
介绍了大学生村官身份上、福利上、精神上、发展上缺乏保障的现状,针对大学生村官保障体系缺失问题,提出通过身份合法化、提高福利水平、满足精神需求、畅通出路选择等方式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多元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探讨村域认同、关系网络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影响。选取江西省501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村域认同能显著提升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且对于提升高学历和村干部农村居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作用更为显著;户主的村域认同和关系网络每提升1%,选择比较愿意参与环境整治的概率提升23%和7%;关系网络在村域认同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95;农户的村域认同感不仅可以提升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还可促进其落实到具体行为,提升环境整治参与程度。因此,政府应通过提升农村生活基础条件,强化村委会的服务功能,加强和美乡村的宣传与教育等措施提高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对陕西、宁夏两省758份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将村民归属感和干部亲近感作为内部人身份认知的两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内部人身份认知程度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集体效能感在内部人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村民的亲社会倾向能够显著增强集体效能感对村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建议以营造集体文化、凝聚集体意识、再造集体组织为前提,弱化村社内部的异质性,增强村民对村社集体和村级组织的认同感,为村民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意愿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社会认同视角下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因城乡经济文化的不均衡发展,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变迁,加之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发展的断裂和失衡等因素,乡村文化出现社会认同危机,故需通过经济对公共文化空间的贡献度、乡村记忆的建构和乡村文化组织等路径来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既有景观功能、服务功能,又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挖掘其规律与特征,对当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村容风貌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方法】在解读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功能变化,以及传统公共空间的布局特点,归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当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结果、结论】得出当前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遵循因地制宜、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的原则,也要继承与运用传统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将公共空间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采取一定的文化传承措施。希望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运用,可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扬与继承地方传统文化,并对以后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鸽娟  杨豪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0-4684,4784
以明代移民村落城固县韩家巷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传统建筑环境文化特征以及传统文化活动的发生场所,分析了村落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对村落文化的影响,着重从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建筑造型、村落景观方面解析了村落传统建筑环境的文化特征;在分析村落传统文化发生场所方面,介绍了宗族祭祀及社火活动场所、传统祭祀活动场所、城固曲子传唱场所的布局与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古村落整体空间、村落建筑、村落景观及其文化特征的保护更新建设的文化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镇管理系统设计和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中国在经济村落保护方面的薄弱环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GoogleAPI技术与SupermapIServerJava2008开发平台,对中国传统村镇WEBGIS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现进行探讨。通过对中国传统村镇WEBGIS管理平台的构建,提高了基本信息数据库数据的采集、更新及入库效率,进一步节省了工作成本,便于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决策,实现了部分工作的动态、分级及透明管理,对乡镇村落的现代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中国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薄弱环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Google API技术与Supermap I Server Java 2008开发平台,对中国传统村镇WEBGIS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现进行探讨。通过对中国传统村镇WEBGIS管理平台的构建,提高了基本信息数据库数据的采集、更新及入库效率,进一步节省了工作成本,便于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决策,实现了部分工作的动态、分级及透明管理,对乡镇村落的现代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干部群众信息素养培养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农村信息化框架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升农村干部群众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是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程伟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114-11116
以河南Z村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从村落终结的视角出发,从村落社会交往、村落权利的重构两个方面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社交中心普遍出现外移现象,已经超出农村"熟人社会"的范围,促使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序格局"被打破;他们主动参与村落权利的建构过程,表现出更多的政治热情和对现代民主观念的践行;农民工返乡创业既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和传统农民的分化,也是实现农民自身终结与村落终结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