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96年以来,我市每年都采用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栽培方法培创小面积夏玉米超高产试验田,其中,1996年全市有5处0.45hm2夏玉米平均产量达到了13500kg/hm2;1997年在上述地块继续进行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攻关试验,虽然在玉米生育过程中,遇...  相似文献   

2.
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氮肥效率的影响,旨在了解超高产夏玉米(≥ 12 000 kg hm-2)的氮素吸收和转运特性,为实现夏玉米超高产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施氮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9.62%~15.95%,氮肥后移比习惯施氮增产2.27%~5.33%。超高产夏玉米吐丝后氮素吸收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30%~47.78%,保证后期氮素养分充足供应对于夏玉米达到超高产水平至关重要;氮肥后移可促进超高产夏玉米后期的氮素吸收积累,降低夏玉米茎和叶片氮素的转运率,显著增强灌浆期夏玉米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灌浆期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蛋白质产量;氮肥后移比习惯施氮的氮肥利用率提高1.88%~9.70%、农学效率提高0.96~2.21 kg kg-1,以“30%苗肥+30%大喇叭口肥+40%吐丝肥”方式施用氮肥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3.
玉米超高产育种技术途径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玉米生产需求和科研发展动态,对玉米育种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玉米超高产育种目标,阐述了玉米超高产育种技术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海河平原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河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2004年以来,在该区域进行小麦超高产(9000kg/hm2)典型创建的基础上,对超高产冬小麦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参数进行测定,并设置田间析因试验进行研究。明确了超高产小麦的品种类型和产量结构、群体性状及其共性特征、个体形态和生理性状特点以及超高产冬小麦对氮、磷、钾、硫、锰、锌、铜、硼等无机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特点。明确了实现小麦玉米两茬均衡超高产的适宜接茬方式及实现冬小麦超高产的播种期、密度、种植形式和水肥运筹技术,对实现冬小麦超高产的综合栽培生态条件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海河平原冬小麦节水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技术体系体现在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技术规程及农民技术培训内容中,作为小麦生产的技术支撑,在小麦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超高产杂交玉米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洪 《种子》2005,24(9):92-94
简述了玉米超高产杂交种的含义及其特点,分析了超高产玉米育种计划的制定需考虑的因数及育种中应采用的方法和措施.认为高一般配合力和高特殊配合力方差亲本材料的利用,杂交组合丰产性和耐密性的筛选是玉米超高产育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黄淮海地区.玉米的超高产生产越来越受到农村生产条件的限制。产量的提高受到配套栽培技术滞后问题的制约.农村生产条件的变化更不利于农业生产。玉米超高产生产受品种、环境、生态和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不断查找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应对栽培技术措施.为玉米超高产生产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超高产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夏玉米中熟品种超高产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花前块,花后稳,蜡熟期衰减缓;光合势总量适度,经济产量形成期的阶段光合势高;群体光合速度高而稳;群体呼吸占群体光合的比率较低;净同化率与群体叶面乘积高;总干物质各界量大,干物质生产率高,尤其生育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大、生产率高是夏玉米超高产群体光合的重要特性之一。实现 玉米产量水平13500kg/hm^2;适宜密度为7500株  相似文献   

8.
《耕作与栽培》2008,(2):F0004
从2005年起贵州省农业厅为贯彻落实中央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确保全省粮食总产持续增产,探索生产条件较好地区水稻和玉米高产再高产的途径,进一步挖掘高产地区增产潜力,组织实施了水稻玉米超高产示范工程项目。3年来,在项目区各级党政部门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技干部的共同努力,通过运用综合超高产栽培技术,圆满地完成了计划任务,取得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焦作市夏玉米超高产栽培的资源特征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研究结果,并与焦作市多年气象资料,土壤资源,品种资源相结合,总结出了焦作市夏玉米超高产栽培的资源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技术,诸如严把种子质量关,确保种子纯度;精细整地,抢时早播确保播种质量;加强苗期管理,提高玉米整齐度;穗期科学调配肥水,促根,促茎,促生物产量;加强花粒期管理,保根系活力和绿叶面积;适时晚收,延长叶片的光合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直播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直播玉米密植通透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1直播玉米超高产产量结构 产量目标:产量为1.2万~1.5万kg/hm^2; 产量结构:保苗7.0万~7、5万株/hm^2,最高不超过8.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先玉335玉米为试材,以超高产为目标,设5个施肥处理,研究了不同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底肥施尿素150kg/hm2、硫酸钾56.25 kg/bm2,追肥施尿素450 kg/hm2、硫酸钾168.75 kg/hm2的运筹方式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最有利;以底肥施尿素300 kg/bm2、硫酸钾112.5 kg/hm2,追肥施尿素300 kg/hm2、硫酸钾112.5 ks/hm2的运筹方式下的产量和经济系数最高,分别为17 246.85 kg/hm2和0.52.  相似文献   

12.
省际资讯     
《种子世界》2005,(12):56-56
甘肃:利用离子束辐照技术育种农作物显成效;黑龙江:应用高效技术实现玉米超高产;甘肃:临泽县优质制种玉米喜获丰收;河南:小麦将吃上“营养配餐”;江苏:水稻良种补贴为灌南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农大108玉米新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和对氮、磷、钾的需求状况及最佳配比,为搞好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于1999~2000年在实施超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中试基地开发与生产示范课题过程中,连续2a进行了农大108超高产栽培密度及氮磷钾肥配施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1.1 试验地条件 试验地系中壤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前茬作物小麦产量450kg/667m2。土壤有机质1.18%,全氮……  相似文献   

14.
辽单127系辽宁省农科院于2001年选育的半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经预试、区试、生产试验和品质分析结果,该品种抗逆性强,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是超高产优势春播玉米新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05008。  相似文献   

15.
要实现棉花的超高产目标,在前一年就要做好超高产计划。其中包括种植的品种、产量结构、播种技术、水肥运筹方案、化调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了玉米超高产杂种的含义及育种中应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超高产春玉米根系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西辽河平原地区广泛种植的金山27为试材,以当地普通高产栽培模式为对照,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根系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春玉米深层根系占总根重比例较大,最大根幅下移,下层土壤根条数增加,且随土层深度增加与对照的差异增大。单株根重随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吐丝期达到最大且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生育时期0~20 cm土层根重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40 cm以下各土层根重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冠根比生育前期与对照接近,生育后期低于对照。根系活力变化随生育进程呈单峰型变化曲线,在吐丝期达到最大。超高产栽培下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单峰型变化曲线,而对照在不同生育时期有较大的差异。SOD和POD活性在吐丝期和乳熟期各土层超高产栽培均高于对照,而MDA含量低于对照。深松土和优化施肥改善了根系环境条件和养分供应水平,在高密度种植下促进了下层根系的发生,并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为超高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我国玉米市场需求总量将达到1.7亿t,按目前的生产能力计算,供需相差470万t。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通过施肥及其他措施提高玉米单产已十分有限。因此,通过遗传改良创新。选育超高产、优质专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为现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作物育种信息》2005,(1):20-21
经过十几年反复试验、试种,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已初步培育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玉米”。这个超高产、品质优、能抵抗多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新品种,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具有重大意义。“超级玉米”是继“超级水稻”之后我国农业领域的又—个重大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20.
试验根据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栽培措施设置4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寻川西高原春玉米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模式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分别较零肥模式提高了80.03%、39.62%,13.73%、11.99%;超高产栽培模式的干物质的积累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